【影音】凝視死亡認識生命 台灣「大體老師紀錄片」入選國際影展

【影音】凝視死亡認識生命 台灣「大體老師紀錄片」入選國際影展
Photo Credit: 翻攝自 hotdoc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陳志漢指出,拍攝這部紀錄片最主要的目的,不是為了鼓勵觀眾去做器官捐贈,而是希望觀眾透過面對死亡,來領悟如何好好地「活著」。

台灣導演陳志漢以較少見的「大體老師」為題材,創作《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紀錄片,獲得加拿大2017年度國際紀錄片影展Hotdocs選映,是全球200多部參展影片中,唯一來自台灣的紀錄片,將於今(28)日及5月6日在多倫多放映。

(中央社)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起源於導演陳志漢紀錄輔大醫學系學生,解剖課前拜訪大體老師「林太太」家屬過程,深入拍攝家屬捐出大體後、面對親人遺體被切割開來的掙扎。中文片名指的是輔仁大學醫學院學生週一下午的遺體解剖課;英文片名則是「The Silent Teacher」(大體老師)。

紀錄片中,游泳教練林惠宗專程從嘉義開車北上,到輔大醫學院看他結縭23載的太太、也是捐贈遺體給醫學系的「大體老師」徐玉娥女士。

2003年,林惠宗讀到大體捐贈相關書籍,對於書中的不浪費醫療資感到興趣,與妻子討論後,互相簽下大體捐贈同意書。太太死後被送往輔大醫學院,林惠宗每個月都會上台北,拉出被福馬林浸泡的妻子說話。直到最後解剖當天,不捨的情感全化成淚水湧現出來。

陳志漢說,很多台灣觀眾告訴他,這部影片讓他們開始思考什麼是「死亡」,並且和家人去聊這件事。陳志漢指出,拍攝這部紀錄片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觀眾透過面對死亡,來領悟如何好好地「活著」。華人社會一向是「對死亡避而不談」,但「生老病死」卻是在生活中不斷發生的事;所以,能夠公開地去聊聊自己對死亡的想法、做出人生的決定,然後繼續向前走,是很健康的事。

陳志漢說,能夠入選加拿大國際紀錄片影展,機會很難得。這部片子可以讓外國人看到華人社會尊稱遺體捐贈者為「大體老師」的獨特文化,這是西方文化所沒有的觀念;他也相信,尊敬遺體並不是「迷信」,而是「尊敬生命」。

經典雜誌報導,國人保留「全屍」、「入土為安」的觀念根深柢固,台灣醫學界解剖學教學遺體多來自檢警單位提供的無名屍體。傳統的解剖學只重視專業知識的傳授,並不關心遺體來源,也是因為缺乏捐贈風氣,可供解剖學的遺體來源很少。

1995年,慈濟獲得第一位志願捐贈者捨身護持醫學教育,捐贈者非但有名有姓,還主動打電話告知當時的校長李明亮,校方才設計出捐贈資料表格,為國內打開志願捐贈大體的風氣,作為解剖課及後來的模擬手術之用。

醫學生不認識大體老師,因此沒有感情,操作時態度便談不上尊重;當大體老師有名有姓,代表他是一個「人」,不只是一具教學使用的「屍體」。慈濟創出「無語良師」(Silent Mentor)詞彙尊稱遺體捐贈者,醫學生也透過家訪、撰寫生平簡介,更加認識了他們的大體老師。

Nownews報導,2011年慈濟醫學院使用或轉捐贈使用747名,在登記自願捐贈遺體的近三萬人中,其中37.7%為男性,62.3%為女性,最年長捐贈者高齡94歲,而最年輕捐贈者為僅14歲女孩。

  • 誰可以做大體老師?

生前簽署「遺體捐贈志願書」、或經由親屬同意捐贈、或無親屬請領之屍體。且必須是16歲以上自然死亡或病故者。曾經做過器官摘除或動過手術者,因傷口無法癒合不能作防腐,故不能再做教學解剖,不適合捐贈。

另外,患有傳染病、以及超過或低於依身高計算的標準體重百分之五十者不適合捐贈。

慈濟大學遺體捐贈室也表示,不接受自殺結束生命者為大體老師,因為「不珍惜自己的人,無法教導醫學生尊重生命」。

  • 器官捐贈和大體捐贈的差別?

捐贈者如果發生意外死亡,腦死判定後可以做器官捐贈,大體捐贈則是自然死亡或病故後才做捐贈。

  • 醫學院如何處理遺體?

大體送達醫學院後,防腐至少需要一年以上,才可做教學解剖,大體從防腐措施到教學結束、火化、安奉骨灰需要二年以上時間。

大體捐贈為無償及無條件之捐贈,往生後遺體捐贈,由救護車接運遺體開始,直到入殮、送靈、火化、骨灰安置(含骨灰罈)止,一切費用均由各醫學院校負擔。與器官捐贈有不同之處在於器官捐贈後遺體必需由家屬領回,且需自行處理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