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偏食稻米的飲食智慧,與「日之丸便當」的奧妙之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日本人之所以選擇稻米做為主食,「美味」自然是第一要件,但不是唯一的因素;而日本人無所不吃的飲食智慧,或許正源自長期偏食稻米的習慣下所激發的因應對策。
文:樋口清之
什麼都敢吃!惡食文化勇冠全球的日本人
這是發生在當我著手撰述有關日本食物發展史時候的事。當我試著羅列出日本人平時會吃的食品名時,形容得誇張一點,等於這世上所有人吃過的東西,日本人都沒放過。尤有甚者,日本人吃的種類還遠遠凌駕在全體人類的總和之上,這就是我最後得到的結論。
日本人不僅攝取的食物種類繁多,舉凡中國菜、西餐、俄羅斯料理、印度菜、墨西哥料理,乃至最近出現的非洲菜,都可以在街頭找到,幾乎到了無所不吃的地步。可以說世界首屈一指的雜食民族,就是日本人。
真不知道該形容為日本人對於食物特別熱衷,或是口腹之慾太強,可以確定的是,日本人的鐵胃不容小覷。就連調味的辛香料,有的民族可能只會使用胡椒,日本人卻是辣椒、生薑、芥末什麼都吃,而且絲毫不覺得奇怪。
吃海參、海膽、章魚、鯡魚卵也就罷,連鯡魚把卵產在昆布上所形成的鯡魚卵昆布,也被日本人視為珍貴的海味享用。據說,阿拉斯加當地人是不吃鯡魚卵昆布的,他們都是採來專門外銷到日本。
就連河豚乃至漆樹的嫩芽,日本人也甘冒生命的危險,只求一嚐人間美味。由此看來,日本人真可謂異常勇敢的民族,為了吃遍大江南北,我們甚至可以賭上性命。
這種非常人的貪慾,從另一方面來說,也代表著旺盛的生命力。說不定,這世上最難殲滅的民族就是日本人呢!
那麼,日本人又是以什麼做為遍嚐美食的標準呢?追根究柢,既不是營養夠不夠,也不是卡路里的含量,而是毫無理論根據的一種感覺,可能是「美味」、「難吃」、「符合時令」、「口感絕妙」……可以說日本人向來是靠味覺來選擇、決定飲食生活。從這結果看來,按照西方人的邏輯,日本人在飲食方面確實有太多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
說到最不符合營養學觀點的食品,首推稻米。相較之下,稗子、小米和蕎麥就顯得合理多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進行徵兵健檢時,便發現平日以稗丸子、甘藷、沙丁魚為主食、來自九州和四國農村的年輕人體格最好。
甘藷是一種卡路里非常高的食物,不過這是指連皮吃的狀況下,若是剝皮後食用,則有可能造成胃燒心的毛病。我曾聽說,有位演奏津輕三味線的音樂家高橋竹山,曾對外表示他平日三餐都吃甘藷,從來不曾有過胃燒心的情形,那是因為他都連皮一起吃。他說的沒錯,甘藷如果連皮一起吃,就變成中性的食物;若能和綠色蔬菜同時攝取,那就更好了。
日本人純粹以美味與否做為選擇食物的標準,自然使得我們與某些營養完善的食品絕緣。
至於日本人為什麼會選擇吃稻米呢?那是因為所有的穀物中,稻米含有最多的麩質和糖分,正符合日本人所要求的「美味」。儘管挑剔的味蕾將日本人塑造成偏好稻米的擁護者,所幸這個美味的標準也帶來多樣化的副食品,足以彌補稻米在營養價值上的不足。
日本人無所不吃的飲食智慧,或許正源自長期偏食稻米的習慣下所激發的因應對策。
偏食稻米的生活中所培養的飲食智慧
日本人之所以選擇稻米做為主食,「美味」自然是第一要件,但不是唯一的因素。
米是一種具備高卡路里的澱粉質,在所有穀類當中,稻米的生產量十分可觀,其單位面積收穫量接近麥子的兩倍。和其他穀物相比,稻米的確擁有許多優點。
只不過米屬於一種酸性食物,當它所含的澱粉質進入胃,會立刻產生糖化作用。這一點可說是米最大的缺點,也因此激發出日本人發展副食品的概念。稍後,我會再針對米的第三大優點「保存」多作補述。
日本人在食用米飯時大多採取「蒸煮」方式。若是煮糙米,不僅含有豐富維生素A、B,就連C、F、K這些稀有的維生素也能同時攝取。因此,若能改吃糙米,從營養學的觀點來看便一點問題也沒有了。問題是,日本人所重視的第一要件「美味」便蕩然無存,因此始有了糙糯米的發明。
若從米飯的保存方式來比較,糙米蒸熟後就算一直擺著也不容易壞;換成糙糯米或去除了米糠的精製白米,一旦蒸熟後,只要馬上接觸到空氣中的麴菌,便會開始進行分解。
為了預防米飯變質,日本人發明出一個最簡單的方法,便是做成「飯糰」。
只要把蒸好的飯做成飯糰,那麼即使外層的米粒因為接觸到空氣而發霉,內層的米飯也依然完好。為了改善這個現象,日本人又進而發明出種種變化:在飯糰的表面灑上鹽巴來遏止發酵作用;或者外層用味噌來包裹;將飯糰用火烤過,令其表面碳化,便可延長保存時間等。
為了可以充分享用到「美味的食物」,日本人可以說絞盡腦汁、無所不用其極。例如,將飯糰的原理發揮到極致,便想到可以將它壓緊再碾碎,進而創造出年糕。由於年糕的形態適合外出攜帶,所以又叫作「持ち飯」(mochi ii),意思不是指可以長久保存,而是從「持って歩く飯」(帶著走的飯)這句話簡化而來的,意思也就是外出攜帶的食物。
米飯蒸熟後如果擱著不管,立刻就開始發酵,於是日本人便利用米的黏性,透過捶搗形塑為一體,僅餘表面曝露在空氣中。為了避免直接接觸到空氣,現代的做法是在年糕的外層撒上麵粉,如此一來,年糕就不再僅僅是外出便於攜帶的食物,同時也是可久藏的食品之一。稻米一旦製成年糕,比起其他的穀物來,既有方便充饑的優點,又能維持較長的保存期限:一般通常可以保存半年左右,有些甚至可以保存一年以上不壞,例如欠餅。在其他以米為主食的地方,看不到類似的發明,我猜或許是因為其他國家氣候比較溫暖,食物沒辦法冷凍的關係吧?
每到冬季,日本人就會著手製作寒餅。別看它表面破破爛爛的,保鮮期卻很長。而欠餅因為切得更薄,和空氣接觸的面積增加,到了冬天幾乎整個成為冰凍的狀態,因此可以保存數年之久。這些發明均是基於過去人們對抗饑饉與天災的經驗,加上有實際隨身攜帶糧食充饑的需求考量下,所累積培養的生活智慧。無論是欠餅或寒餅,皆屬於可貯存的乾糧,隨便你帶到哪兒,只要將它泡入熱開水或燒烤一下,立刻就可以果腹。
另外,還有將米蒸熟後直接曬乾的做法,那就是乾飯。你只要將它泡一下水,然後立刻放入鍋中炒,瞬間就會膨脹起來。原因是當乾飯吸附的水分急速蒸發時,它的組織也會隨之擴張的緣故。這種食品就稱作「米香」,而把它加工做成固體,便成了「雷米花糖」一類的零食。以前尚未做成固體狀的乾糧時,人們帶出門必須用熱水澆灌才能食用,等到米香一泡開,便可取代白飯充饑。諸如此般,透過改進米飯的保存期限和攜帶的便利性後,稻米對日本人的生活來說,變得更加不可或缺。

「日之丸便當」的奧妙之處
日本人對於「米」素來有著信仰般的虔誠,因而在民間也形成某些戒律——凡是糟蹋米或褻瀆米的行為都會遭到天譴。在一千二百年前的日本古籍《山城國風土記》裡,便記載著類似的故事:有位名喚秦伊呂具的大地主,因為名下農地稻米產量過剩,於是他便突發奇想將多餘的米搗成年糕後,拿它來當作標靶射箭玩樂。沒想到,當箭射中標靶時,那塊年糕竟然瞬間化為白鳥朝天際飛去。最後,那隻鳥降落棲息的山,便取名為「稻荷山」,意即由稻禾所形成的山,也就是今日我們所稱的「稻荷神」。該事件發生後,秦氏便逐漸家道中落,終至一貧如洗。
這則民間傳奇旨在向我們傳遞米的神聖觀念:把年糕這種可以吃的食物拿來當作娛樂,就會受到老天爺的懲罰。因此,古人不是把米看得非常重要,便是教導小孩子米有驅邪的神祕力量,導致今天我們在舉辦各種工程的動土典禮時,都會由主祭官來進行一道撒水、鹽和米的儀式。
假設在人類經驗值的客觀範圍內,針對事物所做的詮釋稱之為科學的話,那麼日本人便是靠著信仰、生而為人的倫理觀念、乃至感覺來認知這個世界的。而且我們的信仰並不受任何特定宗教的規範,而是站在人類為求生存所必要滿足的原點——或許也可稱之為宗教的原點—儘管看起來也許過時,對日本人來說卻極具說服力。
日本人便是透過將米作為主食,使它成為攝取卡路里的主要來源。不過如同我在前面提到的,米本身屬於酸性食物,帶有許許多多的缺點。為了彌補米在營養價值上的不足,我們必須再攝取其他屬性和米截然不同的食物,這也就是副食品的概念。
外國人的飲食生活中沒有這種區分主、副食品的概念,他們的想法很單純,吃任何食物為的都是希望可以攝取到卡路里和營養成分。因此,他們沒有「米飯加配菜」這樣的角色關係,每一種食物既是他們的飯,也是他們的菜。基於上述原因,從西方營養學的角度來看,不管任何一種食品,它必須含有均衡的卡路里和營養價值才算合格。以他們的觀點來看日本的米飯和配菜,自然個別都充滿著缺點,所以便認為日本人的飲食方式是落伍的。
但這樣的說法公允嗎?讓我們來看看日之丸便當的例子:日之丸便當,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米飯,副食品只有梅乾。從營養學價值來看,恐怕沒有比日之丸的卡路里更低、更粗糙的便當了吧?但這樣的看法是錯的!雖然它的內容只有大量的白飯和一顆梅乾而已,但是當它們被吃下肚、進到胃裡時,這區區一顆梅乾卻能夠中和其他百分之九十九米飯的酸性,使米飯所含的卡路里近乎完全被人體所吸收!
換言之,日之丸便當是一種吃下後馬上就能在人體內轉化成熱能、即時供應勞動之所需的理想食品。不過,日之丸便當只能讓你攝取到卡路里,至於其他維生素群遠遠不足,因此不建議每日三餐都靠它打發。話又說回來,維生素這種東西並非每一餐都一定得攝取到足量不可,例如你可以選擇在晚餐的時候補足。
如果單純從可以即時攝取到必要的卡路里這一點來看,日之丸便當其實是一個觀念十分現代化且進步的設計。
相關書摘 ►以壯烈的「切腹」彰顯高尚品格:日本文化中靈魂不滅的生死觀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梅乾與武士刀:在傳統文化中的古老智慧,揭開大和民族創新獨步的關鍵》,時報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樋口清之
譯者:鄔菲
只放一顆梅乾的「日之丸便當」,究竟有何奧妙之處?令三十三間堂屹立七百年不倒的「海上浮筏」,究竟是甚麼樣的構造?德國雙人牌刀具採用了日本的製刀技術,武士刀鋒利的祕密又是什麼?登呂古人如何利用差之毫米的階梯達成灌溉目標?東大寺的大佛殿在地震頻繁的日本為何從未倒塌?日本人最愛的醃漬蘿蔔,為何是促進消化的優良食品?西洋強調四味,中國則有五味,為什麼獨獨日本多達六味?古代繪製的日本地圖,誤差僅千分之一;用於農地改革的數學方法具國際水準,究竟如何辦到?
千年以來,日本人積累無數令人驚嘆的發明和技術,都深藏在人人習以為常的「傳統文化」之中——具備卓越的科學觀念、敏銳的觀察力、順應自然的智慧,造就如今日本的創新技術得以獨步世界的關鍵,一本深入理解「日本人」的必讀之作。

責任編輯:王國仲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pCloud 新年優惠方案總整理,趁過年買 10TB 終身雲端空間備份多年檔案與照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過年長達 10 天的連假,是個好機會趁著這時候好好整理多年的照片與影片,除了原本的資料保存方式之外,也是應該好好考慮選個可靠的雲端空間來做多重備份。pCloud 這次個人終身方案的檔期剛好可以讓你 2023 年 1 月 20 日購入,整個新年期間都能慢慢整理你的照片、影片與檔案。
轉眼間又要過年,除了整理多年來的影音收藏之外,是不是也該趁著過年檔期入手便宜超值的雲端空間方案?看著日前 iCloud 曾發生嚴重的資安意外,MacRumors 討論區上有用戶在用 Windows 的 iCloud 同步 iPhone 檔案後,發生檔案意外損壞的狀況,並出現陌生人的照片與影片,這告訴我們檔案備份真的要慎選,且最好能做到多重備份才能在意外發生時有挽回的餘地。
資安意外頻傳,多重備份才讓人安心
iCloud 發生的資安問題,讓人擔憂起是否自己的照片也會出現在別人的相簿中,這件事也在MacRumors 討論區上引發討論。
資料保存上比較穩妥的方式就是多重備份,利用多種管道、異地保存自己的檔案,這樣就能確保萬一檔案損壞時,還有備援資料可以使用。就算你現在使用 iCloud、Google Drive 進行單一備份,也不能保證你的檔案不會發生意外,至少選擇 2 種備份方案才是比較安全的保管方式。

經濟與安全可以兼顧,瑞士的雲端服務 pCloud
pCloud 是來自瑞士的雲端服務廠商,2013 年創立至今已有 10 年歷史,全球有 1600 萬用戶使用其服務。它的資料位於重視資訊安全的歐盟與美國,在創立帳號時可選擇資料要存放於歐盟或是美國,相比其他無法選擇的廠商多了選擇性,而且不只是存放地點,pCloud每份資料都會分散 5 份檔案儲存於多個伺服器增加安全性。檔案還會經過 256 位元 AES 加密技術保護,傳輸時使用 TLS/SSL 強化資安。如果需要更安全的保密措施,還可以選配 Crypto 加密服務。
pCloud 也有免費帳號可以使用,註冊後就有 10GB 免費空間能夠試用,不論是要體驗介面操作或是傳輸速度都沒問題。相較於其他訂閱較為單一的雲端服務,pCloud 除了月繳、季繳、年繳之外,還會不定期推出優惠的終身買斷的方案,且費用上不會有額外的設定費或隱藏性支出。若是家庭用戶,還可以選擇家庭方案讓 5 個人一起使用更經濟。





農曆新年 -85% 超優惠終身買斷方案,錯過可能就沒了
雖然現在官網活動還沒開跑,但 pCloud 確定會在農曆新年推出超優惠方案,活動期間為 2023 年 1 月 18 日至 2023 年 1 月 24 日,活動只有短短 5 天要好好把握。這檔農曆新年促銷活動是針對個人終身制方案,500GB、2TB、10TB 個人終身方案都會有優惠價格,500GB 個人終身價折扣後為 139 美元、2TB 個人終身方案折扣價為 279 美元、10TB 個人終身方案折扣價為 890 美元,折扣幅度高達 85%。
pCloud 農曆新年優惠方案:
500GB 個人終身方案:原價 570 美元,優惠價 139 美元。
2TB 個人終身方案:原價 1140 美元,優惠價 279 美元。
10TB 個人終身方案:原價 6000 美元,優惠價 890 美元。

趁著過年好好整理檔案,選個安全可靠的雲端空間更安心
過年長達 10 天的連假,是個好機會趁著這時候好好整理多年的照片與影片,除了原本的資料保存方式之外,也是應該好好考慮選個可靠的雲端空間來做多重備份。pCloud 這次個人終身方案的檔期剛好可以讓你 2023 年 1 月 18 日購入,整個新年期間都能慢慢整理你的照片、影片與檔案。這次方案價格十分優惠,終身買斷不會產生每個月的費用,用越久省越多,如果你需要備份的檔案大且多,可以考慮看看經濟又可靠的 pCloud。pCloud 終身制優惠方案並不是每次都有,因此有需要的朋友就盡快購入,越早使用省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