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你對犯罪心理學、精神分裂等相關類型有興趣的話,千萬不能錯過接下來要介紹的這5部犯罪懸疑片,這幾部在韓國可說是穩坐收視率的片,每部都有想讓人一直看下去的衝動。
文:Ring
韓劇近幾年來在犯罪懸疑題材上發展得非常快,最吸引觀眾的不外乎是短集數和緊湊的劇情,而之所以此類型片可以在韓國崛起的這麼快是因為情節內容日趨本土化,反映著韓國的社會政府和人性等問題,除了警示世人同時也讓人深思許多相關的社會議題,加上不拖泥帶水、推理緊湊的劇情讓觀眾百看不厭。
如果你對犯罪心理學、精神分裂等相關類型有興趣的話,千萬不能錯過接下來要介紹的這5部犯罪懸疑片,這幾部在韓國可說是穩坐收視率的片,每部都有想讓人一直看下去的衝動。
解碼追兇(信號、시그너)

長期懸案組裡分析罪犯心理的側寫師朴海英,偶然的拾獲一隻舊型對講機,特別的是這隻對講機聯繫到的另一頭竟是15年前重案組的老刑警李材韓,兩人透過這隻對講機穿越時空,互相交換線索來調查那些未結案或是有嫌疑可循的案件。
一部片的OST或配樂可以讓人印象深刻的話就代表它成功了,看完這部片聽著這首〈注定離開的那個人〉,腦子裡真的會閃起劇中的各種劇情,這首歌是由INKII所唱,她獨特低沈帶著蒼傷的嗓音加上歌詞的描述,很貼切的表達出該劇的心境。
這部片吸引人的地方是透過時空穿越來交織各種未結案件的敘事手法,比起平鋪直敘的犯罪懸疑片要來的精彩有趣,另外它的拍攝手法和氛圍的營造也非常厲害,以電影的畫面來拍攝電視劇,加上合適的OST和配樂很容易就讓人深陷。
被告人(피고인)

在罪犯面前鐵面無私、充滿正義感的檢察官朴正宇無辜遭受陷害入獄,背負著殺害妻兒的污名,他在獄中開始展開一連串的調查,要抓到壞人洗清他的嫌疑也要為他死去的妻子復仇。
由San E唱的第二波主打〈Till the end(끝까지)〉一聽到前奏就馬上就想到男主角為了找到真相的那股勇氣與堅持,是一首充滿爆發力的EDM歌曲,San E以他特有的風格去呈現這首歌,帥氣又直接的說唱完美地表達出劇中朴正宇的內心世界,也讓觀眾們跟著歌曲更融入角色的情緒和劇情裡。
光看劇情簡介可能吸引不了大家,但這部片的節奏非常快,第一集的片尾處就讓原本生活美好的男主角朴正宇在獄中驚醒,給觀眾一堆問號,讓人充滿好奇心的想往下看,與其說題材新穎應該說作家們成功地掌控了劇情的節奏,劇情既不拖戲也很精彩。
Missing 9(미씽나인)

以墜機事故和無人島為題材,描述九名娛樂公司的成員在搭上專用飛機後意外墜機並漂流到無人荒島上的故事,以倖存者的證言為基礎去揭開墜機事故的真相,以及隱藏在其中的謎團而發生的一連串故事。
故事裡每個角色的背後都有一段故事,在揭開的過程中那種懸疑感也是這齣戲的一大亮點,墜機特效和畫面也做得非常厲害,另外還有人物之間的糾葛也非常耐人尋味。
這首由Punch唱的〈我的孤單呼喊你之時(나의 외로움이 널 부를 때)〉是翻唱自歌手張弼順於1997年發行的作品,開頭加入了手風琴和吉他旋律,彷彿置身歐洲一樣,加上她溫柔的聲音,可以感受到一股溫暖。
另一首〈我難過 I'm Not Okay〉以鋼琴和管弦樂鋪成的歌曲,隨著漸漸昂起的旋律加上CHEN強而有力的的配唱,歌詞描寫著心愛的人離去後遺留在心中的痛苦,整首歌非常具有渲染力,讓觀眾更融入劇情中。
Voice(보이스)

因為老婆遭受殘忍殺害而決心要找到犯人的重案組刑警武鎮赫,和擁有與眾非凡聽覺能力112舉報中心的隊長姜權酒,兩人在守護犯罪現場的「112報案中心黃金時間隊」裡合作,要合力追查出殺害他們家人的連續殺人犯。
〈聲音(목소리)〉這首歌就如同這齣戲一樣,金倫我以獨特又溫柔的滄桑嗓音完美地唱出劇中男女主角心中那份失去摯愛的悲憤心情,每次在看劇的時候搭配著這首歌都會覺得那些被害人好無辜、好可憐,聽著聽著也會有股莫名的哀傷。
這是一部充滿血腥暴力元素的懸疑驚悚片,從開播到結束的討論度都非常高,會這麼受關注一方面是整部片的恐怖懸疑氛圍營造的非常真實,不管是聲音、場佈設計到畫面色調等都直逼電影規格。
值得深思的是在結局播出後,劇組在片尾寫上「我們心懷著這個社會無法在黃金時間內拯救那些人的抱歉之情和希望我們身邊不要再有無辜且遺憾犧牲的懇切心情製作了此劇」,導演自己也表示劇中有很多案件都是真實事件改編,因此想透過此劇讓社會知道112報案中心的重要性。
神的禮物14天(신의선물 14일)

一位母親在發現女兒屍體的當天奇蹟式地回到了女兒死去的14天前,在這兩週內她必須要追查到綁架她孩子的兇手。
〈 If Only I Can Go To You(나에게 갈 수만 있다면)〉這首歌就像是表達劇中母親對孩子的愛,歌詞描述著如果可以走向你、可以尋找你、摸摸你的話,宋枝恩以溫柔又有點悲痛的歌聲去詮釋這首歌,讓觀眾更能融入劇情中。
劇情裡所鋪陳的犯罪疑點和整體的邏輯都非常嚴密,每一集裡的細節跟伏筆也很豐富,推動著整部劇持續往前走,劇中一連串的案件就像分枝一樣分散出去卻緊接著主幹,劇情雖然緊湊豐富但卻不凌亂,讓觀眾不知不覺就追完了。
以上介紹的這五部都是最近討論度非常高的犯罪懸疑韓劇,每部的劇情、演員和OST都有各自的特色,如果這些劇還看不夠的話,以下這幾部也可以滿足大家喜歡懸疑推理片的需求。
Tags: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