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解讀畫作的構成元素以及時代背景,對於我們理解作品的意義有相當關鍵的重要性。而如何讓作品結構與作品背景形成互為表裡、相互詮釋的整體,是我們破解這幅畫作的入手處。
今天我們來聊一幅畫作,孟克(Edvard Munch)的《吶喊》。
這一幅畫作從最原始的直覺看上去,畫面上的主角你幾乎看不出性別、年齡、階級,以及最重要的個性。提出這一點對於解讀這幅畫作的意義相當重要。
然後,你發現畫作中的主角置身在一個扭曲變形的空間當中,並且很重要的一點,畫面的主角正像一顆將要被擠爆的柳橙一樣,跟著這個無方向、無定位的空間一起扭曲變形。這個開始扭曲變形的空間場景看得出來原先是一座架在河流上的橋,橋在這幅畫作中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隱喻,在空間的意象上,橋不同於大地,橋是一種連結的空間,一種中間地帶,橋不屬於任何方位。而且孟克的繪畫方式還刻意將這個無方向的空間做了一個加強,他讓畫面上的這座橋懸空,這個懸空橋下的河流由於開始高速扭轉的關係,視覺上看上去就是一個隨時會把人捲進去的無底深淵。
接下來,畫面的背景上還有兩個人,雖然你看不出來背景上穿著大衣、帶著禮帽的兩個人究竟是假日休閒的遊客,或是都市裡穿梭的實業商人,但顯然的,他們的從容與主角的焦慮,在視覺上形成一個相當具有戲劇性的張力。
最後,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是,我們不知道孟克他所要描繪的吶喊,究竟是來自於這個無方向、無定位的外部空間,或者來自畫面主角的內在,答案可能都是。但重點是,原則上繪畫不同於其他藝術類型(比方音樂)的一個特點,就是在畫布上你不可能呈現聲音。所以,我們意識到孟克要描繪的是一種無以言之的焦慮,一種無聲的吶喊。

這幅畫作誕生在1893年,孟克是在這幅畫作誕生的前一年,從挪威來到了德國柏林。當時的歐洲有兩個國際級的藝術都會:法國巴黎與德國柏林,而那時德國柏林相較於法國巴黎是一個較願意接受前衛畫風以及外國藝術創作者的地方。類似今天的紐約是美國夢的象徵,德國柏林在當時也是一個象徵高度資本發達以及成功機會的自由之都。
解讀畫作的構成元素以及時代背景,對於我們理解作品的意義有相當關鍵的重要性。而如何讓作品結構與作品背景形成互為表裡、相互詮釋的整體,是我們破解這幅畫作的入手處。
高度自由的都會,同時也是高度疏離以及高度迷惘的社會。有人在那裡取得了權力、地位、財富,但也有更多的人在那裡開始迷失,成為孤獨的個體。孟克畫作裡要表達的孤獨個體,並不是來自於個人的精神病症,在很大的程度上,來自於社會結構的易變。
我們都知道,在文化歷史上現代都會發生的開端,是工業革命的結果。工業化都市不同於傳統農業村落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拆散的個體,過去以村莊和家庭為單位的社會共同體,在工業發展中被拆散成來自不同地區湧向都市的勞動力。
失去原先連結組織的人不再是村落或家庭組織的誰,而只是提供勞動力的個體。失去集體的個體,同時也是失去認同的個人,也許相較於傳統農業社會,新時代的個體具有較高的移動性和自由度,卻也同時帶來高度的疏離感與迷惘。他們不歸屬任何地方、任何人。孤獨、焦慮和不安來自於這種無根的感覺。
所以,我猜想孟克在構思這幅畫時一定考慮過這點,如何讓你從最原始的直覺看上去,畫面上的主角幾乎辨識不出性別、年齡、階級,以及最重要的個性。因為這幅畫作的主角不是任何一個人,而是我們每個人。
他們,或說我們,就是那座橋,一個扮演連結,卻沒有地方歸屬的無根空間。他們,或說我們,也是那個走在橋上的那個人,他被旋轉著、被擠壓著,而沒有賴以支撐的關係連結、或是支點。他的吶喊不是出自喉嚨與嘴巴,而是整個身體、生命隨同社會結構被擠壓變形的聲音,並且很快的轉眼被吸入這個無止境的黑夜,所以無聲,也無內外界線。
在最後這一點裡頭有一個很有趣的哲學觀點,也許不盡然出於孟克的本意,但有時藝術家的直覺會意外的與哲學思想交會,彷彿從不同方向而來的人,不約而同的走到了同一個視野。
當我們思考孟克的這幅畫作的主題,也就是那聲吶喊源於何方時,這幅畫作的構圖有一種模擬兩可的特性,也就是它可能來自畫面主角的身體內部,也可能畫面主角的張嘴僅是被他置身的外部空間壓迫所致,所以聲響其實來自外部空間的破裂。但其實這個內與外的問題,應該更往前一步推進思考。也就是說當內與外的界線被抹消的同時,行動者的內在性與主體性也被同時取消,這時候,聲音源於何方的問題已經原則上不成立,那聲吶喊,其實已是整個畫面內外空間的一同碎裂。這聲吶喊無聲,也無歸屬性與方向性。
洞悉到最後這一點,孟克的藝術創作可能就和哲學與社會學批判走到了同一處。他們對於現代社會中所謂的自由個體提出了質疑,這項質疑並不是僅僅只是表現個體心理層次上的解釋,也就是所謂的自由,必然伴隨著孤獨和迷惘。而是想更進一步問,所謂的現代自由,會不會是一個虛假的幻象,因為不歸屬任何傳統的個體,看似自由,但同時也失去他和國家機器、他與技術體制保有一定距離的緩衝屏障,提供勞動力的他就像一顆隨時準備被榨汁的柳橙,他所以為的自由方向,換來的可能只是巨大而無聲的吶喊注定沒入消逝在無止境的漫長黑夜。
本文經作者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