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克《吶喊》解析:橋上的主角不是任何一個人,而是我們每個人

孟克《吶喊》解析:橋上的主角不是任何一個人,而是我們每個人
Photo Credit: 孟克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解讀畫作的構成元素以及時代背景,對於我們理解作品的意義有相當關鍵的重要性。而如何讓作品結構與作品背景形成互為表裡、相互詮釋的整體,是我們破解這幅畫作的入手處。

今天我們來聊一幅畫作,孟克(Edvard Munch)的《吶喊》。

這一幅畫作從最原始的直覺看上去,畫面上的主角你幾乎看不出性別、年齡、階級,以及最重要的個性。提出這一點對於解讀這幅畫作的意義相當重要。

然後,你發現畫作中的主角置身在一個扭曲變形的空間當中,並且很重要的一點,畫面的主角正像一顆將要被擠爆的柳橙一樣,跟著這個無方向、無定位的空間一起扭曲變形。這個開始扭曲變形的空間場景看得出來原先是一座架在河流上的橋,橋在這幅畫作中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隱喻,在空間的意象上,橋不同於大地,橋是一種連結的空間,一種中間地帶,橋不屬於任何方位。而且孟克的繪畫方式還刻意將這個無方向的空間做了一個加強,他讓畫面上的這座橋懸空,這個懸空橋下的河流由於開始高速扭轉的關係,視覺上看上去就是一個隨時會把人捲進去的無底深淵。

接下來,畫面的背景上還有兩個人,雖然你看不出來背景上穿著大衣、帶著禮帽的兩個人究竟是假日休閒的遊客,或是都市裡穿梭的實業商人,但顯然的,他們的從容與主角的焦慮,在視覺上形成一個相當具有戲劇性的張力。

最後,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是,我們不知道孟克他所要描繪的吶喊,究竟是來自於這個無方向、無定位的外部空間,或者來自畫面主角的內在,答案可能都是。但重點是,原則上繪畫不同於其他藝術類型(比方音樂)的一個特點,就是在畫布上你不可能呈現聲音。所以,我們意識到孟克要描繪的是一種無以言之的焦慮,一種無聲的吶喊。

孟克 吶喊 Edvard Munch The_Scream
作品:吶喊 藝術家:愛德華・孟克 年代:1893 類型:硬紙板上的油畫、蛋彩畫和蠟筆畫 大小:91 cm × 73.5 cm(36英寸 × 28.9英寸) 位置:挪威奧斯陸國家畫廊

這幅畫作誕生在1893年,孟克是在這幅畫作誕生的前一年,從挪威來到了德國柏林。當時的歐洲有兩個國際級的藝術都會:法國巴黎與德國柏林,而那時德國柏林相較於法國巴黎是一個較願意接受前衛畫風以及外國藝術創作者的地方。類似今天的紐約是美國夢的象徵,德國柏林在當時也是一個象徵高度資本發達以及成功機會的自由之都。

解讀畫作的構成元素以及時代背景,對於我們理解作品的意義有相當關鍵的重要性。而如何讓作品結構與作品背景形成互為表裡、相互詮釋的整體,是我們破解這幅畫作的入手處。

高度自由的都會,同時也是高度疏離以及高度迷惘的社會。有人在那裡取得了權力、地位、財富,但也有更多的人在那裡開始迷失,成為孤獨的個體。孟克畫作裡要表達的孤獨個體,並不是來自於個人的精神病症,在很大的程度上,來自於社會結構的易變。

我們都知道,在文化歷史上現代都會發生的開端,是工業革命的結果。工業化都市不同於傳統農業村落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拆散的個體,過去以村莊和家庭為單位的社會共同體,在工業發展中被拆散成來自不同地區湧向都市的勞動力。

失去原先連結組織的人不再是村落或家庭組織的誰,而只是提供勞動力的個體。失去集體的個體,同時也是失去認同的個人,也許相較於傳統農業社會,新時代的個體具有較高的移動性和自由度,卻也同時帶來高度的疏離感與迷惘。他們不歸屬任何地方、任何人。孤獨、焦慮和不安來自於這種無根的感覺。

所以,我猜想孟克在構思這幅畫時一定考慮過這點,如何讓你從最原始的直覺看上去,畫面上的主角幾乎辨識不出性別、年齡、階級,以及最重要的個性。因為這幅畫作的主角不是任何一個人,而是我們每個人。

他們,或說我們,就是那座橋,一個扮演連結,卻沒有地方歸屬的無根空間。他們,或說我們,也是那個走在橋上的那個人,他被旋轉著、被擠壓著,而沒有賴以支撐的關係連結、或是支點。他的吶喊不是出自喉嚨與嘴巴,而是整個身體、生命隨同社會結構被擠壓變形的聲音,並且很快的轉眼被吸入這個無止境的黑夜,所以無聲,也無內外界線。

在最後這一點裡頭有一個很有趣的哲學觀點,也許不盡然出於孟克的本意,但有時藝術家的直覺會意外的與哲學思想交會,彷彿從不同方向而來的人,不約而同的走到了同一個視野。

當我們思考孟克的這幅畫作的主題,也就是那聲吶喊源於何方時,這幅畫作的構圖有一種模擬兩可的特性,也就是它可能來自畫面主角的身體內部,也可能畫面主角的張嘴僅是被他置身的外部空間壓迫所致,所以聲響其實來自外部空間的破裂。但其實這個內與外的問題,應該更往前一步推進思考。也就是說當內與外的界線被抹消的同時,行動者的內在性與主體性也被同時取消,這時候,聲音源於何方的問題已經原則上不成立,那聲吶喊,其實已是整個畫面內外空間的一同碎裂。這聲吶喊無聲,也無歸屬性與方向性。

洞悉到最後這一點,孟克的藝術創作可能就和哲學與社會學批判走到了同一處。他們對於現代社會中所謂的自由個體提出了質疑,這項質疑並不是僅僅只是表現個體心理層次上的解釋,也就是所謂的自由,必然伴隨著孤獨和迷惘。而是想更進一步問,所謂的現代自由,會不會是一個虛假的幻象,因為不歸屬任何傳統的個體,看似自由,但同時也失去他和國家機器、他與技術體制保有一定距離的緩衝屏障,提供勞動力的他就像一顆隨時準備被榨汁的柳橙,他所以為的自由方向,換來的可能只是巨大而無聲的吶喊注定沒入消逝在無止境的漫長黑夜。

本文經作者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