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成績不好」的學生 更需要「數位化」

輔導「成績不好」的學生 更需要「數位化」
Photo Credit: woodleywonderworks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Photo Credit: woodleywonderworks CC BY SA 2.0

Photo Credit: woodleywonderworks CC BY SA 2.0

每週一三五的傍晚,新北市新店區的中正國小都會空出兩間教室,由特定指派的老師,陪同大約十多位高年級及中年級的學生,進行課後的補救輔導。

原本是用教育局提供的紙本式補救教材,教導學生反覆練習不熟的地方;最近則開始在特定的課程中,運用平板電腦、無線網路、以及互動式電子白板,進行創新的補救教學。看到孩子們專注地閱讀著有多媒體補充的電子教材,以及熱烈地與老師進行即時互動的問答,比起過去相對呆板的補救學習場景,活潑了許多。

全台灣近9成以上的中小學,都有類似的「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這是教育部為加強扶助弱勢家庭之低成就學生,以弭平學習落差、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為目標,從民國95年開始舉辦的計畫。

此一方案,針對學業成績在全班後段35%以內的學生,由學校提供每週約三到四節課的時間,在放學後給予課業指導,每班輔導人數約6至12人,一年大約編列7至8億的預算,每年全台有超過20萬的中小學生參加。

資料來源:教育部網站

除了政府這類相關的計畫,也有一些民間團體推動額外的弱勢輔助計畫,實施成效也相當卓越,例如博幼基金會以及永齡基金會。

博幼基金會由前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先生擔任董事長,自民國91年起在南投開辦免費課輔班,招生對象與「攜手計畫」學生背景相同,但會先測試程度進行能力分班,再依據博幼設計的進度循序漸進,進行差異化的教學。這套學習模式,讓博幼的國中學生在兩年間,基測PR值從91.8,進步到155.1,成效獲得肯定。

永齡基金會多年與特定大學及教科書出版公司,共同研發專用的補救教材,大量使用認知策略工具及內容,幫助學生有效理解與記憶學習內容,並且提供更為密集長時的補救教學,幫助超過六成的小二低成就學生,識字能力回到同儕兒童的水準。近兩年也開始採用「電子書包」及更為豐富互動的數位內容,在補救弱勢學習及縮短數位落差上,產生新的成果。

多年的補救教學實施下來,一般認為有四個領域都還有許多改進的空間,包括:

  1. 補救教學目標的釐清
  2. 評估機制的有效性
  3. 更有效的教材及教法
  4. 補救師資的專業培訓

其中評估機制及教材教法,都能因為採用創新的數位工具及技術,而有進一步的發展與成效。

補救教學的重點,是瞭解學生「哪裡不會」、「為什麼不會」,以及「把不會的地方教到會(或是協助他們學到會)」。其中,要有效找出個別學生的「能力起點與弱點」,加以適當補救,才會有效果。

目前由教育部委託國立台南大學及財團法人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所設計營運的「補救教學方案科技化評量」,是一套標準化評策中小學學生能力指標的重要系統。

這個學生評量系統,涵蓋了國語文、數學、及英語的測試,四年級以上學生均用電腦化/網路進行測驗。學生測試完後,老師會立即獲得診斷報告,其中針對基本學習內容的檢測狀況打等級分數,並且連結相對應的「能力指標」,做為日後補救教學的實施重點。

診斷結果報告:以國小四年級數學為例/資料來源:教育部科技化評量平台入口

由於每年有兩次測試,每位學生的紀錄都持續累積,補救教學之受輔成效也會以「進步率」(參加補救教學學生進步之人數 /參加補救教學之學生人數)當做目標以及各校比較的基礎。這個平台檢測的是學生的「能力」,而非段考的成績,還會額外採納老師的觀察心得,重複評估這些指標是否有落差;若出現落差,會再分析問題出在哪裡,然後加以修正。目前平台使用的普遍性及公信力是獲得肯定的。

有關教材與教學模式的設計,除了前述民間團體有不少專業且獨特的方式外,近年來因為網路化及行動學習的風潮更盛,許多學校老師也會運用最新的科技工具、豐沛的數位內容,進行創新的補救教學。新北市光復國中的輔導班級,試驗了玩遊戲闖關學英文的互動模式,以及運用翰林的線上電子書,在七年級英文的基本能力增強上,看到不錯的成效。

根據研究,台灣的國中英語成績有明顯的「雙峰」現象,主要是因為較富裕的家庭學生從小的英語培養環境比較好,相對的弱勢的家庭學生學習資源及學習意願則落差許多。光復國中的英文補救內容,就是針對低成就學生在學習動機及精熟學習上加以設計。

例如遊戲闖關的模式,搭配了遊戲軟體以及團體競賽活動,打破了學生對於英語學習的障礙和恐懼,在補救課堂以及課外,都提升了主動學習的動機。而搭配多媒體的電子書,加上了線上測驗系統,可讓學生反覆聽講練習,提高語言學習的信心,也能針對每個學生的學習缺點,提供個別補強的機會。

「補救教學是一種專業」,要「帶好每一位學生」需要老師很大的熱情。一般的課堂教學對於某些學習弱勢的學生一定有不足之處,能在課後用最適當且有效的方式,補足弱勢學生的需求,在實現公平正義的社會以及帶給每個孩子希望方面都十分重要。

有效運用創新的數位教學工具及模式,我們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即使弱勢學生回到原班級後,也應該持續受到關注,直到建立良好的學習態度及能力為止。期待看到更多精準的教育政策及資源安排,以及專業熱情的老師,在這塊國家基礎教育的延伸板塊,創造難能可貴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