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車問題」中你該殺死那個胖子嗎?看喜劇短片可能影響你的決定

「電車問題」中你該殺死那個胖子嗎?看喜劇短片可能影響你的決定
photo credit: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儘管我們都想騙自己相信,我們可以根據充足的訊息和理性的反思,自由地做決定,但是愈來愈多的實驗證明:我們在做決定時,理性通常不敵潛意識。

文: 大衛.愛德蒙茲 (David Edmonds)

談到胖子難題,哲學家是想知道一個道德問題的答案:我們應不應該推他一把,送他上西天?哲學家總是對於規範性的(價值)問題深感興趣,例如我們應該如何過生活?

科學家幫得上忙嗎?這裡指的是廣泛定義的科學家,包括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一般而言,科學家的興趣不一樣,他們對非規範性的問題比較感興趣。我們為什麼會這樣回答?我們又是如何下判斷的?什麼會影響到我們的判斷?啟蒙時代的蘇格蘭哲學家休謨堅持,事實與價值之間有所差別,因此,不管我們是怎麼描述我們如何下判斷的,都無法決定我們應該如何下判斷。畢竟,就算有事實證明我們人類天生就有種族歧視(或者至少是偏愛自己人、排斥圈外人),也不能因此證明種族歧視是可以接受的。不過,已經有一個世代的科學家開始在探討電車問題,有些人甚至聲稱,某些實驗結果確實有規範性的意涵。

麵包與雜物

如果有人期待能夠相信人類是由理智與善心這樣的夢幻組合所管轄,那麼他們可能會對社會心理學的大部分研究結果感到惴惴不安。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史丹利.米爾格蘭(Stanley Milgram)在一九六○年代所做的實驗顯示,如果有個權威人士指派他們去做一件壞事,在這個實驗中是轉動開關去電擊其他人,大部分的人都願意把良心拋諸腦後。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金巴多(Philip Zimbardo)所做的監獄實驗也顯示,當人被授予(假的)合法權力時,他們的行為可能惡劣到什麼程度。受試者在實驗中參與一項角色扮演的遊戲,有些人被指派擔任警衛,其他人則扮演囚犯,他們全都在一間仿造的監獄裡。不久,就有很多「警衛」開始對「囚犯」表現出虐待狂的傾向。

在另外一個也經常有人提到的實驗中,普林斯頓神學院(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的學生接到通知,要他們就撒瑪利亞好心人的寓言發表演說。他們要到穿過中庭的講堂去發表演講,有幾個人還被告知說他們已經遲到了幾分鐘。就在抵達目的地之前,碰到了一個人蜷縮在走廊上,一邊咳嗽、一邊呻吟,顯然很痛苦。但是這些學生認為自己在趕時間,因此絕大多數的人都對此人視而不見,有些人甚至還從他身上跨過去。這個結果相當出人意外,你可能會以為這些學生既然研究反思了撒瑪利亞好心的寓言,應該會認為從大局來看,幫助一個陌生人會比準時參加研討會重要。

話雖如此,還是有某種合理的解釋可以說明他們的行為:讓人等待不太體貼。不過,近年來,已經有多如牛毛的研究顯示,我們的道德行為顯然受到許多不理性或是非關理性的因素影響。比方說,在行動電話還沒有變得如此普及之前,有個美國研究顯示,如果受試者從公共電話亭走出來之前,在電話的退幣口發現了一毛錢的話,他們就比較願意幫助路人。這筆小到不能再小的意外之財,雖然只有微不足道的價值,卻對人類行為有巨大的影響。

然而,也有另外一個研究證明我們的行為會受到嗅覺的影響。當我們站在麵包店門口,聞著剛出爐的麵包散發出令人垂涎欲滴的香氣時,就會對其他人比較慷慨。就連我們在填寫問卷的那張書桌是整潔乾淨,還是沾了黏答答的汙漬,都可能影響到我們對道德問題的答案,像是對於罪與罰的意見等。更可怕的是,法官會不會判決讓囚犯假釋,竟然取決於他在多久之前吃了上一餐飯。

儘管我們都想騙自己相信,我們可以根據充足的訊息和理性的反思,自由地做決定,但是愈來愈多的實驗證明:我們在做決定時,理性通常不敵潛意識。顯然,我們的行為比原本設想的還要更傾向「形勢主義」,也就是會受到許多外在環境的影響。而且研究結果也對我們認為人格特質是穩定、一致的想法打了一記耳光。我們總是以為,勇敢的人始終都勇敢,小氣的人永遠都小氣,而富有同情心的人也都一直如此。其實不然。

這個結果也對政府及教育政策有所影響,或許我們應該更專注於形塑環境,而不是人格。誠如安東尼.阿皮亞所說的:「你希望讓人更樂於助人嗎?結果是,讓一些好的小事在他們身上發生,遠比花費大量精神來改善他們的人格,還要更能夠讓他們樂於助人。」

3D立體電車

電車問題為心理學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哲學家也曾經在研討會現場、在論文中或是在電腦螢幕上提出電車難題。然而,在螢幕上看到的文本跟實際生活中的情況,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要如何設計出真實的電車情境,讓受試者不疑有他呢?測試現實生活中的電車反應沒有那麼簡單,不像測試烤麵包香氣對行為的影響,或是測試經過調整的情境是否會影響人的意願,伸出援手去幫助受難的陌生人。

不過,足智多謀的實驗派心理學家並沒有因此而卻步,二○一一年的一項研究讓受試者置身於立體虛擬實境中。在其中一個情境中,電車朝著五個人衝過去,而受試者可以改變電車的行進方向,讓列車撞上另外一個人。在另外一個情境中,電車無論如何都會撞上一個人,因此受試者什麼都不做就能避免五個人遇害(但也可以選擇讓電車轉向直接撞上五個人)。為了要更真實地模擬現實情況,當電車搖搖晃晃地朝著鐵軌上的人衝過去時,還可以聽到他們驚恐的尖叫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