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電量堂堂超越日韓星的台灣人,該如何做到「用電零成長」?

用電量堂堂超越日韓星的台灣人,該如何做到「用電零成長」?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假設政府能夠全面盤點台灣的用電需求,同時計算出在用電零成長下,是否需要建置如此多的發電廠。如此,才可以在確保用電無虞的同時,環境也不會被犧牲。否則,放任用電無止盡成長,電不夠,就繼續蓋電廠,這樣,再多的電廠也不夠用。

文:蔡絲婷(綠色和平再生能源專案主任 )

政府在一月份通過《電業法》後,正逐步落實非核家園的承諾,預計到了2025年,台灣三座核能發電廠就會逐漸退役,同時由天然氣與再生能源補足其發電的缺口。然而,落實非核家園的方向固然正確,但過程難免顛簸。其中,最廣泛引起社會大眾討論的,就是限電議題。

2016年是個不平靜的一年,異常的氣候變化,使得全球高溫屢屢突破歷史紀錄。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數據顯示,2016年是地球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連續第三年打破最高氣溫記錄。當然,台灣也不例外,去年的六月,台北站測出38.7度,是有觀測紀錄以來的六月最高溫。

在核電逐年退場與高溫屢破歷史紀錄的同時,台灣的電力供應也逐漸產生缺口。根據台電的資料顯示,過去4年,備轉容量率低於6%的「供電警戒」天數,由2013年1天,成長到2016年的80天,可見供電的情況正逐漸吃緊。還記得去年的5月31日,台灣的備轉容量率僅剩1.64%,創下10年新低。僅差一點點,台灣就可能會有限電的情況發生。

走在氣候變遷與非核家園的路上,我們該何去何從?

螢幕快照_2017-05-05_下午4_37_20
Photo Credit: 綠色和平
資料來源:台灣電力公司

「節電」是能源轉型的關鍵

對於台灣而言,影響能源轉型的關鍵之一,在於能否透過節電因應可能的限電危機。遺憾的是,2016年的用電總量卻創了歷史新高,達到2,552億度,相較於2015年,增加了2.16%。其中,成長最多的部門分別是:住宅部門(5.46%)、服務業部門(1.72%),以及工業部門(1.65%)。

倘若台灣無法有效落實節電,那麼,蓋再多的電廠,總有一天也會不夠用。面對逐漸嚴重的氣候變遷,更需要破釜沉舟的決心。可以說,節電政策的成敗,將會是能源轉型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步。

螢幕快照_2017-05-05_下午4_40_30
Photo Credit: 綠色和平

工業節電勢在必行

根據能源局的統計資料,台灣工業部門的用電占全國總電能的53.8%。要從根本達到整體用電的下降,工業將會是首要努力的目標。對此,經濟部在2104年訂出工業節電計畫,要求用電大戶從2014到2019年,每年的節電率都要達到1%。然而,真相總是傷人,比較2015到2016年的工業用電,仍成長了1.65%。不但沒有成功節電,用電反而還增加。

持平而言,工業節電所需要投入的資金相對龐大,因此更需要政策進行引導。例如,根據能源局的統計資料,馬達用電大約占工業總用電量的70%。如果能透過政策獎勵,有計畫地淘汰效率低落的馬達設施,以舊換新,同時設置能源監控系統,定能達成每年節電1%的目標。

除了獎勵措施,也需要有相對應的處罰條款。諸如要求未達每年節電1%的用電大戶需繳交節電基金,或加倍收取額外的用電費用等。只有同時透過獎勵與懲罰機制,去創造企業節電的動機,才可能在工業節電的目標上有顯著的效果。

縣市節電成效慘不忍睹

根據台電的統計資料,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間,全台只有五個縣市政府成功節電,前三名分別是連江縣(2.55%)、基隆市(1.5%)與新北市(0.75%)。然而,若再比較2016年4月至今的節電成效,卻沒有任何一個縣市成功節電。2015到2016年的節電冠軍連江縣,甚至還成長了4.92%。

螢幕快照_2017-05-05_下午4_44_20
Photo Credit: 綠色和平

從數據可以明顯看出,落實節電還有長足的進步空間。參考南韓首爾市「少一座核電廠」的經驗,在2012-2014年政策推行三年期間,南韓全國用電量上升5%,首爾用電量卻不升反跌4%。首爾市用行動證明,透過各種創意的節電措施,節電的效果將可以非常顯著。

政府長期以來所推動的節能行動,多辦只停留在政策宣導的階段,實際執行的成效卻不理想,常成為一次性的節電,而不是長期的改變。因此,面對縣市政府的節電成效,除了舉辦節電競賽與補助之外,也要有更具創意與貼近民眾日常生活的節電措施,如此才能有效改變民眾的思維與行為。

住商應該抑制尖峰用電

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台灣夏天將會越來越熱,也會越來越長,預期民眾也會更加依賴冷氣。根據能源局2016年的統計資料,住宅部門與服務業部門的用電成長率分別佔據前兩名。此外,根據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的研究也指出,相較於離峰,尖峰時期「多出來的用電」,有65%的用電量是來自於住商部門。因此,若要有效抑制尖峰用電,住商部門的用電管理也是必須要面對的課題。

不難想像,空調設備是用電的主要來源,對此,如何透過政策的導引,汰換效能低落的空調,會是值得加強的方向。然而,過去政府在補助節能家電時,出發點是促進消費,提升經濟發展,因此並未要求以舊換新。側重經濟而非節能的政策,造成許多民眾領了補助去購買節能家電後,並不會丟棄原有「還可以使用的家電」。例如,原本只有一台冰箱,但捨不得丟,變成了兩台,整體的用電量反而增加。這就是錯誤的政策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此外,能源局於2016年曾要求醫院、百貨公司、商辦大樓等用電大戶必須節電1%,但實際上,服務業部門的用電仍成長1.72%,顯見政策方向與落實之間,仍然有相當大的鴻溝。未來,除了要更積極地稽查商辦大樓是否合乎節能規範,更要同時訂出獎勵與罰則,藉以創造服務業部門的節電動機。

透過電費單導引節電

除了大方向的政策,其實從最小的地方,也可以導引民眾進行節電。以每兩個月會收到的電費單為例,如果問民眾,你看得懂電費單嗎?你知道你用的電越多,每度電的價格也會越高嗎?相信許多民眾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這就是問題!能源議題跟一般民眾有距離,就連最貼近民眾的電費單,也設計的讓人摸不著頭緒,只知道要繳多少錢,以及什麼時候要去繳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