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車案例」到「迴轉軌道」,你知道這個哲學思想實驗想測試什麼嗎?

從「電車案例」到「迴轉軌道」,你知道這個哲學思想實驗想測試什麼嗎?
Photo Credit: Unsplash CC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從「電車案例」到「迴轉案例」的改版,我們可以發現電車系列思想實驗的彈性:藉由選對自己要改變的「實驗條件」,你可以很容易做出其他改版,用來討論你想要討論的問題。

文:朱家安

讓我說明一下我們接下來要幹嘛。我會介紹兩個哲學案例,它們都包括一個情境和一個問題:描述完情境之後,問你你認為情境裡的人應該要怎麼做。然而,這並不是為了要測驗你能不能答出標準答案——在這些哲學討論的脈絡裡,即便有標準答案,它的意義也很有限。真正的測驗在於,你看了那些情境和問題之後,能不能猜到它們的「設計目的」。也就是說,你能不能光靠觀察哲學案例的細節和問題內容,就猜到哲學家為什麼要把它們設計成這樣?

第一題:新手教學

讓我們從簡單的開始:

電車案例

失控的電車疾駛而來。在原來預定直行的軌道上,有五個人被綁著,他們註定來不及閃避。另外一條分支的軌道上,有一個人被綁著。你無法阻止電車,不過你可以推動搖桿,讓電車轉往另一分支的軌道。若你這樣做,分支軌道上的一個人會犧牲,主要軌道上的五個人會活下來。

問題:你該推搖桿嗎?

照理來說,我應該要把下面這段字反白,不過我想上面這題應該不難猜:

如果你讀過相關文獻,一定可以答出更有深度的分析。不過至少就初步來說,這應該算是合理的答案:這個題目要測試的一個重要項目,是人是否傾向於做出符合效益原則的選擇——犧牲一個人救五個人,你幹不幹?

用思想實驗(thought experiment,精心設計的假想情況)來協助人釐清躲在自己的判斷背後的那些原則和概念,是哲學家的強項。原則上哲學家設計這些假想情況的手法,跟科學家很類似,讓我們粗糙地比較一下:

  • 科學:東西要燒起來,必須藉助空氣嗎?我們把空氣抽掉再壓壓看打火機,搞不好就知道了。
  • 哲學:說謊之所以是道德上錯誤的,是因為說謊帶來的不好後果嗎?我們來假想一個只會帶來好後果的謊話,看大家是否依然會認為那個謊話是道德錯誤,搞不好就知道了。

如是,若你看到科學家弄了一個真空裝置,用機械手臂在裡面試圖點火,其中一個合理的推測應該是「他在測試有沒有辦法在真空中產生燃燒反應」。同樣地,哲學家跟你描述一個預期的結果很不錯的謊話,你也可以合理懷疑他是否正在好奇謊言的錯誤是不是僅僅來自於後果。

當然,不管是科學家還是哲學家,即便說了「搞不好就知道了」,事情通常也不會真的很順利。基於一些嚴謹的追求,科學實驗可以被挑毛病,哲學思想實驗當然也可以。我上個月寫了兩篇文章,介紹了哲學家設計和操作思想實驗的一些眉角,對這方面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看看:

總之,就像科學家會改變實驗條件來測試假說,哲學家也會對思想實驗做一樣的事情。有些思想實驗的目的比較明顯,例如前面那個電車案例。但有些實驗卻不是這樣,甚至會讓人懷疑它可能是腦筋急轉彎。

注意喔,真正困難的題目要來了。

第二題:迴轉軌道

迴轉軌道案例

失控的電車疾駛而來。在原來預定直行的軌道上,有五個人被綁著,他們註定來不及閃避。另外一條分支的軌道上,有一個大塊頭被綁著。你無法阻止電車,不過你可以推動搖桿,讓電車轉往分支的軌道。然而,這次有個比較複雜的地方:雖然你可以推一下搖桿讓失速的電車轉向,但這台電車速度太快,它會跳過右邊的大塊頭,迴轉之後依然撞上左邊的人。要讓電車撞上大塊頭並停下來,你必須推兩次搖桿,如此一來大塊頭會犧牲,但左邊的五個人會活下來。

問題:你該推搖桿嗎?推幾次?

kris_1704124_train_fatty_02
圖片來源:《你該殺死那個胖子嗎?》愛德蒙茲/漫遊者出版

怎麼樣,你猜得出這個案例是要用來測試什麼的嗎?

劈頭面對這個案例,或許你很nice願意認真考慮自己到底該怎麼做,不過我想,更可能出現的反應應該是:

「那個迴轉軌道是哪招?推兩下又是殺小?這個問題是在搞笑嗎?」

不過,「哲學家設計這個案例,是用來搞笑/找麻煩的」當然不會是好答案。你可以對照一下前一節的「電車案例」,比較兩個案例的不同,然後想想這些不同為什麼要出現。等你放棄之後,就可以繼續往下看了。

迴轉軌道背後的(其中一個)設計要點

為什麼哲學家會設計出「迴轉軌道」這種乍看之下很奇怪的案例?真要仔細探究,不同哲學家或許可以看出該案例能夠用來討論的不同要點。以下跟大家說明一個比較常見的「用法」。

讓我們先從較顯而易見的地方開始對照。首先,「電車案例」跟「迴轉軌道」的相同之處,在於各種選項死亡的人數:

電車
什麼都不做:死五個人
推搖桿:死一個人

迴轉軌道
什麼都不做╱推一下搖桿:死五個人
推兩下搖桿:死一個人

從這裡可以看出,「迴轉軌道」的主要關懷並不是效益主義直覺,而是其他東西。什麼東西呢?仔細看,會發現「迴轉軌道」有一個特色:

若你推兩次搖桿,幾乎代表你意圖大塊頭的死亡。

為什麼可以這樣說呢?很簡單,因為在「迴轉軌道」案例裡,當你推兩次搖桿,通常代表你打算藉由大塊頭的肉體來擋住電車:在這個情況下,大塊頭的犧牲,是拯救五條人命的必要條件。

反過來說,同樣的特色在「電車案例」裡並沒有出現:要拯救直行軌道上的五個人,分支軌道上的人並不是非犧牲不可。在「電車案例」裡,即便一個正常人選擇推動搖桿,他依然很可能在心裡祈求那個躺在分支軌道上的人能及時掙脫繩索,帶來皆大歡喜的後果(當然,在這個討論脈絡裡,設計實驗的哲學家不會讓這種情況發生)。

簡單地說,在「電車案例」裡,你可以在選擇救五個人的時候,不意圖落單者的死亡,但是在「迴轉軌道」裡,卻很難這樣做。你可以說,原版的「電車案例」並不打算討論意圖,或許,不過相關意圖的存在,有時候確實會成為判斷重點。例如有些天主教會不允許墮胎,但可以接受懷孕婦女進行救命所需但一定會使得胎兒死亡的惡性腫瘤切除手術,在這種情況下,教會給出的道德判斷或許就是:

  1. 不能墮胎,因為墮胎是意圖胎兒的死亡。
  2. 可以執行上述手術,因為執行上述手術並不代表你意圖胎兒死亡——那只是不可避免的副結果,雖然令人惋惜,但比起(1),還是稍微好一些。

面對從「電車案例」到「迴轉案例」的改版,我們可以發現電車系列思想實驗的彈性:藉由選對自己要改變的「實驗條件」,你可以很容易做出其他改版,用來討論你想要討論的問題。在哲學上,這些改版很容易理解,因為電車情境大家都熟悉。我相信這也是電車問題歷久彌新的一個原因。

其他電車改版

這篇文章介紹的「迴轉軌道」案例,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哲學家湯姆森(Judith Thomson)。在《你該殺死那個胖子嗎?》這本書裡,牛津大學的哲學家愛德蒙茲(David Edmonds)不但對這個例子做了清楚的說明,也順便介紹了其他九個有趣的電車案例改版。

如果這篇文章的討論成功讓你開始覺得理解哲學家設計問題的初衷是一件還算有趣的事情,那你應該會喜歡《你該殺死那個胖子嗎?》,這本書可以算是簡單的電車問題史,愛德蒙茲介紹了各種改版,描繪當初想出這些改版的哲學家為什麼要如此設計,並且,也說明了電車系列案例在當代哲學討論中和其他議題或哲學方法的關係,例如實驗哲學和腦神經科學。

本文經Readmoo閱讀最前線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你該殺死那個胖子嗎?》相關書摘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