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如何閱讀科學研究︰以反疫苗文章為例

如何閱讀科學研究︰以反疫苗文章為例
Image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研究指接種疫苗的在家學習兒童健康更差?分享文章之前,你應該先細看研究設計。

香港順勢療法「醫師」黃偉德在其Facebook分享了一篇文章,引用一項研究指「疫苗兒童的健康狀況,遠遜於無疫苗者」,貼文得到逾400次轉發,當中包括香港反疫苗人士周兆祥、曾焯文及「素人父母」湯禎兆和林綸詩等。

這項研究有甚多問題,可以作為閱讀科學研究及科學文章的教材。雖然絕大多數人都不是科學家,這不代表我們沒有資格閱讀第一手文獻,只是必須小心不能錯誤詮釋數據,也要提防有問題的研究。

接受在家教育兒童疫苗研究

該篇文章提及的研究論文為〈Pilot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health of vaccinated and unvaccinated 6- to 12- year old U.S. children〉,文章可免費閱讀,讀者可自行查證。

此為「橫斷式」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意思是比較同一時間下不同群組(例如「有接種疫苗」與「無接種疫苗」)的分別。

研究人員聯絡美國4個州份(佛羅里達、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和俄勒岡)的在家教育(homeschool)組織,透過其領袖向會員轉寄網上問卷調查連結,由6至12歲在家學習兒童的生母回覆。他們總共收集到415份問卷,提供關於666名在家學習兒童的數據,並以此作為今次研究的基礎。

雖然作者承認,研究沒有意圖建基於有代表性的樣本,而是一個「方便」但足夠大、有顯著分別的樣本,但不少人分享文章時沒有留意這一點,以為數據足以說明「接種疫苗的兒童較不健康」。

取樣問題

另外,這種收集資料的方法極有問題,使得研究結果沒有價值。首先,他們只能夠透過在家教育組織轉發網上問卷連結,未能親身接觸家長確認數據——家長可能刻意答錯、不小心記錯——研究人員甚至根本無法確定回答問卷的是否家長。

其次,正如作者提到,接受在家教育的兒童接種疫苗比率較一般人低。這可能是由於選擇在家教育的家長較不願意子女接種疫苗——選擇在家教育的兒童或不受要求接種疫苗的法律限制,令不想子女接種疫苗的家長傾向選擇在家教育,這差別或使得收回來的問卷有偏差。

為甚麼?很簡單,因為研究人員依賴家長主動回覆問卷,這會令收回來的問題都是來自回覆動機較大的家長——例如(但不限於)較相信不接種疫苗令自己的子女更健康、或者接種疫苗令自己的子女更不健康的家長。

詮釋問題

論文有提到的另一個研究限制,是不接種疫苗的兒童可能較少去看醫生,使發現患病比率較低(這項研究的數據顯示接種疫苗者較想到醫生處檢查)。作者隨即指這些兒童更少去看醫生,不代表他們患病時會較少去看,又指由於(研究數據顯示)他們更容易染上水痘或百日咳,還是會看醫生,所以作者認為他們較少疾病並非因為較少看病所致。

然而作者沒有注意到還有其他可能解釋,例如不接種疫苗跟接受另類療法相關,使不接種疫苗的兒童較少去看醫生。此外,正如《立場新聞》的Edward指出,研究人員在跟在家教育組織聯絡時,提到「現時未有足夠研究肯定疫苗長遠對兒童身體有甚麼影響」,或會引導子女曾接種疫苗的家長在回答問卷時,記起更多「病徵」——這項效應稱為「觀察者期望效應」(Observor-expectancy effect),乃研究人員必須注意的認知偏誤。

簡言之,由於研究作者在收集數據時並不嚴謹,以致收回來的數據不僅沒有代表性和可能有極大誤差,更甚者是我們根本無法估計誤差程度。

經費問題

順帶一提,這項研究的經費來源為Generation Rescue, Inc.以及Children's Medical Safety Research Institute(CMSRI)︰前者提倡疫苗跟自閉症有關(即使醫學研究的結論相反),並由著名反疫苗影星Jenny McCarthy擔任主席;後者則由Claire Dwoskin創立,她曾任另一反疫苗組織(National Vaccine Information Center)的董事會成員。

關於疫苗安全的醫學研究有很多,事實上各大醫學組織均認為接種疫苗是非常有效預防疾病、降低死亡率的方法。面對一些樣本數以萬計甚至十萬計的大型研究,假如只拿出取樣可疑、只得幾百人的研究來質疑(當然樣本數並非多就是好),漠視整個醫學界的共識以及不接種疫苗的後果,這不是誠實衡量證據,而是選取對自己立場有利的東西來相信,對於尋求真相並無益處。

相關文章︰

核稿編輯:王陽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