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船民故事兩則:一幅水墨畫和漂流至福建的前越南難民

越南船民故事兩則:一幅水墨畫和漂流至福建的前越南難民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年逃出越南,他們在茫茫大海上飄流了一個半月,歷盡千辛萬苦,最後抵達澳洲。澳洲不收留他們,把他們關進難民營,使他們失去了自由。

越南船民故事(一):越南船民的〈希望〉

朋友王先生家中收藏一幅水墨畫,題為〈希望〉。這是1979年越南難民畫家韋千行教授在難民營中的作品,流露出當年越南華人船民流落馬來西亞難民營的心情和心願。

王先生向我出示越南難民畫家韋千行教授這幅畫。畫中有兩只小雞在葡萄樹下,仰首凝望停在葡萄樹枝葉上的蜻蜓,渴望能像蜻蜓那樣,可以在天空自由飛翔。韋千行把他的畫題為〈希望〉,反映出當時營中的難民多麼渴望有機會再自由地生活。

p_001
來自難民營的畫:〈希望〉

王先生說,1979年,越南船民韋千行冒險坐木船飄流到馬來西亞,被關在吉隆坡附近新街場越南難民營。他說,越共攻陷西貢前,韋千行在南越大學裡當教授,教繪畫,頗有名氣。但在越南完全赤化後,他的畫全部被充公,最後自己淪為船民,投奔怒海。

上個世紀70年代末,大批越南船民來到馬來西亞,被安置在難民營中。有些難民受過高等教育,在南越社會上有一定的地位。

王先生說,當時當局准許宗教界人士進入難民營,探望越南船民。有一位牧師常進入吉隆坡的新街場越南難民營,熱心地協助越南船民。他結識了營內的韋千行,知道他以前是名畫家。他建議韋千行在營內作畫,他協助把畫帶出去賣,讓畫家有點錢多買點補品、葯品或日常用品。於是,牧師買了筆、墨和紙等作畫所需用品,帶進營內。韋千行在營內專心畫畫,牧師把他的畫帶出去賣。

王先生說,當年他挑選和買下〈希望〉這幅畫,因為他認為這畫流露出畫家的內心世界,只有身處那種境遇,才能畫出這種意境的畫。當時他是以馬幣500令吉買下韋千行這幅畫。

王先生說,韋千行幸運地於1981獲得澳洲收留,結束難民營的生活,前往澳洲定居。一晃就是三十年,不知韋千行後來的生活情況,只聽說這位畫家己去世。他好好收藏這幅畫,為了讓人記住東南亞華人那段慘痛歷史,讓年輕人看了,對上一代人的遭遇有更深切的感受。

refuge_009
30年前的悲劇。1978年11月抵達馬來西亞東海岸的250多名越南船民,船沉人亡,半數船民葬身南中國海。警方人員和當地居民從海中撈起一具具船民的屍體。
refuge_007
當時部份幸運獲救的船民。

越南船民故事(二):飄流、囚禁、越獄

2006年訪問福建武夷山華僑農場時,參觀了前越南難民經營的茶廠,生產武夷山著名的〈大紅袍〉茶葉。

前越南船民蔡永忠兄弟在武夷山華僑農場開了一間〈武夷山市永忠茶廠〉。正在忙於茶葉加工處理的蔡永忠,對我們的來訪感到高興,連忙換件衣服,泡茶廠生產的好茶葉招待遠方的來客。

他說,改革開放前,農場裡的人是集體生活勞作。改革開放後,他們可以自己經營生意。他們兄弟獲准設立茶廠,生產武夷山的名茶。開廠需要資金,他們獲得定居西方國家,生活較安定的前船民夥伴提供資金協助。

v1
福建省武夷山市永忠茶廠主持人,前越南難民蘇永忠會見筆者時,特意換上一件衣。

會面時,蔡永忠向我透露他人生道路上一段不尋常的經歷,在海上飄流、關進難民營、越獄逃亡、再入難民營。

他說,當年逃出越南,他們在茫茫大海上飄流了一個半月,歷盡千辛萬苦,最後抵達澳洲。澳洲不收留他們,把他們關進難民營,使他們失去了自由。為了尋求生活,他們冒險越獄逃亡。然而在炎熱遼闊的澳洲沙漠中,他們饑渴難忍,走頭無路,最後不得不倒回頭去自首,再進難民營。

生活在那個年代,生活在那個政治大環境的東南亞華人,命運多波折。然而,以堅韌不拔的精神,不少人幸運地渡過風暴,找到安身之處,從頭再建家園。

v4
武夷山華僑農場的建築工人。
v2
農場成員與子女與筆者太太合照。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原文在此:(一)(二)

相關評論: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