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鎚的震盪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足球比賽中並不罕見的「頂頭鎚」動作,有可能造成腦震盪而影響球員,但相關研究未有得到支持。
本地球迷可能對Andy Wilkinson(上圖左)沒有甚麼印象,這名右後衛是史篤城的N朝元老,「因為我在史篤城長大,從小就聽過球會的威水史了。所以,可以為史篤城效力,是我一生人的夢想。」他在2001年首度亮相職業聯賽,雖然經歷過嚴重傷患,但每逢出場都有表現。一踢,便踢了14季。
2015年足總盃對布力般流浪的賽事,他被一記罰球擊中眼窩。「就像車頭燈壞了,一閃一閃的。我以為沒事,到事後隊友發現我跑步舉止有點怪異,才被教練換出。」 隊醫問他球賽當時比數,他竟然支吾以對,連忙送他往急症室。醫生知道他在球場有點彷彿,但沒有失去過知覺,也沒有平衡力問題。畢竟失過憶,他循例被送去照腦掃描,沒有發現異常,醫生故此同意他出院休息。
「醫生,那我是否可以復出下星期聯賽?」「我不知道。你還是先好好休息吧。復出的事,從長計議。」
一步出急症室,其他的事情已經和急症室醫生無關。和在運動場邊工作的醫生不一樣,急症科醫生不知道就算腦掃描結果正常,回到賽場需要循序漸進的運動量,完成整個練習流程需要約三星期註。他以為睡一覺好的,明天便可以復操。
英國一個研究團隊研究頭鎚對球員的腦功能影響,召集了19名業餘球員做頭鎚動作,磁力掃描顯示神經肌肉控制額葉有抑制狀況,表示腦袋有輕微震盪狀況,症狀還可以持續兩星期以上。同一研究顯示,短暫記憶亦受到影響。
第二天早上醒來,他感到天旋地轉,還有一邊的視力不見了。心知不妙,一仆一拐連忙找隊醫幫忙。尋訪多位名醫,甚至動身去美國,但得到的答案是︰等。他們都說,時間會沖淡一切。那年WIlkinson才29歲,體能這回事,人生可以有多少個十年?
史篤城將他外借到英冠米禾爾,保持狀態之餘,也盼有一天他將可以重投高水平賽事。但當他每一次嘗試「爆偈」作高強度訓練或比賽,血壓上升會令視力變得模糊,甚至會教他天旋地轉。隊友都說他性格變得火爆,經常和教練、球證吵架,誰也擋不住。
終於他熬不過漫長的等待,在2016年2月透過球會正式宣佈退役。史篤城為這位忠臣表示謝意,仍然開出半年不用上陣的球員合約,讓他可以繼續在球員健身室做復健。

Wilkinson不是足球裏少數嚴重腦震盪影響職業生涯的人。曾經踢過西布朗、更為球會擊敗愛華頓勝出1968年足總盃的Jeff Astle在壯年期間患上阿茲海默症。他的家人同意法醫Dr. Willie Stewart進行解剖及進行死因研訊,發現他的腦袋有慢性創傷性腦病變(chronic traumatic encephalopathy),和早前教美式足球風聲鶴唳的屬同一類型。法醫相信原因和早年足球的規格比現代足球更厚更重,到頭鎚時的撞擊力會更大,法官最後判決Astle死因為「工業意外/ 職業創傷」。
英格蘭勇奪1966年世界盃冠軍隊伍的8位仍然在生的球員,有4位證實有失智狀況或記憶力衰退。1957年足總盃冠軍阿士東維拉隊伍裏,多達5位球員死於阿茲海默症。
「這很不尋常,所以要尋找頂頭鎚對大腦功能的影響。」工程師Eric Nauman 和Larry Leverenz對美國頂級女子足球聯賽球員研究,為她們耳後裝上感應器,發現腦袋(不是頭殼)受到撞擊力和已經證實令運動員失智的美式足球和拳擊差不多對等。磁力共振亦顯示腦袋有輕微受損。雖然平均腦功能沒有明顯改變,但當他們看見一位在全季頂頭鎚最多球員記憶力衰退得最快,心也是沉甸甸的。他們想在頂級職業球員進行實驗,卻得不到球會、國際足協或其他研究基金支持。
亦因為美式足球員已有大量進行中的訴訟,美國現時己經禁止12歲以下足球員做頂頭鎚動作。但國際足協表示,這個規定只限於美國執行,沒有計劃推展到全球。
故事橋段就和小說和電影《震盪真相》般倒模地上映。Astle女兒Dawn以父親名義成立基本會,為懷疑因為頂頭鎚而受到腦震盪影響球員提供檢查和治療支援。聽說,她的服務名單裏,有不少大牌球星的名字。
而本文主角Wilkinson呢?原來學港超南華隊長陳偉豪做房地產經紀。「我的人生似乎要重新開始了。雖然,足球還在我的血液裏。」
註︰國際奧委會、國際足協、國際冰球聯會、國際欖球聯會及國際馬術聯會定期更新SCAT3臨床腦震盪指引,指導醫護人員如何決定運動員撞頭後是否適合重返練習和比賽,何時需要轉介作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
- Symptoms from repeated intentional and unintentional head impact in soccer players
- Evidence for Acute Electrophysiological and Cognitive Changes Following Routine Soccer Heading
- Functionally-detecte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high school football players without clinically-diagnosed concussion.
- Brain changes found in football players thought to be concussion-free
- Could modern footballs cause concussion?
- The Jeff Astle Foundation
- Exclusive - Jeff Astle's family: 'We have been polite, but they have let us and him down. Enough is enough, Gordon Taylor must go'
- Soccer Without Headers? New Research Shows It’s Worth Discussing
責任編輯:tnlhk
核稿編輯︰歐嘉俊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