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越南船民抵達加蘭島外,不惜放火鑿沉木船只求印尼政府收容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館長告訴我,島上曾關過25萬名來自印支半島的船民,開始時我有點不相信,以為他是說2萬5千人。他重申道,是25萬人,不是2、3萬人。這令我震驚。
在我的報人生涯中,越南船民的悲劇對我的衝擊很大。當年首次到印尼廖內省的峇淡島(巴淡島),聽當地人說,幾十公里外的加蘭島,過去是十分重要的船民難民營,如今成為船民博物館。為找尋海外華人悲劇所遺留下來的歷史傷痕,我立即決定前往參觀。
上個世紀,極端的意識形態盛行,安份守己的越南華人和柬埔寨華人遭到浩劫,造成南中國海上演出一幕一幕的悲。170多萬人投奔怒海,多少人葬身大海,多少人在上岸後長期囚禁荒島,歷盡苦難。

7大橋連接8島嶼
印尼在峇淡島地區興建7座跨海大橋,將峇淡本島與鄰近的7個海島連接起來。一條80公里長的公路越過7座大橋,像珠鏈一樣,把8個海島連接越來。
我們的車離開了峇淡市中心,朝南行駛,跨越一座鋼索大橋,進入第二個海島。高高的大橋氣勢雄偉,有像檳威大橋。站在橋上,俯瞰底下的海峽,只見深藍色的海水和海面上點點輕舟,景色怡人。
其他幾座連接海島與海島的大橋雖然不這麼雄偉,但行駛在橋上,海景盡在眼簾下,也令人心曠神怡。沿途經過的海島,人煙不多,一片農村景象,公路兩旁有不少龍珠果果園和菜園。偶爾可看到養雞農。
我們終於抵達第7個海島──Batam Pulau Galang。這是個荒島,上個世紀未期,這裡曾關過大批越南船民,如今成為加蘭島船民博物館,記錄下東南亞華人的悲歌。
博物館前展示船民投奔怒海最有代表性的物證──幾艘當年船民逃離越南所乘坐的木船。博物館當局特地動用卡車,把當年船民在加蘭島岸外鑿沉所乘木船的殘骸,從海邊搬運到島上博物館前陳列,加強博物館的吸引力,通過這些木船殘骸,告訴參觀者那段悲痛的東南亞華人歷史。


當年大批越南華人在茫茫的南中國海上,面對狂風暴雨和惊濤駭浪。有些面對喪盡天良的海盜之洗劫和姦殺。所到之國家都不大願意收留他們,迫使他們繼續在海上飄流。
站在破木船前拍照,遙想當年越南船民為爭取印尼政府收留他們,不要把他們趕出大海,讓他們在大海上繼續飄泊,下定決心,鑿沉木船,跳下大海,奮力游上岸的情景。
島上見證海外華人歷史傷痕
加蘭島船民博物館的四周是一片熱帶海島風光,林木茂盛青蔥。一排單層建築物,面對一個草場,館前一支旗桿,懸掛印尼國旗,有如鄉區的一間學校。
入口處有一座石雕,類似巴里島廟宇的神明雕塑。對面是一列雙層建築物,是一座前軍營,也是囚禁犯罪船民的監獄。

我們見到博物館老館長。他很高興地接待我們,告訴我們這個難民營的歷史。只可惜我們的時間有限,不能與他長談。
老館長說,他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到加蘭島,長期在這裡工作和生活。他說,島上的難民營於1975年開闢,到1996年關閉,前後有21年歷史。
事前我對印尼曾廖內省加蘭島上難民營的情況不甚瞭解。老館長告訴我,島上曾關過25萬名來自印支半島的船民,開始時我有點不相信,以為他是說2萬5千人。他重申道,是25萬人,不是3、2萬人。這令我震驚。

他說,這些船民抵達加蘭島岸外,決心登陸,不惜放火燒木船或鑿沉木船,以求印尼政府收容他們。後來,有20多萬人幸運地獲得第三國收留,移居歐、美、澳等國家,改變了他們的命運。館長說,現在,這些前加蘭島難民分佈世界各地,不少人有所成就,生活不錯。
他說,這些幸運者不忘過去那段歷史,不忘在加蘭島上的生活,感激聯合國當年給他們的協助,曾返回海島,祭拜在逃難時期喪生的同伴。
他說,約5,500人沒有機會獲得第三國收留,最後被強行遣送回去越南。有些人進行抗議,不願回越南,企圖自淋汽油焚身。
他說,另外約500多名船民,沒有機會移居歐美國家,長眠在這個海島上。島上有一個難民墳場,埋葬著這些客死荒島的船民。
博物館內陳列著不少船民當年在營內生活的日用品,他們製作的佛像、觀音像和他們的繪畫。有些照片顯示,已移居第三國的前難民帶著和尚返回加蘭島,做法事,為死難的前同伴超度。



加蘭島上的越南難民面對長期囚禁荒島,前途茫茫,精神壓力大,不少人自殺。
島上有一座人道紀念雕像,紀念一位自殺的女船民。旁邊說明板上寫道:島上難民的自殺率相當高。一般上,精神憂鬱症是導致自殺的主要原因。此外,有些難民為了抗議當局的管制條例以及當局要他們強行遣返回越南,選擇了自殺的道路。

神廟和教堂成為船民精神寄託的地方。島上殘留的舊觀音寺,只剩下一座木牌樓,上面《觀音寺》幾個字還清楚可見。我們登上一座建在山丘上的新觀音寺。站在寺廟前,涼風習習,居高臨下,望向遠處的海灣,讓人心情寧靜。


寺內有觀音像,華族傳統的龍雕塑等,是典型的華人寺廟。四處可見華文字,入口處牌樓上有一行華文,對聯合國當年的救濟島上難民表示感激 。
島上有一間天主教堂,看來獲得相當妥善的修護,環境清幽。只見小溪木橋和一片草地,不遠處一間屋頂上有個十字架的教堂。以前難民居住的營房已棄置,人去樓空。島上難民醫院也緊鎖大門,四周無人。

我們驅車緩緩繞地走一圈,憑弔上世紀7、80年代東南亞華人慘痛遭遇的歷史遺跡,感嘆極端思想主義帶給人類的災禍。
相關評論: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
GIMBA雙聯學位,跨界培養AI大數據人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西密西根大學(WMU)和國立中正大學於2020年開始合作雙聯學制,以培育高階企業管理人才為軸心,創造多元彈性的就學環境,甚至學生可以直接選擇在台北完成學位,取得美國校本部MBA碩士同等學歷。如果你正在考慮在職進修,那麼進入WMU GIMBA的西方管理科學碩士學程,將會是最適合你的選擇。
美國西密西根大學和國立中正大學於2020年開始合作雙聯學制,以培育高階企業管理人才為軸心,創造多元彈性的就學環境。全新的1+1碩士學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學生可以在台灣奠定基礎實力一年,然後前往美國校本部就讀,或可以直接選擇在台北完成學位,取得美國校本部MBA碩士同等學歷。
美國西密西根大學全球創新管理碩士今年邁入第四屆招生,推出了最新的BAGC(Business Analytics Graduate Certificate)大數據商業分析證照課程。學員可以取得證照後,銜接線上或實體MBA課程,並彈性抵免學分。透過七個月的實務主題包含商業分析、商業資料管理、視覺化分析、預測分析與資料探勘,讓專業工作者在未來虛實交互的商業營運模式中,找到最適決策。

今年五月初,西密西根大學商學院行銷學首席教授Kelley O'Reilly親自來台授課。接受中心採訪時,她談到對人工智慧如何顛覆傳統產業的樂觀態度:「我認為人工智慧的出現對人類文明是有益的。我們不需要過度驚慌。人工智慧會進化,而人類當然也會。懂得運用就能截長補短,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

Global Innovation MBA學員來自各方產業的菁英,現任仁寶電腦品管副理的第一屆校友黃先生特別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回顧:
記得Kelley教授的跨國談判溝通課是場震撼教育;教授指派了一項任務,內容是和旅行社議價所有可能的旅遊方案,這對當時的校友來說是一項艱難的挑戰。Kelley教授在課程中說道,「談判最重要的是提供雙方所需的資源,創造互利共贏的長久合作關係,而非視對方為敵人。」在大數據的時代,我們有太多可運用的AI工具,幫助我們將數據影像視覺化達到更精準的預測。無論是在談判的過程或是向客戶提案,能看懂圖表的言外之意,將是一個能讓你從人群中脫穎而出的專業技能。
校友黃副理也在文末有感而發:真心感恩,能在台灣完成我第二個碩士學位,而且是用相對低的成本體驗了國外的教學方式,兼顧工作與學業的方式,非常適合經理人的需求,藉此在這一新世代科技轉折「奇異點」中勝出。如果你正在考慮在職進修,想創造全英文環境並提升自己的英文口說與報告能力,那麼進入WMU GIMBA的西方管理科學碩士學程,將會是最適合你的選擇。

- 更多精采課程內容請洽:美國西密西根大學在台辦事處(02)6605-0679
- 預約課程說明會:https://www.wmumba.com.tw/wmu_contact_me_tw/
本文章內容由「中碩教育集團」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