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很多故事我們不知道,不表示沒有發生:我們為什麼要關注國際媒體報導?

很多故事我們不知道,不表示沒有發生:我們為什麼要關注國際媒體報導?
Photo Credit:http://maps.bpl.org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今年2月20日,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記者Chris Fuchs撰文批評台灣媒體荒謬絕倫、缺乏國際視野,一時輿論譁然...

今年2月20日,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記者Chris Fuchs撰文批評台灣媒體荒謬絕倫、缺乏國際視野,一時輿論譁然。

醒報對此引用師大大傳所教授胡幼偉所言,回應台灣媒體現況:「現在最大的結構性問題是媒體太多,市場上的廣告總量太少,導致媒體惡性競爭。」而獨立媒體因不受控財團,較能在報導純淨新聞上扮演重要角色:「不論是在紙媒、電視媒體或網路媒體,都應提升報導本身的深度與廣度,並且加強重大新聞與國際新聞的比例;而民眾也應支持好媒體來轉移產業的方向。」

台灣讀者對國際事務真的不感興趣嗎?我們先來看看以下節錄的新聞和評論:

「NCC委託學者在2012年所做的電視使用與滿意度調查發現,1萬多個樣本中,近57%的受訪者認為國際新聞的報導太少。」(中央社

「有些媒體會說,觀眾又不愛看國際新聞,基於收視率及獲利考量,製播國際新聞根本是虧本生意,如果要播,就抄抄外電,找一些溫聲感人的小確幸,或者來一些八卦娛樂的內容,或許還能蒐集到一些些收視點數。」(摘自管中祥:台灣沒有國際新聞?

「網路訊息的真偽混雜,使得「查證」比過去更重要,以最近的國際新聞而言,埃及下雪的人面獅身雪景、加州海岸巨大烏賊擱淺、北韓張成澤遭金正恩「犬決」,都遭質疑是網路假新聞,但已被大量媒體,包括台灣媒體轉載。」(摘自黃哲斌:新聞怎麼辦?從「包薯條的報紙」談起)

「在逢甲大學舉辦的青年論壇-中區地方論壇國際分組中,青年發覺自身缺乏國際觀、無法走出舒適圈等缺失,但也觀察到台灣商業導向的媒體環境造成全民無法接觸到專業具有深度的國際新聞。」(雅虎新聞

凡談及台灣媒體環境,必得出一個矛盾現象:「台灣為什麼沒有國際新聞」的檢討聲浪不斷,但國際新聞的收視率或點擊率卻總是偏低。

對新聞從業人員而言,收視率或點擊率是最直接決定國際新聞命運的參考點,假如回報數字不漂亮,國際新聞在網路或電視新聞播放的比率就會逐次遞減,換言之,造成「台灣沒有報國際新聞」的原因之一,是觀眾並不愛看;但,難道因少了觀眾群,媒體就不製作國際事務報導嗎?難道媒體不能主動扮演一個「提醒」的角色,提醒讀者台灣和國際間的關聯性嗎?

媒體應要扮演「提醒讀者」的角色

「我們一個朋友在緬甸,打算做一個緬甸週報,你覺得呢?」

「問題或許是不知台灣讀者是否對緬甸感興趣,but it’s cool,可以吸引更多地區的華人讀者。」

「那就找出關連性啊!」

Bob是一位在緬甸內都比執業的台灣律師,因著對媒體的興趣,願結合其專業擔當關鍵評論網「緬甸特派員」。找出關聯性?老實說真的很難,大部份台灣讀者都是因翁山蘇姬而開始注意緬甸,卻鮮少認識這個天然資源富饒之國。

有趣的是,這當初絞盡腦筋希望多與台灣讀者對話的《緬甸商情》,上線後每星期PV都穩定成長,從歷經曼德勒動亂第六期發刊,如今已是台灣少數針對緬甸投資、文化、歷史和緬語教學的專欄,過程中還獲得不少商務人士來信鼓勵。

8279391691_b3d3716837_z-1

《緬甸商情》如今已是台灣少數針對緬甸投資、文化、歷史和緬語教學的專欄。Photo Credit:Christopher Michel CC BY 2.0

獨立媒體的責任:關注重要的事件,而非受歡迎的主題

「這篇文章不錯,講述當今馬來西亞政治現今的狀態。台灣比較熟悉的是去年五月的選舉停電爭議,但幾乎沒人繼續了解之後的發展(譬如反對黨黨魁安華入獄/馬來西亞的種族問題),算是馬航之外,台灣讀者應該會有興趣的馬來西亞主題,你覺得呢?」

緬甸之後,馬來西亞又成為了下一個課題。你一定記得反服貿期間,台灣網友在臉書紛紛換上黑色大頭貼,但早在2013年5月5日,當馬來西亞疑似發生國會選舉計票期間停電事件後,許多台灣網友就透過替換黑色頭像對馬國大眾表達支持;然而,當激情退去,那些臉書上的憤慨留言彷彿雲淡風輕,卻忘了去問「之後發生了什麼?」

馬航MH17空難事件簿整理_-_The_News_Lens_關鍵評論網

《當今大馬》在馬航MH17遭烏克蘭親俄叛軍擊落後製作的時間軸報導。(請見〈馬航MH17空難事件簿整理〉

一年過去,馬國選舉爭議看似平息,但種族衝突、社會分歧、政治利益等議題,仍持續影響著馬來西亞的政治和社會氛圍,作為同樣在民主化過程中努力的一分子,難道我們不該關注?

關鍵評論網與《當今大馬》的合作,正是因秉持「關心重要事件」的理念,值得一提的是,馬來西亞兩場改變政治和媒體版圖的歷史轉捩點,即1998年前副首相安華被革職所點燃的「烈火莫熄」運動和2001年馬華公會收購南洋報業引發的「528報殤」是加速《當今》的推手,如今,它已是馬來西亞最受歡迎的中文原生新聞網站。

馬來西亞之外,東南亞各國也都仍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奮戰,而印尼唯一獨立媒體《Asia Calling》,便是透過記者網絡的連結製作報導故事,刻劃各地區人民的真實人生:在印尼,15歲的女孩成為性交易仲介者,在菲律賓,環保人士將其視為亞洲最危險的地方,在「全世界最幸福的國家」不丹,卻有3萬民難民住在尼泊爾東的難民營,在尼泊爾,女孩依舊無法接受正常的教育,在印度,代理孕母產業一年竟高達10億美元產值

「很多故事我們不知道,不表示沒有發生」,這是我們在《Asia Calling》報導中固定加上的一句話,亦代表著獨立媒體身份的初衷。

【AC特別報導】巴基斯坦不只有馬拉拉,女老師把家變學校讓女孩們有機會上學_-_The_News_Lens_關鍵評論網

2014年5月,印尼唯一的獨媒Asia Calling加入關鍵評論網的外媒合作夥伴行列。(請見〈巴基斯坦不只有馬拉拉,女老師把家變學校讓女孩們有機會上學〉

國際事務不能只作為單一事件來看待

2014是個不平靜的一年:俄羅斯總統普亭對烏克蘭虎視眈眈、蘇格蘭是否要脫離英國仍尚未定案、馬航MH17遭親俄烏克蘭叛軍擊落、無解的以巴衝突伊坡拉病毒來勢洶洶

這些議題都皆非單一事件:當馬航MH17班機遭擊落後,衍生的問題除馬航兩架飛機失事的災後賠償和國際衝突區的管制議題,還牽涉俄羅斯對入侵烏克蘭的野心,是一環扣著一環的連鎖反應,而關鍵評論網邀請知名國際事務雜誌《Foreign Policy》和具聲望媒體《華爾街日報》加入外媒合作夥伴行列,是讓讀者能在訊息唾手可得的網路世代,獲得嚴選的外媒報導, 此外,與我們關係臨近的日本,不管是核能議題安倍經濟政策,都可透過閱讀《The Japan Times》編輯群的深度評論,作為台灣未來政策走向的參考。

FP Logo

《Foreign Policy》是亨廷頓(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1927-2008)在1970年創辦的美國雙月刊雜誌,宗旨是提供美國外交政策的多面向報導和杜絕集體思維。

我們也該避免單一故事的傳播。在一次德州奧斯丁國際獨立媒體的聚會上,巴西非營利新聞調查機構Publica的共同負責人,同時也是Huffington Post的專欄作者Natalia Viana表示願意成為TNL的專欄作者;當時正逢巴西世界盃將近,媒體紛紛展開足球明星動向和球隊戰況分析的報導,然而,身為巴西人的Natalia,卻在〈「如果沒有正當性,就不該有世界盃」,巴西人強烈抵制世界盃〉一文中,提出截然不同的觀點,傳達世界盃光鮮亮麗背後的另一種聲音。

Brazil WCup Pro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