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故事我們不知道,不表示沒有發生:我們為什麼要關注國際媒體報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今年2月20日,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記者Chris Fuchs撰文批評台灣媒體荒謬絕倫、缺乏國際視野,一時輿論譁然...
今年2月20日,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記者Chris Fuchs撰文批評台灣媒體荒謬絕倫、缺乏國際視野,一時輿論譁然。
醒報對此引用師大大傳所教授胡幼偉所言,回應台灣媒體現況:「現在最大的結構性問題是媒體太多,市場上的廣告總量太少,導致媒體惡性競爭。」而獨立媒體因不受控財團,較能在報導純淨新聞上扮演重要角色:「不論是在紙媒、電視媒體或網路媒體,都應提升報導本身的深度與廣度,並且加強重大新聞與國際新聞的比例;而民眾也應支持好媒體來轉移產業的方向。」
台灣讀者對國際事務真的不感興趣嗎?我們先來看看以下節錄的新聞和評論:
「NCC委託學者在2012年所做的電視使用與滿意度調查發現,1萬多個樣本中,近57%的受訪者認為國際新聞的報導太少。」(中央社)
「有些媒體會說,觀眾又不愛看國際新聞,基於收視率及獲利考量,製播國際新聞根本是虧本生意,如果要播,就抄抄外電,找一些溫聲感人的小確幸,或者來一些八卦娛樂的內容,或許還能蒐集到一些些收視點數。」(摘自管中祥:台灣沒有國際新聞?)
「網路訊息的真偽混雜,使得「查證」比過去更重要,以最近的國際新聞而言,埃及下雪的人面獅身雪景、加州海岸巨大烏賊擱淺、北韓張成澤遭金正恩「犬決」,都遭質疑是網路假新聞,但已被大量媒體,包括台灣媒體轉載。」(摘自黃哲斌:新聞怎麼辦?從「包薯條的報紙」談起)
「在逢甲大學舉辦的青年論壇-中區地方論壇國際分組中,青年發覺自身缺乏國際觀、無法走出舒適圈等缺失,但也觀察到台灣商業導向的媒體環境造成全民無法接觸到專業具有深度的國際新聞。」(雅虎新聞)
凡談及台灣媒體環境,必得出一個矛盾現象:「台灣為什麼沒有國際新聞」的檢討聲浪不斷,但國際新聞的收視率或點擊率卻總是偏低。
對新聞從業人員而言,收視率或點擊率是最直接決定國際新聞命運的參考點,假如回報數字不漂亮,國際新聞在網路或電視新聞播放的比率就會逐次遞減,換言之,造成「台灣沒有報國際新聞」的原因之一,是觀眾並不愛看;但,難道因少了觀眾群,媒體就不製作國際事務報導嗎?難道媒體不能主動扮演一個「提醒」的角色,提醒讀者台灣和國際間的關聯性嗎?
媒體應要扮演「提醒讀者」的角色
「我們一個朋友在緬甸,打算做一個緬甸週報,你覺得呢?」
「問題或許是不知台灣讀者是否對緬甸感興趣,but it’s cool,可以吸引更多地區的華人讀者。」
「那就找出關連性啊!」
Bob是一位在緬甸內都比執業的台灣律師,因著對媒體的興趣,願結合其專業擔當關鍵評論網「緬甸特派員」。找出關聯性?老實說真的很難,大部份台灣讀者都是因翁山蘇姬而開始注意緬甸,卻鮮少認識這個天然資源富饒之國。
有趣的是,這當初絞盡腦筋希望多與台灣讀者對話的《緬甸商情》,上線後每星期PV都穩定成長,從歷經曼德勒動亂到第六期發刊,如今已是台灣少數針對緬甸投資、文化、歷史和緬語教學的專欄,過程中還獲得不少商務人士來信鼓勵。

《緬甸商情》如今已是台灣少數針對緬甸投資、文化、歷史和緬語教學的專欄。Photo Credit:Christopher Michel CC BY 2.0
獨立媒體的責任:關注重要的事件,而非受歡迎的主題
「這篇文章不錯,講述當今馬來西亞政治現今的狀態。台灣比較熟悉的是去年五月的選舉停電爭議,但幾乎沒人繼續了解之後的發展(譬如反對黨黨魁安華入獄/馬來西亞的種族問題),算是馬航之外,台灣讀者應該會有興趣的馬來西亞主題,你覺得呢?」
緬甸之後,馬來西亞又成為了下一個課題。你一定記得反服貿期間,台灣網友在臉書紛紛換上黑色大頭貼,但早在2013年5月5日,當馬來西亞疑似發生國會選舉計票期間停電事件後,許多台灣網友就透過替換黑色頭像對馬國大眾表達支持;然而,當激情退去,那些臉書上的憤慨留言彷彿雲淡風輕,卻忘了去問「之後發生了什麼?」

《當今大馬》在馬航MH17遭烏克蘭親俄叛軍擊落後製作的時間軸報導。(請見〈馬航MH17空難事件簿整理〉)
一年過去,馬國選舉爭議看似平息,但種族衝突、社會分歧、政治利益等議題,仍持續影響著馬來西亞的政治和社會氛圍,作為同樣在民主化過程中努力的一分子,難道我們不該關注?
關鍵評論網與《當今大馬》的合作,正是因秉持「關心重要事件」的理念,值得一提的是,馬來西亞兩場改變政治和媒體版圖的歷史轉捩點,即1998年前副首相安華被革職所點燃的「烈火莫熄」運動和2001年馬華公會收購南洋報業引發的「528報殤」是加速《當今》的推手,如今,它已是馬來西亞最受歡迎的中文原生新聞網站。
馬來西亞之外,東南亞各國也都仍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奮戰,而印尼唯一獨立媒體《Asia Calling》,便是透過記者網絡的連結製作報導故事,刻劃各地區人民的真實人生:在印尼,15歲的女孩成為性交易仲介者,在菲律賓,環保人士將其視為亞洲最危險的地方,在「全世界最幸福的國家」不丹,卻有3萬民難民住在尼泊爾東的難民營,在尼泊爾,女孩依舊無法接受正常的教育,在印度,代理孕母產業一年竟高達10億美元產值。
「很多故事我們不知道,不表示沒有發生」,這是我們在《Asia Calling》報導中固定加上的一句話,亦代表著獨立媒體身份的初衷。

2014年5月,印尼唯一的獨媒Asia Calling加入關鍵評論網的外媒合作夥伴行列。(請見〈巴基斯坦不只有馬拉拉,女老師把家變學校讓女孩們有機會上學〉)
國際事務不能只作為單一事件來看待
2014是個不平靜的一年:俄羅斯總統普亭對烏克蘭虎視眈眈、蘇格蘭是否要脫離英國仍尚未定案、馬航MH17遭親俄烏克蘭叛軍擊落、無解的以巴衝突、伊坡拉病毒來勢洶洶。
這些議題都皆非單一事件:當馬航MH17班機遭擊落後,衍生的問題除馬航兩架飛機失事的災後賠償和國際衝突區的管制議題,還牽涉俄羅斯對入侵烏克蘭的野心,是一環扣著一環的連鎖反應,而關鍵評論網邀請知名國際事務雜誌《Foreign Policy》和具聲望媒體《華爾街日報》加入外媒合作夥伴行列,是讓讀者能在訊息唾手可得的網路世代,獲得嚴選的外媒報導, 此外,與我們關係臨近的日本,不管是核能議題或安倍經濟政策,都可透過閱讀《The Japan Times》編輯群的深度評論,作為台灣未來政策走向的參考。

《Foreign Policy》是亨廷頓(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1927-2008)在1970年創辦的美國雙月刊雜誌,宗旨是提供美國外交政策的多面向報導和杜絕集體思維。
我們也該避免單一故事的傳播。在一次德州奧斯丁國際獨立媒體的聚會上,巴西非營利新聞調查機構Publica的共同負責人,同時也是Huffington Post的專欄作者Natalia Viana表示願意成為TNL的專欄作者;當時正逢巴西世界盃將近,媒體紛紛展開足球明星動向和球隊戰況分析的報導,然而,身為巴西人的Natalia,卻在〈「如果沒有正當性,就不該有世界盃」,巴西人強烈抵制世界盃〉一文中,提出截然不同的觀點,傳達世界盃光鮮亮麗背後的另一種聲音。

最新發展:
-
他原本只想過逃到森林過「簡單生活」,最後卻與原住民並肩保護祖傳土地 7年前
-
不怕你選艱深的國際新聞——只怕無法跟「同溫層外」的人們對話 7年前
-
我印象中的媒體是「嗜血的」,但這裏要的卻是「另一種社會責任」 7年前
-
「不要打廣告很難嗎?」在理想和生存中,我們得守住靈台那一點清明 7年前
-
身為關鍵評論網的編輯——我每天都在問自己這五個問題 7年前
-
WE WANT YOU:《關鍵評論網》2016第二季 實習生招募 7年前
-
這裡有百分百的自由,不用怕寫了什麼而丟了工作 7年前
-
有時候不是沒有想法,你只是沒有深深的思考過... 7年前
-
「請問妳對資訊圖表有興趣嗎?」我的離奇圖表生涯就此展開... 7年前
-
從校園記者到新媒體:這不就是我們在學校高談闊論的世界嗎? 7年前
-
身為一個媒體人,不管上班、下班都有我們的事 7年前
-
「依現在情勢看來,科學與宗教站在同一陣線」:教宗號召眾人聽見地球與窮人的哭聲 8年前
-
「依現在情勢看來,科學與宗教站在同一陣線」:教宗號召眾人聽見地球與窮人的哭聲 8年前
-
這群人不是傻子就是理想主義者:只因他們相信 能靠敲打鍵盤改變世界 8年前
-
一個商管科系的理想主義者:媒體如何存活?廣編文也可以有價值 8年前
-
從傳播理論到媒體現場:簡單的事重複做 做久就不簡單了 8年前
-
台灣人都該先問問自己:我們值得擁有更好的媒體嗎? 8年前
-
進公司第二天的震撼教育:新聞不該是複製苦痛,而是讓人意識到世界的廣闊 8年前
-
來到TNL不只實習,還有前華盛頓郵報總編的一席話...... 8年前
-
令人失望的日本中學英文程度:近60%的學生表示不喜歡學習英文 8年前
-
令人失望的日本中學英文程度:近60%的學生表示不喜歡學習英文 8年前
-
當全世界都在「#BringBackOurGirls」,政治的現實卻讓219名被綁架的女孩無法回家 8年前
-
日本議員重提「八紘一宇」,是軍國主義的復甦還是對抗全球化的「弱肉強食」? 8年前
-
如果「模擬聯合國」是教導年輕人世界運行的方式,那麼台灣在其中是一個國家嗎? 8年前
-
為了表示萬事都在掌控中,中國禁止維吾爾婦女的罩袍成了維穩的手段 8年前
-
中國領導人強調「以法治國」,這群「捍衛法律」的維權律師卻深陷囹圄 8年前
-
納粹高官之子的反思:「無論年輕或年長,都必須接受過去,因為我們深受過去影響,而且應為此負責。」 8年前
-
外交政策:中東將在2015年轉好的五個理由 8年前
-
如果依法落實的「小圈子選舉」是香港人的「共同願望」,何來不畏催淚彈的香港人民? 8年前
-
奴隸不是過去式!你知道全球還有將近3600萬人過著被奴役的生活嗎? 8年前
-
設計和花費都不討好:2020東京奧運競技場,將衝擊明治神宮外苑的地景外觀 8年前
-
這十個月,我對未來的迷惘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 8年前
-
從「六四」到「剩女」,2014年關於中國最推薦的五本外文書 8年前
-
鼓起勇氣投遞了履歷》新聞並不是我的本科,一切從0開始 8年前
-
為什麼是關鍵評論網?「人生中有很多選擇,選那個你不會後悔的」 8年前
-
如果你想走得快,就自己走,如果你想走得遠,就跟TNL一起走! 8年前
-
這是一個可以大膽爭辯的舞台,我們都是讓媒體更好的共同實踐者 8年前
-
我空手而來,不知道要走的時候會不會一卡車都載不完? 8年前
-
別在東南亞被邊緣化:你知道中日韓都在努力經營「東協」嗎? 8年前
-
以前他們被迫下鄉,現在中國青年為了過「有意思」的生活舉家返鄉 8年前
-
安倍的勝利並非選民全力支持,而是找不到另外一種選擇的默認 8年前
-
研究報告:亞洲國家快速「老化」,各國退休金制度都不夠穩定 8年前
-
三位專家深度分析:氣候變遷如同冷戰時期的蘇聯,迫使中美攜手簽訂《氣候變遷共同聲明》 8年前
-
數位時代下更顯價值的手工藝:日本和紙工藝獲聯合國認證為世界文化遺產 8年前
-
外媒看九合一大選學到的五件事:台灣人懼怕與中共有政治關聯 8年前
-
看膩了大美國主義的伊拉克報導嗎?十個部落格,幫助你了解伊拉克的大小事 8年前
-
日本九州川內核電廠將重啟,居民卻因未定的災後疏散路線而憂心 8年前
-
在馬拉拉的家鄉,女孩們依然連上學都要面臨恐懼 8年前
-
中國獨一無二的博物館:富豪收藏中國近代史中的「瘋狂」 8年前
-
每一天的日落,都更進一步將她推向陌生男人帶走她的那天,而她只有12歲 8年前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