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婦女團體:不是只有需要性的人,才需要性教育

【影音】婦女團體:不是只有需要性的人,才需要性教育
Photo Credit:翻攝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性別平等教育的實施,並不只是為了那些「需要性的人」,而是為了消除性別歧視、維護人格尊嚴,幫助學生成為可以了解自己、並且尊重他人的公民。

母親節前的星期五,部分家長到教育部門口抗議,質疑性別平等教育教材過分強調「性」,不適合教給年幼的孩子。而婦女新知等團體也回應,性平教育不夠透明完整,引發社會恐慌、反彈,才讓台灣性別平等觀念大開倒車。

(中央社)

台灣全國媽媽護家護兒聯盟(媽媽盟)昨(12)日到教育部門口陳情,批判性平教育過份強調「性」,希望教育部落實家長的教育參與權,和一街之隔、支持性平教育的婦女新知等團體相互較勁。

媽媽盟:性平教育過份強調性

媽媽盟成員手拿「性解放教育退出校園」等標語,她們主張性教育應該先教保護自己的身體,不該過份強調「性技巧」,包括教導使用保險套、性愛自拍等。

媽媽盟在今天的活動中,展出高中幼獅版的健康與護理,以及多本國中的教師手冊,質疑教材內容出現「異性戀霸權」、「性別光譜」、「恐同」等內容,脫離性平教育的主軸。

媽媽盟發言代表說,不解學校為何要教「性別光譜」,讓學生以為性別可以流動,「早上是公的,晚上變母的?」她並指課本上一張3人並肩(兩男一女)、兩男牽手的圖,是教導「多P」行為。

媽媽盟
Photo Credit:翻攝風傳媒

《基督教論壇報》報導,有家長拿出國中孩子的教科書,翻到內文中「鼓勵不喜歡自己生理性別的女生,可以動變性手術,成為真正的男生」的部份,指出動變性手術是一輩子的,質疑學校的教材沒有教導這個階段的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身體和生理性別」,反而還讓這樣的內容堂而皇之地進入教材。

聯合報導,媽媽盟成員表示,「我們尊重同志」,但同志運動應退出校園,課本上的參考資料包括同志諮詢熱線網站,該網站有包括約炮、多P、娛樂性用藥等觀念,真的是適合教給孩子嗎?

她表示,目前已進入校園的性平教材,有很多家長沒有看過,不了解它的內容,性平委員們無法同理家長的擔憂,希望教育部正視,刪除不當的教材內容,並希望教育部改選「萬年性平委員」,增設家長代表、減少性平領域學者,還給家長教育參與權。

為此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專門委員許慧卿表示,民間提出有爭議的性平教材,已由國家教育研究院召開兩次專家諮詢會釐清。出版社是依據課綱編撰教科書,學校選書的委員會中也有家長代表。

對於「萬年性平委員」,許慧卿說,各級性平會都有定期改選機制,基本上是兩年一任,任期屆滿可續聘。至於家長、專家的比例,法規目前沒有限制,但會考量恆平性。

婦女新知團體:不是只有需要性的人才需要性教育

立場相異的婦女新知等團體,則在立法院外舉辦活動,指出性平教育遭抹黑而倒退,不僅限縮學生的學習機會,也讓多元性別特質的孩子,易受歧視和霸凌。

婦女新知基金會表示,目前流傳的許多性平教育訊息,充斥移花接木、斷章取義,呼籲教育部應主動積極澄清錯誤訊息,並提供課程協助家長提升性別平等意識。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秘書長黃嘉韻也表示,近年性別教育屢遭批評,學校受到外界壓力,大開倒車。

公視報導,黃嘉韻舉例,最近討論熱烈的書籍《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主角曾經向媽媽問起性教育,卻被回應「只有需要性的人才需要性教育」。她表示她們受邀到學校演講,也被告誡只能談性騷擾、性侵防制,不能講多元性別、同性戀。黃嘉韻認為,這樣的性平教育是不夠完整的,許多有著不同性別特質的孩子在學校的處境及受教權,可能就會因為大人的恐懼,而被欺凌、壓迫。

同志諮詢熱線:無知與仇恨,無法建立多元平等的價值觀

苦勞網報導,同志諮詢熱線社工主任鄭智偉也提到,許多教性平教育的老師跟熱線反應「今年壓力真的很大」,不敢在校園裡提到「性別光譜」、「恐同」、「性解放」等字眼,一談性平教育,就有抗議電話打到輔導室,癱瘓教學工作。他質疑,不准孩子學習性及性別相關知識,導致孩子無法建立多元平等的價值觀,表示「無知與仇恨才是孩子恐懼的根源」。

女同志媽媽Jovi表示,有家長說學校不應該教導孩子有關性傾向的知識,擔心這樣會讓自己的小孩變同志,她說,就是因為沒有普及教導性平教育,她朋友的7歲女兒才會因為有兩個媽媽,而在學校被集體霸凌,「學校不教,家長不懂,孩子不了解,這是霸凌的開始」。

立委呼籲教育部,檢視性平教材、捍衛性別教育

立委尤美女11日也針對性別平等教育的落實,對教育部長潘文忠提出質詢。

尤美女指出,全台各地都遭遇恐同團體的抹黑,社會上有許多假訊息流傳,造成人心惶惶。她說,日前有醫生入校園宣導愛滋防治,卻被抹黑為推廣用毒。

尤美女指出,教育部應輔導地方政府,召集性別平等委員會,檢視性平教材內容是否真如反對團體所指,若檢視結果發現沒有,就應做出澄清。避免錯誤的訊息流傳,視性平教育為禁忌。她也呼籲教育部應支援在第一線教導性平的教師,避免教師獨自面對議員、家長的施壓。

尤美女表示,

我們都不是生活在溫室中,孩子從小就暴露於各種關於性的訊息當中,也可能隨時受到性騷擾、性侵害或霸凌。

如果認為性教育只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那麼孩子在欠缺相關教育的情況下,很可能在面對這些訊息或威脅時,淪為俎上肉,毫無招架之力,更遑論長出面對挑戰與傷害的力量。

她表示性別平等教育的實施,並不只是為了那些「需要性的人」,而是為了消除性別歧視、維護人格尊嚴,讓學生可以成為了解自己且尊重他人的公民。

性平教育簡介:

  • 2004年, 基於多起校園暴力事件(包括玫瑰少年葉永鋕自殺),教育部訂定《性別平等教育法》,推廣校園性別友善
  • 依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第13條規定,性平教育應涵蓋「性教育」、「同志教育」與「情感教育」,讓孩子看見多元、尊重差異

新聞來源: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