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嫌性教育早,因爲性侵者從來不會嫌你孩子小

不要嫌性教育早,因爲性侵者從來不會嫌你孩子小
Photo Credit:depositphotos.com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預防下一個房思琪主要有兩個面向,一是預防性侵,二是預防性侵後自殺。

房思琪事件反映社會結構的問題,從悲劇的誕生將社會的黑暗面整個曝光於眾人面前,引起社會廣大的投射思辨的實驗。原來我們身處的社會不若想像中美好,或者說,我們早就知道這社會醜惡,但是我們不知道它可以比想像中更醜陋。

透過《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這本書,由於作者逝世,使得書中的文字擁有靈魂似的,作者的人格、情緒與大量的痛苦灌入了讀者的心中。

而新聞的渲染,除了使有共同傷痛經驗甚至不同面向記憶中創傷的人產生了共感,終將使得性侵獲得社會的重視,現在筆者相信台灣社會已經正在朝著讓「房思琪們」一個個站出來的時代邁進。

預防下一個房思琪主要有兩個面向,一是預防性侵,二是預防被性侵後自殺。

預防性侵

林女畢生致力的是對性的去汙名、精神疾病的去標籤,還有眼前最急迫的是讓性侵獲得社會的重視。但是在這之前,我們可能要先看一下,台灣還藏在各個角落的房思琪們究竟有多少?性侵的普遍性,它的全貌到底是什麼樣子?

「不要嫌棄性教育早,因爲性侵者,從來不嫌你孩子小。」每年台灣約莫有10,000人,並且是15,000人次(同一人被性侵的次數可能是複數的)的性侵通報 ,其中62%是18歲以下,而性侵者的熟人比例居高不下,這個統計是殘忍的社會事實。

我們再來看看最常通報的場所,還是以校園、醫院本身為主,政府預設的安全網像是防治中心和相關公家單位反而是少數比例,筆者本身在臨床經驗仍然是以急診流程通報為主,第一時間去急診採證,才比較能定對方的罪。

但是,大多太年輕的個案根本不知道如何處理這種事情,嚇都嚇呆了,非常可惜。所以如何預防下一個房思琪,還必須著手教育被性侵後勇於前去採證,向各相關單位通報的流程,藉以活逮惡狼 。

18221912_1039559466175461_65284059205809
每年台灣約莫有10,000人通報性侵,並且是15,000人次。
18238821_1039562626175145_32388828192919
最常通報的場所,還是以校園、醫院本身為主,政府預設的安全網像是防治中心和相關公家單位反而是少數比例
最常通報的場所,還是以校園、醫院本身為主,政府預設的安全網像是防治中心和相關公家單位反而是少數比例。
18279034_1039566992841375_46544146193500
約62%性侵通報是18歲以下。

在其它國的案例中,美國每6名婦女就有1人發生過被性侵或性侵未遂的經驗,尤其是以12-17歲這年齡層為主,甚至每年有6萬名兒童遭到性虐待;此外美國常性侵案件除了一般社會情境,亦常見於監獄與軍隊 。

在加拿大,有1/4的婦女擁有過被性侵的經驗,但是真正主動通報警方的每100人中只有6人。所以性侵發生的情況其實是非常普遍的,即便是進步國家也是社會難題。怎麼制定一個預防及遭性侵後通報採證的教材,要實施的年齡範圍恐怕要比我們想得還早。

18222441_1465513526845220_69566076982740
美國的性侵害統計數字。
18222664_1465515143511725_18354366630590
美國的性侵害除了常見於未成年兒童外,在監獄與軍隊亦有不少性侵通報告個案。
18268279_1465511543512085_67571727925182
加拿大的性侵害統計。

預防性侵後自殺

自殺動機最大的共通點,是因為無法解決他/她的問題,所以只好解決他/她自己。絕望感這麼大,那麼社會究竟要給予房思琪支持的力道要有多大?

被性侵過後的病患,精神疾病發病後人格的發展會停滯在被侵犯的年齡,所以我們在閱讀的《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其實是很破碎的人格狀態所帶來的情緒。

在林家父母的第四度聲明中有提到林女生前有找過不少相關婦女團體,這也應該是她在後期慢慢建立穩定朋友圈的緣由。

但是在一般的實務中,病人本身建立的朋友圈支持力也沒有外界想像這麼好,她們彼此之間雖然有類似或不同面向相等程度傷害,但也是彼此的缺陷致使互相傷害 。因為,大家情緒都很不穩定,沒有辦法拉起對方,大多把彼此往下拉 。

我們社會還要更加向上強化同理心與思辨教育為主的社會,檢討被害者的言論不應為社會主流所允許,把受性侵者列為婚姻市場中二手貨的離譜言論更是該受到撻伐。

因為對受害者而言,她不知道險惡,誰有辦法一眼看得出惡人和變態?在思辨教育不足的環境,孩子當然無法相信這麼美的情話,不是來自一個真心的人。

因此,培養足夠的思辨能力才是性教育落實的主要宗旨,我們要寧可愛情是多一點理性的,現在大家都知道性教育落實的重要,但是性教育的實質內容又是什麼?

除了性別差異認識,最重要的就是性別平等精神, 且允許孩子探索和發問,尊重他人、保護自己,這才是未來健全愛情觀的基礎。不少心理學家也在這次事件中指出,高度信賴並接納孩子受傷害的親子關係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林家父母第四度聲明所提到的裝聾作啞,正是社會的常態,也是滋生狼師、獸父的環境。因為大家只想解決提出問題的人,好自私地讓自己比較好過,提出問題的人一定有她的動機,即便生病了,動機的意義也不容抹殺。

對於部分評論將自殺事件推給生病,相當於「病人就不是人」的理由來解決提出問題的人,只是藉以讓他們自己好過,或是為自己賺到另一種高度、消費一個完整的人。

執得注意的是,自殺者的新聞該不該報導?筆者認為這是一個設計不好的問題,我們該想的應該是如何做「倖存者導向」的報導,也就是報導的重點我們可以控制在:如何預防、保護、表達社會的善意。因為自殺報導的影響可能不限於有害影響,相反的,做到以下條件反而會形成保護作用。

  1. 避免自殺細節讓潛在自殺者複製經驗。
  2. 謹慎處理自殺意念形成的報導內容,導向如何避免自殺意念形成的報導方向。

是故,媒體在預防自殺是有其正義角色,並非完全消極不報。精神科學術上認為自殺者報導帶來的自殺潮,其實是來自社會冷漠而無法翻轉的這個大前提,而不是報導本身,支持不足的社會才是「維特效應」(自殺模仿,copycat suicide)的主因。

從已公開的線索來說,死者似乎處於支持不足的情況下,死者本身是否其實是前一個房思琪的自殺模仿者,我們不知道,但就像現在林家父母的聲明還有三位受害者,這就會引起社會積極保護倖存者的輿論趨勢出現,增強支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