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專訪】毛治國5個QA告訴你「前瞻計畫」跟「愛台12建設」哪裡不同

【專訪】毛治國5個QA告訴你「前瞻計畫」跟「愛台12建設」哪裡不同
Photo Credit:許毓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毛治國認為,台灣的交通應該以鐵路為主,公路為輔,而軌道建設已經完全到位,現在只差鄉村地區的社區小型巴士。

5月12日,國民黨立委許毓仁邀請前行政院長毛治國上直播節目討論前瞻計畫,關鍵評論網在直播結束後,獨家專訪毛治國,請他由前行政院長、前交通部長的角度聊聊前瞻條例、計畫中的軌道建設,以及在他任內所推動的「愛台12建設」與這次前瞻計畫有何不同。

Q1:前瞻計畫有哪些整體性的問題?

毛治國表示,在民主社會、責任政治的前提下,這次前瞻計畫至少有三件事情需要改進:開放資料、政府治理、財政紀律。

「開放資料」方面,毛治國說,政府決策過程,應該經歷一系列的討論與評估,這些過程都有記錄,「而且這些資料都關乎公共利益,不涉國家機密,」是可以公開的。毛治國說,過去台灣在開放資料的技術上曾經領先全球,也花了許多預算及人力精進這部分的能力,他呼籲政府將前瞻計畫規劃過程的資料全數公開,讓大眾檢視、審查。

「國家治理」方面,提出這個政策的蔡英文內閣任期只有四年,卻編列八年預算,有的計畫長度甚至高達12年。「這有治理正當性的問題,」毛治國強調。很多基礎建設的確跨任期,「不是不能做,但政策影響如此之久,要推行的話,應該先取得朝野高度的共識。」

「財政紀律」部分,毛治國說,這次前瞻計畫所需要的總體經費,其實遠不只8,800多億,8,800億只是2017年~2024年這八年的「特別預算」支出,除此之外,還有中央公務預算、地方預算(地方自籌款)、中央基金預算等,全部加起來,前瞻計畫總共需要1兆3,000多億的錢。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總預算
圖表製作:關鍵評論網 李修慧
資料來源:行政院「前瞻基礎建設計畫」

針對這麼龐大的數字,中央政府應該說明,花了8,800億之後,中央還剩多少舉債額度?

此外,8年過後,起碼還有2-4年的時間,中央政府必須撥出1,300多億的公務預算,以完成前瞻建設後續進進度,這是否會影響中央政府未來的財政狀況?而地方政府的自籌款又怎麼來?如何找到財源?毛治國說,這些全都缺乏說明。

Q2:大型公共建設理想的推動程序應該如何?

毛治國表示,政府決策的過程應該是:行政院、總統府確立目標→政府基層提出數個方案→中央、地方兩層評估→選擇一個最符合目標的方案。

其中,很重要的是由政府基層,由下而上的提案與討論。以軌道建設來說,應該由交通部運研所、路政司,秉持專業提出方案,並根據投資、營運成本、收益、關聯效益等進行評估,最後選出最適合的一個,並與民眾充分溝通。但這次前瞻計畫,看不見這種由基層專業「bottom up」的過程。

而重大建設又如何與民眾充分溝通?毛治國也舉「蘇花公路改善工程」做為例子。

在他擔任交通部長時,連絡東部最重要的蘇花公路,因為容易坍方中斷,一直有「另建蘇花高速公路」的呼聲。但高速公路工程對環境破壞極大,遭到環保團體堅決反對,認為可能加速宜蘭、花蓮地區的開發及破壞。

毛治國當時也處在「做與不做」的兩難中,直到他聽見花蓮鄉親的呼籲,「請給我一條安全回家的路。」

過去對於蘇花交通的討論,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拉扯下,一直處於「要不要」蓋高速公路的零和賽局討論。但公共建設,除了考量經濟與環保,同時也得納入「社會公平」,於是他將重點,從「要不要改高速公路」,轉移到「怎麼改善蘇花公路」,確立了蘇花地區交通建設的原則和方向。

接著,他花了整整一年,花時間設計一條從蘇澳到清水斷崖的路。再花整整一年,「分別跟支持者和反對者談了十幾二十次,一個社區一個社區的去溝通」,而且真的採納民間團體及當地民眾的意見,不只是做做樣子。

與民眾溝通後,他也將發現的兩個環境保護問題,納入蘇花改的建設中。

第一,導入「碳足跡」的環境管理概念,他要求施工團隊提計畫時,施工廠商必須需分析所使用的材料、施工過程的碳足跡,且必須將探足跡狀況寫入報告。「那時,英國是全世界唯一在公共工程引進碳足跡的國家,我甚至要求工程處帶著包商到英國去參訪。」最後他們將所有的水泥材料替換成生命週期較長、碳足跡較短的鋼材,成為當時全國、甚至全亞洲唯一將「碳足跡」納入考量的計畫。

此外,他也發現,蘇花公路上運量最多的,其實不是花蓮鄉親的返鄉客車,而是中鋼運送礦石的貨運卡車,占總運量的70%。這些中鋼卡車不但帶來大量的空氣汙染,也影響行車安全。毛治國說「我花那麼多錢蓋一條路,結果變成中鋼的生產路線,這不合理。」於是他跟台鐵局協調,將中鋼從基隆和平送礦石到花蓮港的路程,改由台鐵軌道來運輸,保障花東鄉親行車安全的同時,也讓中鋼的運送過程暢然無阻。

他甚至先找來環保署,在設計規劃的階段,就將環評委員預先請來,與他們開了兩次「預審」會議,將環評委員有疑慮的部分納入計畫,一次改善。果然之後的環境評估一次就通過。當時的環保署長沈世宏甚至主動告訴他,「蘇花公路改善計畫,可以說是公共工程的『模範生』」。

毛治國說,「經濟發展」「環境保護」與「社會公平」這三項,對於公共建設來說,就像鼎的三隻腳,缺一不可。這也是他當時與民間團體、當地民眾討論時,最重要的原則。

Q3:現在前瞻計畫的軌道建設中有哪些項目值得進行?

前瞻計畫的軌道建設中,包括「鐵路立體化」「東部鐵路電氣化」「蓋輕軌、捷運」「發展觀光鐵路」等,其中,毛治國覺得最重要的,就是鐵路立體化工程。

毛治國認為,台灣的交通,應該是「鐵路為主,公路為輔」,其中鐵軌的建設已經到位,接下來能做的就是增加火車的班次與頻率。但在此之前,必須先將鐵路立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