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主流媒體聚焦新南向經貿,這群90後大學生決定「走進/近」東南亞

當主流媒體聚焦新南向經貿,這群90後大學生決定「走進/近」東南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年來東南亞地區的討論度水漲船高,然而主流媒體下的報導大都聚焦在「經濟成長」和「商業模式」,為此開啟了他想了解東南亞當地年輕朋友的想法

在與馬來人談論的過程中,他們發現馬來族群持有不同的想法:一部分馬來族群認為馬來西亞會漸漸變成只屬於馬來人的國家,但也有一些較開放的馬來族群願意削減自己的福利,讓族群間變得更平等。而在與華人訪談時,他們的言談中多涉及馬來人和華人,鮮少提及印度人。最後,在訪問印度人時,他們也得知如今年輕的印度人多傾向自力更生或是往外發展,並不願意留在馬來西亞。因此透過此次的田野調查,他們意識到:雖然外國人認為馬來西亞是多元、和諧的國家,但在華人與印度人的眼中,卻是另一種詮釋。

同樣也是來自大馬的黃淑珺,探討的是過去緊急狀態下的馬來西亞。《厝哪山芭邊》(Tanah Airku)這一句福建話是她紀錄片的名稱,意為「家住在山林裡」。Tanah是土地,Air是水,馬來文原意即是「我的家鄉」。以75歲以上的新村老人為主要採訪對象,淑珺透過老人口述歷史與生活痕跡,試圖探究1948年,馬來西亞緊急狀態下的「集中營」——新村

LokeYewNewVillage
Photo Credit: L joo CC BY 2.0
吉隆坡的華人新村

「我來自新村。」當說出這句帶有驕傲意味的話時,她不停地問自己:「我了解新村嗎?」。於是,她急切地向歷史記憶叩問,試圖釐清在時間夾縫中被集體遺忘的面貌。然而,八十年前的歷史之巨大並不能在一時間解釋清楚,因此她決定從自己開始說起。

淑珺透露,她所訪問的對象是兩個屬於勞動階級的婆婆,她們在搬進新村以前都居住在山林裡。當她問起婆婆關於1948年搬進新村的過程,以及當年緊急狀態下的生活狀況時,雖然兩位婆婆看似平穩地講述曾經在此發生的屠殺案,但從婆婆眼裡,仍看得見至今還存在著的恐懼。採訪的最後階段,婆婆告訴她「妳們還年輕,妳們不懂。」,這句話讓她深深感知到「無形的鐵蒺藜」的意思:意即歷史教訓會告訴你,有些事情不能提。對她來說,此次的創作就像是又再一次撕開土地上原本已經撫平好的傷口。「其實我是害怕的,做完紀錄片之後才懂害怕。我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無知的死去。」這一趟尋根的過程,重寫了淑珺對於國家和家鄉想像的過程。

分享會尾聲,適芳老師認為對廣電系同學而言,畢業製作的意義在於「提問」與「找尋答案」,而創作過程就是同學們對自我的發現。尤其,廣電系在過去並沒有特別針對處理歷史素材、探索記憶的訓練,所以,身為指導老師,她認為自己像是是跟著同學們經歷了一場旅行,一起在過程裡學習。

更多詳情,請關注政大廣電畢展 NCCU RTV Grad Show畢展粉絲專頁

unnamed

相關評論: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