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新聞不是娛樂新聞,懇請傳媒恪守專業操守

醫療新聞不是娛樂新聞,懇請傳媒恪守專業操守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傳媒報道醫療新聞的時候,為點擊而嘩眾取寵,會令醫患關係愈見緊張。

近日報紙上充斥「醫療事故」的報道,網民的留言不外乎「醫生收得咁高人工就唔應該犯錯!」,或者「而家醫生無醫德!」——處處可見醫患關係愈見緊張的證據。而這些怨言的導火線,往往來自標題誇張失實的報紙,以及記者刻意誤導和隱瞞。一位同學直說,laymen不懂醫學知識而錯誤理解個案,是不知者不罪;但作為中間人的傳媒,為了賺取點擊率而嘩眾取寵,就是他們的操守問題了。

1. 把「醫療事故」和「程序風險」混為一談

我們先搞清楚一點,所有醫療的程序、治療方法有一定和利處和弊處。小至吃一顆傷風藥以致眼睏,大至服類固醇導致情緒失調白內障等副作用,都是病人需接受的風險之一。照X光電子掃描都有輻射啊。連最沒侵入性的療程都有風險,更別說其他林林總總更aggressive的治療了。作為醫生,擁有專業知識,就是要為病人平衡利弊,在風險和用處之間選擇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案。

開漏藥可能是失誤,開錯腦也是不能反駁的錯誤,但換肝手術後出現排斥、已知又不能百分百預防的後遺症和風險,卻不能當成人為醫療事故。昨天開始廣傳的「導管錯插動脈」事件,正是傳媒把兩者混為一談的例子。內文已經寫明此為已知的風險,病人簽同意書時已經知悉利弊,怎麽記者報道時,還得大字寫明「公院又搞錯」1,誤導讀者此為醫療事故?

2. 對投訴內容囫圇吞棗,缺乏分析

病人進醫院後反而病情變差,有情緒、氣上心頭而怪責醫生,我可以理解。但傳媒作為旁觀者,理應冷靜思考,理解事件的始末。記得有宗病人因病毒引起的心肌炎去世,家屬質疑抗生素開得太遲,但抗生素不是神藥不能殺毒啊!2記者有渠道獲得相關資訊但不寫,公眾就無從得知,也只能把指頭指向醫生了。現在有傳媒開放報料熱線,市民人手一機就能上報,當中孰是孰非就靠記者的操守把關了。

另,一些議員總愛自己支持完減醫療開支,另一邊廂又為了「刷存在感」而大放厥詞3,指「不能接受醫院用已知併發症,作為如此嚴重後果的解釋,否則醫生不用負責」。這樣反智的言論,傳媒又照單全收照報不疑,只會令歪理愈傳愈廣,醫患關係也因這樣的挑撥離間愈來愈差。

3. 標題黨當道

有時記者在報道內文寫得清晰符合事實,但標題卻偏要嘩眾取寵,兩樣事件發生在一名病人身上,就偏要放在同一句標題中,硬要拉個因果關係來。同一單報導,明明報道裡寫明中風原因初步相信由心臟問題引致,還要是右頸動脈血腫但左腦中風,怎麼標題可以直接寫「洗血變中風」,好像兩者有直接關係?4

取其他醫生的專業意見再斷章取義以求落井下石,今次的事件中有位醫生發文澄清自己的言論被扭曲成攻擊同行5,相信這不是唯一一次。記者寫甚麼,讀者就如實相信了,記者的操守使我們相信您們沒有刻意隱瞞,所以未必會找會raw source重聽。記者的專業,是「作」新聞的最後底線。

我好明白的,本來現在速食文化當道,記者總要在海量的資訊中吸引讀者停下來給個like留個comment,不出一兩句soundbite怎能挑起讀者情緒再推高點擊率?但一時熱潮過後,大眾腦海中只記得標題中的指責,而忘記/略過了背後的真相。

當疑犯可以直接未審先判寫成色魔,牽涉投訴中的醫生當然可以被放在審判台上,任大家貼上「無醫德」、「只識賺錢」、「垃圾醫生」的標籤了。

後記

一連串偏頗的報道過後,昨晚只見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出聲明道出此事6,可能其他醫生有不同的壓力而不能明言吧。但好些同學不約而同地跟我說,每次看到這些失實的報道,心中只有氣憤,討厭傳媒挑撥離間;灰心失望,覺得再努力讀書將來都只能在過勞的環境中給予病人sub-optimal的服務,還可能遭懷疑和冷言相待。好多留言叫醫生「醫者父母心」,但醫患關係繼續彊化的話,我們只會被視為惡毒的後父後母。

我醫學生的身份沒有壓力,但願一篇文章能喚醒傳媒記者的良心,做新聞要吸引眼球的,去C1報道娛樂新聞誰和誰傳誹聞吧,別把同一套搬去正經的醫療新聞,醫者和病人關係變差,這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註︰

  1. 例如《明報》即時新聞面書專頁,原題為【搞錯動靜脈??】,文字現已更改。
  2. 21歲女心肌炎亡 家屬質疑瑪嘉烈遲用藥(東方日報)
  3. 麥美娟批已知併發症非合理解釋︰唔可以彌補嘅錯誤 (蘋果日報)
  4. 導管插靜脈卻刺穿動脈!腎衰竭19歲女洗血變半身中風(蘋果日報)
  5. 詳見Medic Secrets貼文
  6. 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聲明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作者Facebook專頁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tnlhk
核稿編輯︰王陽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