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阿莫爭議(二):華爾街銅牛與無懼女孩的二次創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前一篇谷阿莫的「X分鐘看完系列」刻意以「淺描」來反諷「年輕人不要計較薪水比別人低,好好工作有一天老闆就會看到」這類的虛偽命題。那麼,無懼女孩(Fearless Girl)則是謀略地逆向建構一則童話寓言。這兩者都涉及了「侵權」主題,並且後者暗藏更高深的狡猾算計。
如果前一篇谷阿莫的「X分鐘看完系列」刻意以「淺描」(註)來反諷這類「灰姑娘式」的虛偽命題:「年輕人不要計較薪水比別人低,好好工作有一天老闆就會看到」(全聯實業總裁徐重仁),那麼無懼女孩(Fearless Girl)則是謀略地逆向建構一則童話寓言。這兩者都涉及了「侵權」主題,並且後者暗藏更高深的狡猾算計。
2017年3月8日國際婦女節在美國曼哈頓金融特區有了一尊新的塑像,一個130公分(50英寸)高的女孩銅像綁著馬尾昂首插腰氣宇非凡地望向前方「蓄勢待發的銅牛」。這個女孩銅像創作者克里斯汀・維斯巴爾(Kristen Visbal)也是一位女性,照她的說法:「這尊銅像正發出一股強烈的女性力量氣息。(The piece is pungent with Girl Power!)」
出資無懼女孩是一家總部設籍在波士頓的資產管理公司「道富環球投資基金」(State Street Global Advisors, SSGA),藉此彰顯「領導高層的女性力量(the power of women in leadership)」,並且呼籲金融業「讓更多女性躋身董事會高層( greater gender diversity on corporate boards)」 。
問題來了。4月12日這隻重達3.5噸的銅牛(Charging Bull)滿肚子怨氣已經憋了超過一個月。創作者莫迪卡(Arturo Di Modica)表示自1989年至今近30年來,銅牛象徵著「世界上的自由、和平、堅強、力量與愛」,如今卻因這無懼女孩而平白無故遭到扭曲侮辱。
莫迪卡的律師團表示沒有任何人會反對提倡兩性平等,但無懼女孩已經顛覆了原先銅牛的意義,矗立在小女孩的前方,銅牛不再代表著積極樂觀的象徵,卻被轉換為一股暗黑力量與威脅。一夕之間,銅牛的命運改變如此(反年金改革的「八百壯士」應該很能同理這種心情),「英勇女孩面對怒氣沖沖的蠻牛」形象牢牢地抓在華爾街的路面上。「無懼女孩在沒有得到莫迪卡同意下設立在銅牛面前,消費了銅牛並且違反其著作權。」律師團如此表示,並要求將無懼女孩移至別處。「我們希望和平解決,但不排除提告的可能性。」

事情並非如此簡單。柯林頓女兒Chelsea Clinton以及女性演員潔西卡・崔絲坦(Jessica Chastain)都在這兒拍照上傳推特,顯然「女性力量」是當今不容懷疑的價值。紐約市長比爾・白思豪(Bill de Blasio)在3月公開宣稱無懼女孩「挺立於恐懼與威權面前,卻能找到自己的力量堅持下去。她在我們極需鼓勵的當下激勵了所有人。」面對銅牛律師團的要求,市長站在無懼女孩這一方(不然咧?他有選擇嗎?):「男性不想要女性佔有一席之地,恰恰解釋了為什麼我們需要無懼女孩。」(爾後,紐約市長表示無懼女孩可以無懼地持續站在這裡直到明年三月的國際婦女節。)
真正的問題現在才開始。只要無懼女孩站在銅牛面前一天,銅牛就持續遭到污蔑、侵權、詆毀。銅牛的商標、著作權、創作理念被塗抹;一件藝術品的價值真諦被整個竄改重寫,銅牛甚至成為「勇者無懼、女性平權」正義戲碼裡永遠都必須存在的醜陋壞蛋——女性樂見主體性得以伸張,而男性霸權在噤聲之餘推出一隻長相氣呼呼的公牛作為替死鬼也是剛好而已——終於,銅牛成為無懼女孩二次創作下的悲劇配角。
但是反過來設想,「如果銅牛真把女孩趕走,那麼銅牛便貨真價實地代表了男性霸權的價值觀。」的確,沒有人能夠忍受一位勇敢且無辜的小女生屈服於威權的暴力之下。從挺身而出的女孩視角出發,銅牛所代表的「自由、和平、堅強、力量與愛」等原先價值不曾存在過。牠在無懼女孩的二次創作下被消費,並且遭到「雙重束縛」。
但無懼女孩果真純潔無辜?1987年美國股市崩盤,紐約街頭陷入毒品、愛滋病,以及高犯罪率的困窘局面,兩年後銅牛創作者莫迪卡耗盡35萬美金家產,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將這尊「暴衝公牛」在未經紐約市政府同意下安置於金融特區,此一「游擊藝術」(guerrilla art)企圖展現美國人的堅強與力量,成為帶領美國離開困境的希望。
紐約警察一開始將銅牛移走扣押但這一行動卻引來民怨,幾番波折後終於在輿論壓力下安置於此。(立委落選人表示:「在我市長任內曾三度想拆除。」)如此一來,銅牛有什麼立場要求移走無懼女孩?或是李建霖(編按: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博士生)提出更具深度問題:「一位藝術家或是一件作品是否可以獨佔意義?」)
相較之下,無懼女孩表面上也是一項「游擊藝術」,不過事實上卻並非如此。她是資產超過2.4兆美元的道富環球投資基金所委託製作。在無懼女孩腳下的圓形銅牌標示著一句話:「領導階層的女性力量,『她』帶來改變(Know the power of women in leadership. SHE makes a difference)。」但這個「她」(SHE)卻巧妙地一語雙關,「SHE」是這家公司在納斯達克股票交易所的代號。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台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台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台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台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夠精準地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台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台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