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公開談性:荷蘭的父母會讓青少年帶異性回家過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荷蘭的兒童在進入青春期前,就對於性的認識有諸多了解。據荷蘭人的觀察了解,如果兒童已經夠成熟,風險就不會那麼大,也會知道怎麼保護自己。
文:Michele Hutchison、Rina Mae Acosta
譯:Wendy Chang
Michele Hutchison與Rina Mae Acosta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小孩:荷蘭父母怎麼少做一點來幫助小孩》(The Happiest Kids in the World: How Dutch Parents Help Their Kids (and Themselves) By Doing Less)的作者。
今年春天,Rina的四歲兒子Bram Julius將在幼稚園學到顏色、形狀、如何與其他小孩一起玩耍,還有性教育課程。在課程中,會討論令人焦躁不安的情緒、友誼、還有你是否樂意跟其他小孩握手,同時,我九歲的女兒Ina也會在課堂上討論到青春期和性關係發生時,身體會產生的變化。
每年春天,荷蘭4-12歲的學童都會在學校接受為期一周的全國性性教育課程。課程的目的是希望可讓大家公開誠實地討論愛情、兩性關係、感覺、個人界線,還有性。我想到自己長大的地方的風氣,荷蘭的作法是更加令我驚訝。我們往往是在令人尷尬的生物學課程裡學到這方面的知識,你不能公開討論。而荷蘭全國的性教育正規課程看起來很奇怪或是具爭議,特別因為最近CDC的一項研究表示,近80%的美國兒童和青少年,在發生性關係之前,並未接受任何正式的性行為與性徵課程,但拉到比較高的層次來看,我們覺得荷蘭人在這方面比較熟悉。
美國是已開發國家中,青少年懷孕比例最高的國家,而荷蘭則是最低的,只是美國的八分之一,研究也顯示平均來說荷蘭青少年最早發生性關係的年紀,比美國青少年還要來的低,而且荷蘭社會和家長對於這件事抱持著比較放鬆的態度,甚至允許孩子在家裡進行。如果你對待青少年是以他們夠成熟、負責任、可以做出決策的方式,他們可能真的能夠達成這些目標。
而美國似乎是因為兒童常在媒體會接觸到與性相關的內容,不管是音樂影片、黃金時段的電視節目、還是網路等等,家長都很緊張地要避免和自己的孩子談論性關係,也希望他們不要進一步暴露在這些內容中。這樣反而讓性愛簡訊、露骨的訊息愈來愈普遍,甚至在中學時期就出現。
荷蘭學校提供適合各年齡的性教育課程,包含親密關係、性行為等,灌輸孩子安全的行為守則,並且懂得尊重他人,而父母也不會要刻意隱瞞孩子任何事情,沒有什麼是不能談的。有人問問題的時候,也會依照孩子的理解水準和成熟程度,簡單、誠實地來回答。這也是頭幾件我們剛當上父母時,其他父母會給予的育兒建議。
最近我的兒子Ben問了一個問題,他過去都十分害羞,而現在是快完全成熟了,他問到:「性有趣嗎?怎麼有趣法?」還有「精子捐贈者如何讓精子從體內出來?」我很早就開始回答孩子們關於解剖還有繁殖的問題,甚至早在他們可以說話之初。
當然,不管你在哪個文化中,性可能是棘手、令人尷尬的話題。但如果對於性是可以更加公開地去討論,父母可以輕鬆地和孩子聊一些話題,畢竟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提出的問題也會愈來愈複雜,像是同性婚姻、性行為、性別問題,還有雙方的同意。這樣的溝通也有額外的好處:和父母關係較好的孩子,也通常會比較晚發生性關係。
身為外國人,當我們聽到荷蘭的父母會讓大家帶異性回家過夜,可能會覺得非常的驚嚇,但是在荷蘭,大多數青少年的初夜確實是在家裡發生的,在父母的保護傘下,有多少美國人可以做到呢?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一份報告顯示,75%的荷蘭青少年在進行第一次性行為時,會使用保險套;而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也可知道荷蘭是青少年使用避孕藥最多的國家。所以青少年的性行為是被允許的,如果是在一個可控制的環境,或就是在可以保護自己的父母親家裡,在一個安全的地方發生性行為,有鼓勵安全性行為的作用。
荷蘭的兒童在進入青春期前,就對於性的認識有諸多了解。據荷蘭人的觀察了解,如果兒童已經夠成熟,風險就不會那麼大,也會知道怎麼保護自己。
也難怪荷蘭的小孩被認為是這世界上最幸福的一群,荷蘭對於孩子應該長成什麼樣子有非常不一樣的看法,包含接受他們的孩子在某個時刻發生性關係的現實。如果美國的家長非常想要保護小孩,也許他們公開討論性會比較好。
譯註:公開誠實地討論性,及早妥善規畫的性教育課程,會讓孩子更懂得尊重自己還有他人,並採取較安全的性行為。若想更了解作者的新書,可參考這篇報導:〈相信快樂能建立成就 荷蘭兒童全球最幸福〉。
© 2017 Time Inc.版權所有。經Time Inc.授權翻譯並出版,嚴禁未經書面授權的任何形式與語言版本轉載。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
「綠領人才」現正夯,綠領職業大揭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一起來認識近年新興的「綠領人才」吧!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使得近年來綠領工作需求成長快速,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一起來認識這些綠領人才的工作內容!
綠領人才1:光電案場規劃師
光電案場規劃師是負責規劃和設計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靈魂人物,在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早期階段,負責評估場地、分析建物現況、土地利用、考慮環境因素,並規劃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太陽能光電設施。
這些專業人員需要考慮光電模組的布局、設備的選擇、發電量的預估,同時要確保設施的安全性、環境平衡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協調,需要同步評估技術、政策、法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包含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處理預算和籌資,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建置和運營光電案場,與銀行、投資者等對象進行談判和合作。同時也會參與詳細的建物與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太陽能裝置的配置,最後擬定適當的執行方案。
適合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工程和技術知識、專案管理能力、太陽光電技術士、具電腦繪圖能力者、安全衛生管理、現場工務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

綠領人才2:離岸風場施工經理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的從無到有,這項與海相伴的新興職業也因應而生,離岸風場施工經理作為「海上工頭」,需要管理船上的施工團隊。該職位作為施工船船長以及業主間的橋樑,在施工過程中扮演協調、判斷、下指令的關鍵角色,並同時負責管理設備運作的安全性,確保風場設備能安全順暢地運作,也需要臨場反應與即時調度,除了擁有豐富的工程知識,也需具備高度的專業和隨機應變能力。
此類人才所需技能可包含(但不限於):離岸風場施工專案(尤指大型施工船舶類)管理與協調溝通能力、鋼結構工程焊接技術、大型起重機操作經驗、安裝和拆除工程技術等

綠領人才3:綠電調度員
「讓每一度綠電發揮最大價值」是綠電調度員的終極使命。身為售電業中的綠電調度員,需要解讀電廠發電數據(供給)和企業用電數據(需求)的能力。由於再生能源會受到天氣影響發電量的高低,必須利用過往經驗和電力數據資料,透過事前預測和事後調整,制定適宜的綠電匹配規劃,確保每一度電廠發出的綠電,盡可能地為企業客戶所使用。
適合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才:電力系統知識、數據分析、計算機科學、風險管理、團隊管理

綠領人才4:綠能融資顧問
綠能融資顧問是指在再生能源領域提供融資和財務建議的專業顧問。這些顧問必須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和相關產業知識,致力於協助業者成功獲得綠能融資。
綠能融資顧問的工作涉及財務、工程、保險、法律等四大領域的盡職調查(註1),和一般企業融資不同的是,專案內容涉及電廠等能源基礎建設,綠能融資顧問需要親自至再生能源案場勘查,實地檢視專案進度、了解業者如何經營當地社區關係以及環境生態的維護,並透過上述資訊判斷潛在風險,針對案場的可融資性提出建議。也因為這份工作和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相關,所以也對環境懷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的貢獻能讓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更加靠近淨零永續的願景。

※註1: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為企業投資和併購案中常見的流程,旨在整理並評估有關特定業務、投資或交易等專案的重要資訊,通常包含財務、法律和技術等面向,以確保決策者在做出重要決策前有全面的瞭解,並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以上資訊部分由大同智能、伯威海事、陽光伏特家、富邦銀行提供。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