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Photo Credit:行政院
江宜樺今天早上10點在行政院率領全體召開記者會,反擊民進黨提出的不信任案的七個理由,底下是聲明稿全文:
各位鄉親父老、各位媒體朋友,大家早安:
上個禮拜五,民進黨決定在立法院提出對行政院院長的不信任案,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倒閣案。由於不信任案的提出是憲政上的大事,因此本人以極為嚴肅的態度面對,特別在今天舉行記者會向全國鄉親說明行政院的回應。
自從修憲以來,只有三次不信任案的提出,其中兩次是由民進黨在去年與今年連續提出。本次不信任案的內容包含七項理由,而最主要的重點在於指責本人「毀憲亂政」,因此本人將針對這個主要理由,清楚說明行政院的立場。
並未發動政爭
民進黨所提不信任案說明中,指責本人「共謀發動政爭,侵害自由民主憲政秩序」,然而全國人民都知道,此次政治紛擾之源頭,是由於「立法委員關說司法個案」。最高法院特偵組於偵辦法官集體貪瀆案時,意外監聽到民進黨立院總召柯建銘委員與立法院王金平院長之對話中,有涉及立法委員關說司法個案之情形,於是引發一連串後續事件。在此過程中,本人既非司法關說者,更非預謀入人於罪、指導特偵組如何辦案之上級長官,因此,所謂「共謀發動政爭」的說法,實在是毫無根據。
絕無毀憲亂政
民進黨不信任案中又指稱,本人「公然干涉屬於國會自律範疇之國會運作與人事」、「顛倒權力制衡關係」,事實上,這也是完全悖離真相的指責。本人先前已經提供接受媒體採訪的逐字稿,證明本人從未講過「沒有王金平的立法院,我們準備好了」。這句錯誤引述,曾造成外界質疑行政院干涉立法院內部事務,然而還原當時採訪情形,就清楚知道本人談話重點是在說明:「無論將來面對什麼情況,行政團隊都必須做好心理準備」。
在司法關說案爆發之後,本人不僅沒有「毀憲亂政」,而且遵照憲法規定,應邀前往立法院準備進行施政報告及總質詢。然而,由於民進黨於朝野協商中提出四項條件,並堅持「沒有道歉,沒有上台」,再以霸佔發言台方式杯葛議事,使得施政報告與總質詢迄今無法進行。在過去一個月中,行政團隊六次接受立法院邀請前往報告,卻六次無法順利上台。大家都知道,憲法明文規定「行政院有向立法院提出施政報告之責,立法委員有向行政院院長及部會首長質詢之權」,如今行政院依照憲法規定應邀前往報告,反對黨立法委員卻阻撓報告並放棄質詢。行政團隊究竟有無「毀憲亂政」,相信全國鄉親看在眼裡,心中都十分清楚。
檢討監聽違失
關於濫權監聽國會之指責,本人必須嚴正聲明:民主國家絕對不容許非法監聽,而即使是合法監聽,也必須符合比例原則。為了釐清特偵組檢察官有無監聽國會之情事,本人於第一時間就責成法務部組成專案調查小組,邀請社會公正人士共同徹查掛線國會總機之事。調查小組結果已經在上週五公佈,小組全體成員之共識指出,特偵組檢察官聲請監聽0972節費電話之程序並無違法,本案亦非故意監聽國會,而係執行過程中有所違失。相關人員未善盡職責或監督不周之處,調查小組建議移交檢察官評鑑委員會評鑑。行政院對此調查結果報告完全尊重,除了支持法務部移送檢評會評鑑之決定,並要求所有同仁引以為鑑。
雖然調查小組釐清了特偵組並非故意監聽國會,但是國人對於檢察官在辦案執行監聽時是否浮濫,普遍仍有疑慮。為了貫徹人權法治原則,確保人民隱私權不受侵犯,政府有責任進一步檢討現行制度之缺失,不僅要澈底杜絕非法監聽,也必須從嚴要求檢察官不得浮濫監聽。這個檢討工作,本人已經責成法務部著手進行,由於監聽程序包括檢察官聲請監聽和法院核發監聽票等面向,業務範圍涉及行政院及司法院,因此我也和司法院賴浩敏院長達成共識,以建立兩院合作平台之方式,從法律面與執行面等角度,全面檢討現行監聽制度。
各位鄉親,不信任案是我國憲法中的制度設計,讓代表民意的立法院有權利檢視行政院的施政表現及政策方向,也讓行政院有機會確認施政作為的正當性,因此本人對民進黨提出不信任案表示尊重。但是,對於此一不信任案的理由,本人實在無法接受,也相信立法院自有公斷。
憂心台灣未來
本人真正憂心的,不在於不信任案會不會通過,而是在這種政治對立的氣氛下,台灣的政局如何能有轉機?台灣的經濟如何能有發展?以及台灣人民的福祉如何能有保障?
各位鄉親,台灣從來就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地方。四百多年前,我們的先人從大陸渡海來台,篳路藍縷,不畏艱難,胼手胝足,建立家園。尤其在過去半世紀的時光中,我們的前輩致力於經濟起飛、政治民主化,創造了舉世稱羨的經濟奇蹟與政治奇蹟。只要我們秉持信心,堅持自由開放的方向,我們一定可以讓台灣更為亮麗。
然而,過去十幾年來的實際經歷,卻讓這個前景浮現重重隱憂。由於政治上的對立,導致社會人心的分歧,也影響了經濟發展的步調。我們耗費了太多的精力在處理政治衝突的問題,而沒有辦法在朝野之間建立理性、良性的互動方式。政治對立延伸到社會經濟層面的結果,就讓台灣的凝聚力減弱,而經濟發展的機會則一點一滴流失。這種景象,讓所有關心台灣未來的人憂心不已,包括我本人在內。
加速經濟發展
我們所看到的挑戰出現在好幾個面向。首先,是經濟層面。大家都知道,今天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越來越多國家組成區域經濟整合組織,彼此減免關稅、開放人員與資金的流通,共同創造經濟繁榮與就業機會。可是台灣卻因為內部意見爭執,遲遲無法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簽訂自由貿易協定,而坐失國際競爭最需要的時機。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明明這是一個利大於弊、而且可以搶在日本韓國之前攻佔大陸市場的協議,我們卻眼睜睜看著三個月的時間過去,而仍然無法知道何時可以在國會獲得通過。我們希望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及台紐經濟合作協定,都能夠儘快在立法院通過審議;而將來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也能夠獲得立法院的支持。
縮短城鄉差距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