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形:聖約》配樂所描繪的異形——有如氣流風動的電子音訊,飄忽陰森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相較於主題旋律或抒情描寫的平淡,Jed Kurzel的驚悚或動作音樂,同樣兼具強悍壓迫,扭曲威脅的不和協管絃與黑暗電音,作風算得上穩健。
在明顯未完待續的《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之後,《異形:聖約》對種種未解之謎,透露的答案十分有限,只把情節集中在生化人大衛身上,而更進一步的確認,以人類的標準而言,這個傢伙其實是個像人魔一般的瘋子,但很不幸的,他是人類自己創造的。

大衛承襲了人類的自戀與傲慢,對他人的輕視充滿敵意與仇恨,他對人性與生命毫不尊重,甚至充滿輕蔑,他的創作,也就是異形,需要犧牲許多被他輕賤的生命,當創作完成之際,我無法分辨他讚嘆的是他的作品,還是他自己。
他可以把人類追求真善美的藝術成就掛在嘴邊,卻又把這些事與極致的毁滅類比,這種心態令人不寒而慄,他只能體驗技藝,無法感受性靈,更無法忍受人類這樣形容他。大衛和異形,就像在告訴大家,創造構造性能完美,難以控制卻沒有靈魂的事物,是多麼的危險與可怕。
詭異的是,大衛真的有創造出什麼嗎?乍看之下,他的確,自以為或者是宣告他耗時十年,將異形改良到完美狀態,成為一種殺傷力強大的有機動物,然而越認識這傢伙,就越覺得他不可靠。尤其這個所謂「完美作品」的形象,在《普羅米修斯》外星文明金字塔內的壁畫中,似乎早就已經存在了。如果這個金字塔是一個神壇,那麼壁畫裏的又是什麼呢?
而這個外星文明依舊令人摸不著頭緒,一個可以在宇宙四處攦種的種族,難道就因為一座城巿或神殿的毁滅而消失?真正的起源,真正的造物,真正的滅絕,真的只是這麼簡單?不過這些問題,只能讓導演慢慢回答,我還是言歸正傳這張原聲帶。無論大衛在《異形:聖約》中,是否完成了前無古人的創造,Jed Kurzel的配樂,顯然沒有那麼高的創作企圖。
Jed Kurzel在配樂中,大量使用Jerry Goldsmith的原始序曲和終曲,這些音樂元素,被拆解重編,四散各處。主旋律〈Alien Covenant Theme〉雖是新作,但迴盪的木管與幽柔的絃樂,明顯跟隨Jerry Goldsmith的腳步,然而這個主題氣質平凡,難以與大師經典相提並論。
當這個新主題與Jerry Goldsmith的作品並列合編時,如〈The Covenant〉,焦點幾乎完全被Jerry Goldsmith的舊作凌駕,變得可有可無。當年導演Ridley Scott拒絕了Jerry Goldsmith這個作品的使用,改採其他的版本與古典音樂,之後續集配樂雖然曾經以致敬手法將Jerry Goldsmith的主題融入,但從來沒有像《異形:聖約》,使用的篇幅這麼多,這麼完整。
這幾乎是Jerry Goldsmith的異形主題,第一次在異形系列電影中被完整運用與發揮,如果這是Ridley Scott的主意,想來十分微妙。Jerry Goldsmith斯人已去,導演依舊固執,但他找了另一個方法,還了Jerry Goldsmith一個公道。讓Jerry Goldsmith的DNA,在這個系列電影音樂中繁衍變化,生生不息。
配樂中另一個延續自前集的音樂,是Harry Gregson-Williams在《普羅米修斯》中的〈Life〉,原聲帶裏並沒有收錄這個段落,大衛在異形大功告成之際,為追念前集的歷史學者伊莉莎白・蕭,以笛子吹奏了這個旋律。笛子是外星文明用來操作機器的工具,而Life這個音樂,則象徵了伊莉莎白・蕭對造物者的美好想像。
然而我們在《普羅米修斯》中知道,伊莉莎白・蕭心目中的造物者翻臉不認人,在《異形:聖約》中,我們進一步知道,伊莉莎白・蕭在一個宣稱懂得愛的生化人手上死於非命。這個生化人為她吹奏她心目中曾有的嚮往,是在感慨還是諷刺她的天真與無知?
有了Jerry Goldsmith與Harry Gregson-Williams的作品,Jed Kurzel的主題曲不僅淪為配角,抒情曲也讓人印象模糊。比如描寫人類失親哀傷的〈A Cabin On The Lake〉,以及描寫大衛迎接異形誕生的〈Chest Burster〉,雖然具有深情款款的氣氛與美感,但旋律本身平淡,篇幅短又欠缺鋪陳發展,難以讓人印象深刻。我們如果回顧以往每一部異形電影,除了黑暗驚悚或動作描寫外,一定有相當出色與迷人的抒情描寫,《異形:聖約》是歷來表現得最無感的。有像大衛這樣的角色與心境,Jed Kurzel卻沒有為他寫出一個明確的音樂表現,感覺相當可惜。
但說來Jed Kurzel不至於一事無成,我覺得他寫了相當不錯的異形主題,代表性的曲目是〈Spores〉,一種有如氣流風動的電子音訊,音質飄忽陰森,結構很簡單,但就像John Williams的大白鯊主題,有時越簡單的主題,感受越冰冷無情,不可捉摸。動作性曲目或懸疑曲目常以這個主題變奏,描寫與異形的纏鬥。
相較於主題旋律或抒情描寫的平淡,Jed Kurzel的驚悚或動作音樂,同樣兼具強悍壓迫,扭曲威脅的不和協管絃與黑暗電音,作風算得上穩健,可惜我覺得他還是有些便宜行事,拿這個異形主題來說,它在初登場時我覺得很特別,但隨著異形生長變化,這個主題的變化幅度並不大,我是說當異形從孢子飄揚,到變成一隻恐怖怪物,音樂是不是也應該有些進化?真要不行,Jerry Goldsmith那裏不是有很多很嚇人的片段可用?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