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可能擺脫「階級制度」,但能否善用是成功的關鍵

人不可能擺脫「階級制度」,但能否善用是成功的關鍵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com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階級制度是包括人類在內的物種最明顯的社會組織形式,但有時候有害有時候有利的階級制度,我們該如何選擇,以及該如何善用?哥倫比亞大學和華頓商學院教授聯手揭露研究心得。

不過,即便人人都可以貢獻所長,我們依舊需要知道誰是老大。在開刀房,我們依舊需要外科醫生帶頭執行手術。決定該不該參戰時,依舊需要總統召集或解散軍隊。此外,一旦做出決定後,我們需要階級制度協調眾人,才可能成功執行計畫周詳的決策。

因此,團體或組織若要拿出最佳表現,就得學著拿捏究竟該「多一點階級」,還是該「少一點階級」,找出哪一種階級制度能讓團隊合作,充滿競爭力。

掌握基本原則後,就能讓階級制度以最少的傷亡,帶來最大的好處。我們運用階級制度時,有時得讓大家互相配合,有時得讓人們說出心裡的話。

階級制度會為了團結一致,壓下個人意見,不接受下位者的重要觀點,階級制度的本質會造成緊張情勢。

以下是幾個幫助各位決定要「多一點」還是「少一點」階級制度的關鍵原則:

如果是行動必須相互依賴的任務,此時需要協調,也因此階級制度是好事。然而,如果情勢一直在變化,需要眾人提供不同觀點才能做出複雜決定,此時就不宜有太多上下之別,否則階級甚至會讓人喪命。要做出最佳決策,身為領袖的人必須營造心理安全感,鼓勵眾人發言。最後,幾乎每個團體都會需要一名領袖,由那個人來制定願景與路線,並在整合所有不同的觀點後,下最終的決策。

前文提到的IDEO設計公司就做到了前述原則,需要大家貢獻智慧時,IDEO減少階層,讓每一個人有機會參與,激發出新鮮點子,不過即使是在這種時候,IDEO依舊有人負責領導,只不過那位領導者的任務,僅限於協助大家提出點子。腦力激盪完畢,需要挑出最佳點子並加以執行、生產時,IDEO就會回到階級制度。需要眾人一起化智慧為行動時,IDEO透過同心協力的分工,再次恢復階級秩序,此時領導者從協助者化身為將軍。

IDEO知道整體而言何時需要多一點階級,何時又需要少一點階級,因而能一再推出精彩設計。


本書摘自《朋友與敵人》,時報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時報-朋友與敵人-立體書

書籍介紹:

成功的要素是什麼?有人認為人類天生愛好競爭,追求私利才能出人頭地。也有人指出人類演化上屬於合作的物種,合群最能帶來成功。

哥倫比亞大學賈林斯基教授與華頓商學院史威瑟教授則主張:人並非天生愛競爭,也非天生就該合作,而是競爭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競爭。不論是同事、朋友、配偶、手足,我們在每一段關係中同時扮演敵友兩種角色。要在最複雜的人類互動中勝出,我們不能將競爭與合作視為二擇一的問題,必須抓到這兩股力量的平衡,才能對外培養長期關係,又達到個人目標。

兩位作者引用自家實驗室與社會科學界最新的原創研究,外加真實世界的鮮明例子,教大家靈活遊走於合作與競爭之間,以更聰明的方式決定何時該合作、何時又該競爭。

作者介紹:

  • 亞當.賈林斯基(Adam Galinsky),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管理組所長、教授。普林斯頓大學博士。

主要研究與教學領域包括領導、權力、談判、決策、多元與倫理。研究榮獲科學界無數國際獎項,2016年實驗社會心理學協會「職業生涯獎」得主,該獎每年選出一位「創意出眾、學術生產力卓著,處於或接近科學生涯巔峰」的研究者。Thinkers 50「50大商業思想家」(2015)、 Poets and Quants「全球最佳50位商學院教授」(2012),以及凱洛管理學院與普林斯頓大學教學獎得主。

他為全球數百位客戶提供顧問服務,主持領導工作坊,其中包括財星百大企業、非營利組織、地方與全國政府。

  • 莫里斯.史威瑟(Maurice Schweitzer),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營運與資訊管理學系教授。華頓商學院博士。

研究領域包括情緒、道德決策與談判過程。於華頓主管培訓課程、MBA與大學部教授談判與進階談判課程。數度獲頒教學獎,包括華頓惠特尼傑出教學獎、華頓浩克卓越教學獎。管理學院與國際衝突管理學會最佳論文獎得主。

賈林斯基與史威瑟發表過200多篇科學期刊與書籍章節,橫跨管理學、心理學、經濟學等領域。文章散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紐約客》(New Yorker)雜誌,並登上全國公共廣播電台等媒體。

責任編輯:楊士範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