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一周年,六張圖檢視蔡英文執政成績單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蔡英文就職滿一周年,第一年的任期內,小英團隊到底哪裡做得不夠好、又有哪些需要全民共同監督的呢?
文字:黃筱歡|圖表製作:黃郁齡
2016年5月20日,蔡英文的就職典禮上,由原住民兒童領唱國歌、客家歌手林生祥演唱反核歌曲,太陽花學運時的主題曲《島嶼天光》也在現場重現。八年後再次政黨輪替,蔡英文帶著實踐「轉型正義」、「世代正義」的期許,承諾將「為年輕人打造一個更好的國家」,在51%的高滿意度中就職。
然而一年後的520前夕,各家就職週年民調紛紛出爐,不滿意度均超過50%,根據《TVBS》民調中心比較顯示蔡英文創下歷屆總統新低,只剩28%,低於李前總統(37%)、陳前總統(41%)及馬前總統(38%)。

回顧這一年來,一例一休、年金改革、原住民傳統領域與前瞻基礎建設等爭議不斷,而低薪、青年失業率、兩岸與外交的困境依然存在,蔡英文到底哪裡做得不夠好、又有哪些需要全民共同監督的呢?口說無憑,關鍵評論網找出蔡英文的競選政見,帶你檢視小英團隊至今兌現了哪些承諾。

一例一休上路後,勞工依然血汗?
蔡英文的勞動政見,明確提出要修法縮減工時(每周40小時)、落實勞工每周休假兩天、提高加班薪資,保障過勞與職災勞工。
2016年12月6日,立法院三讀修正通過《勞基法》部分條文,刪除原有的七天國定假日,規定勞工每七日中至少應有兩日休息,一為例假日,一為休息日(也就是一例一休)。除公告的例外狀況外,不得連續上班超過六天,另外也增加特休假,年資滿半年的勞工,可享有三日特休。
不過因應不同行業的營運型態,新法也允許部分行業有調整休息日的彈性工時。這樣的政策引發批評,物流業勞動權益自救會長曾堉誠就認為,政府此舉是在「幫業者開後門」。他指出,汽車貨運業最激烈排班方式,可將兩個月內的八個休息日排在一起,勞工等於在兩個月裡的第一周到第六周,都需要連上六天班,縱然政府有一例一休的規定,勞工仍然嚴重超時工作。
蔡英文承諾,要立法保障「非典型就業勞工」,不過報導者調查發現,因為制定《派遣勞工專法》的意見兩極,有人認為政府應全面禁止派遣、而非立專法讓派遣合法化,也有人認為唯有立法才能保障派遣工權益,目前勞動部仍在蒐集勞雇團體意見階段。

長照升級為2.0,趕得上退休潮的需要嗎?
面對台灣人口快速老化,蔡英文提出「建構長期照顧體系十年計畫」,主張發展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投注更多的人力與資源,打造在地健康照護網絡。2016年,全國九個地區開始試辦長照2.0社區整體照顧。
長照2.0預估每年需要330億元的預算,立法院在今年4月三讀通過《菸酒稅法》與《遺產及贈與稅法》修正案,將調漲各類菸品的稅額(每包菸稅將貴20元),並課徵遺產稅與贈與稅,作為籌措長照服務的財源。根據估計,調漲的菸稅約可增加233億元的稅收、遺贈稅可增加63億元,將全數作為長照基金。
不過台北商業大學財稅系教授黃耀輝質疑,菸稅與遺產稅皆屬於不穩定財源,恐怕無法支應往後每年上千億元的需求。立委黃國昌也認為,政府將菸稅作為長照主要的財源,未來吸菸人口如果逐年下降,長照稅收將面臨不足額的問題。
除了資金,長照需要的專業人力至今也嚴重缺乏。聯合報導,長照2.0計畫服務約73萬8千人,卻有將近1萬3千的照服員缺額,而照服員的薪水標準低、工作量大,青年多不願投入長照,未來若不做調整,長照服務將無法及時跟上退休潮帶來的需求。

蔡英文承諾給這世代的「房事」,真符合居住正義?
蔡英文選前承諾,要建立符合民生需求的住宅政策,讓每個人都找到「負擔得起、又有居住品質的房子」。除了承諾將在八年內辦理20萬戶社會住宅,也將強化房屋市場治理、杜絕房價炒作。
內政部統計,目前各地方政府興建已完工的社會住宅為8,524戶、施工中8,114戶、規劃中3萬1,685戶,預計2020年可達成8萬戶的目標。而《住宅法》修正草案也在2016年通過,未來社會住宅將優先出租給經濟或社會上的弱勢族群。
不過除了房價以外,大規模的國土開發案,也有可能造成土地徵收浮濫、人民被強制迫遷。今年政府力推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將以八年為期,預計投注8,824億的金額於全台五大項建設,然而計畫催生總共只花了六個月,環境評估、土地使用與徵收等程序完全沒做,也缺乏與民眾溝通,長期關心土地徵收問題的長期關心土地徵收問題的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指出,計畫書的評估內容粗糙,他擔心計畫裡主要的軌道建設,將會對環境、地方財政、人權造成嚴重損害,會變相成為「一個通往地獄的道路」。
台南鐵路東移的土地徵收問題尚未解決,政府卻在這時仗著立法院的人數優勢,不顧在野黨提出的異議,逕自宣告完成審查,要強行通過前瞻計畫特別條例,引發外界批評。民進黨之後也承認審議過程不周全,計畫退回立院又審了一次。

選前承諾原住民的土地自治權,選後「被消失了」?!
蔡英文政見指出,原住民族是台灣原來的主人,但是近百年來一直是被當作客體看待,她承諾會代表政府為四百多年來原住民族所遭遇的剝削,向原住民族道歉。
2016年,蔡英文在「原住民日」(8月1日)於總統府,以總統身分代表政府,對於原住民過去歷經不同政權各種不公平的對待道歉。同日也核定成立「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揭露歷來因外來政權或移民導致原住民族權利受侵害、剝奪之歷史真相,並對原住民族受侵害權利,規劃回復或賠償措施。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