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章試圖透過分析這些科學專業的對抗,凸顯政府科技治理面臨典範轉移的要求。從探討公民與國家的風險溝通之對峙,解釋其科技民主的發展問題。
這種強健的社會與制度安排,包括在國會、行政機關、專家委員會、專家審查程序等,公民團體或利害關係人的知識論述都能夠被保障發言。雖然,根據不同社會的專業威權文化、決策模式、公民諮議(public consultation)或公民審議(public deliberation) 有不同程度的差別,而發展出相異的科技民主模式,但大體上在西方國家科技與風險決策都依循一定程度的民主參與。
亦即,即使在西方國家官方的制度性論述也經常支配性地主導,但公民社會大多皆能透過民主程序對抗或批評;然而,面對東亞威權專家政治混雜經濟發展優先邏輯,公民社會對抗論述或風險知識的生產顯然並不容易。因為在這樣的管制文化或我所指稱遲滯、隱匿風險文化下,社會中存在著隱性的支配論述來壓抑或掩蓋風險。而另一方面,由行政機關所主導的專家委員會更猶過而不及,在威權的知識壟斷、排除與劃定界限中,技術官僚的操弄變成民主風險溝通的行政障礙。
也就是說,即使在東亞社會民主化後,類似Jasanoff所指稱一個國家應當依照民主憲政架構發展公開、透明程序與制度性的保障讓各方的風險知識論述能相互競爭,並不完全存在;事實上,其間存在著各種威權政治文化的餘緒遍布在行政機關、公用事業或剛民營化的國營事業中,無論是資訊的取得或相關知識的分析判斷都有一定程度的難度。
但此種威權專家政治的路徑依賴雖然持續存在,但如上一章所分析的,歷經各種歷史性的抗爭與風險爭議,整個社會已逐步強化其轉型能耐,朝向公民參與的路徑發展。而異議專家及其支援的公民科學則在歷史舞台登場。

事實上,由民眾自主形成、調查與建構科學數據的公民科學,在台灣的各種環境運動上並不多;相對地,異議專家卻扮演凝聚公民科學重要的角色。在民間,遍布於各大專院校的異議專家,近數十年來扮演相當重要地批判、監督政府決策的角色,而其提出的專業知識往往能夠迅速地凝聚成為公民團體的對抗論述,並發展程度不一的公民科學。
從早先的1980年代末的反核四運動、1990年代中起的各種反石化運動,到2010年反八輕運動中所衍生的PM2.5議題,我們都可以看到異議專家扮演的關鍵角色。只是,在各種運動中所發展出程度不一的異議專家知識,並非每次的對抗都發展出系統性的公民科學,而成功地贏得風險論述霸權。這也代表台灣環境運動中社會強健性不同的發展階段。
台灣環境運動團體除了有以大學教授為主體組成的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其構成相當獨特的異議專家社群,大部分的公民團體則在運動過程中仍然需要去尋求分布在各大學的專家來提供對抗的科學論述。由於過去以來,台灣在科技決策上屬於專家信託模式,又經常缺乏透明的、公開的風險溝通,長期以來造成政府與社會的對立。這個現象於1980年代末隨著解嚴與威權政治解體產生了質變,當時除了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之外,大學教授更成為扮演監督批判政府決策的重要角色,並發展出公民團體與異議專家相互奧援的現象。
如同各國的發展一般,在科技爭議中異議專家所生產的科學知識若為公民團體所偏好,則將產生知識生產的傳散(transmission)、運用(apply)特質對抗性的科學知識,將迅速透過公民團體的網絡擴散,作為環境運動的重要論述工具。
而這個現象也顯示台灣民主化後,科技決策典範的變動。不斷新生參與性知識的公民認識論正逐漸質變,並挑戰既有的科技治理典範。
多元的氣候風險論述
自1980年代中期以來,台灣政府持續推動石化產業作為國家重要的製造業,不但國營事業中國石油公司不斷擴大其生產更新,也同時開放民間加入輕油裂解生產,建立完整的上游、中游、下游石化生產體系。然而,其高耗能、高污染與高耗水的特性,也在不同的擴廠、投資階段引發社會持續抗爭。較為重大的為1980年代末的反五輕運動、1990 年代初的反六輕運動、1990年代中期的反濱南石化運動,以及本章所關注的反國光石化運動。
2000年初期,八輕獲得經濟部列為國家重大建設案,2006年以國營企業中油為主組成國光石化科技公司,由行政院長宣布為「大溫暖、大投資」國家計畫之一,並落腳於彰化縣大城鄉海濱。雖然歷經2008年政黨輪替國民黨重返執政,旋即於2008年8月宣布重啟此建設案。然而,欠缺透明、民主審議程序之決策,即至國光石化開發案進入環評審查,引發從地方到全國的抗爭。
反國光石化運動展現複合性風險運動及其論述的發展。最初由地方環境團體彰化環保聯盟透過系列的調查,描繪出白海豚洄游於台灣西海岸及棲息於海岸濕地的風險知識。然而,整個環境運動引發全國民眾關注的轉折點,在於2010年6月《商業周刊》報導中興大學莊秉潔教授的PM2.5空污健康風險分析,推估國光石化建廠後台灣每人平均壽命將減少二十三天。
這個風險論述的引爆點,旋即引發學界高度注意,並於2010年7月由全國大學教授自發性組成「學界反對國光石化(八輕)在彰化設廠發起小組」,並將原來單一的環境污染與健康風險議題,擴及到氣候變遷風險的議題層次,針對濕地生態、白海豚保育、地層下陷、空氣污染、健康風險、農糧安全、社會經濟評估、溫室氣體、海岸衝擊、農村永續性等進行總體的審查。其並於2010年8月短短一週內,獲得全國各大學1,300位以上同仁的連署支持,迅速建立其異議專家知識的灘頭堡。
Tags:
《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Ep1:氣候變遷引發飢餓浩劫,我們如何即刻救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直播節目,由李漢威、蔡尚樺聯手主持,與資深媒體人范琪斐對談,帶領觀眾一窺全球正面臨的嚴重氣候變遷、迫切的糧食危機,以及世界展望會在全球各地展開的救援任務。
於5月3日首播的《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直播節目,由李漢威、蔡尚樺聯手主持,與資深媒體人范琪斐對談,除了帶領觀眾一窺全球正面臨的嚴重氣候變遷、迫切的糧食危機,也帶觀眾認識世界展望會在全球各地展開的救援任務,並邀請各界一同付出行動,與世界展望會一起集結眾人之力、力挽狂瀾,守護飢寒交迫的社區家庭與兒童,同時醫治急需挽回的自然環境。
人類生活正備受考驗,而此刻的我們仍有機會扭轉命運。
全球氣候變遷,引發嚴峻糧食危機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報告,目前全球約有40%人口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且約有33~36億人正生活在極易受到氣候變遷衝擊的環境中。當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嚴重,人類與其依存的生態系統所要承擔的風險也就愈來愈高。
而全球極速暖化、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氣象,也引發物種滅絕、蟲媒傳染病、生態系統崩潰、致命熱浪、缺水和農作物減產等後果。事實上,在NASA最新的研究也表示,最快在2030年,氣候變遷就會影響全球玉米和小麥的生產;而這項結論,也呼應了聯合國IPCC發布的《氣候變遷與土地報告》。如果不採取有效的因應措施,到了2050 年,氣候變遷將導致全球糧食產能下降5~30%。

當家庭受困於飢餓,最大的受害者竟是兒童

氣候變遷導致乾旱造成農作物歉收,或是洪水沖毀農作物及房屋,導致資源更少,導致部落間及國家間為了爭奪資源而爆發衝突。更令人難過的事實是,兒童是對氣候影響最小的族群,卻是氣候變遷下的最大受害者。
由於在家庭生計捉襟見肘時,某些脆弱地區的家長,往往將童婚視為撫養子女的唯一辦法;此外,還可能迫使兒童從事危險的勞動工作以協助生計,卻讓他們處於剝削和虐待的嚴重危機。家庭暴力、人口販賣、童婚以及童工問題等,種種暴力不但嚴重影響脆弱兒童的身心狀況,也剝奪了兒童的基本權利與未來前途。
此外,來賓范琪斐也強調,氣候難民、飢餓危機已是現在進行式,且正在擴大蔓延中。當災難發生,首當其衝的是弱勢國家、弱勢人民,以及老弱婦孺等弱勢族群。這些處於社會底層的弱勢兒童,背負著悲慘命運,令人不忍卒睹。然而,除了感到悲痛沈重以外,我們也要知道自己是有能力做出改變行動的人。

世界展望會人道救援三大策略-緊急回應、調適、減緩
「一個地區的糧倉受到影響,生活在地球村的每一個人都必須共同承擔。」氣候變遷造成的毀滅性後果,迫使流離失所的人數創歷史新高,全球正在與本世紀最嚴重的飢餓危機抗戰,而你我都肩負起一定的責任。
例如:人道救援第一線的世界展望會,總是在第一時間搶救因遭受氣候變遷影響的區域和家庭,並針對緊急程度分別訂定短、中、長期的執行策略,恢復家庭與社區生活的韌性,提升居民災變的應變力與經濟彈性,以及促進兒童的長期福祉與發展。具體來說,世界展望會三大行動策略,包括:
- 緊急回應:世界展望會首先提供挽救生命的急迫性服務。例如:供給糧食、臨時居住所、乾净飲用水、簡單醫療設備,以及心理支持。
- 調適:世界展望會與當地社區一同尋求能有效減少氣候變遷危害的策略和措施,以事先預防的措施,減少損害、提升韌力,並開發有益當地生計的機會。
- 減緩:主要是針對溫室氣體減量,規劃長期措施。例如:透過減少排入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或將溫室氣體以吸收儲存的方式,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含量,以推遲、甚至避免氣候變遷發生,降低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例如:在世界展望會的宣導下,當地居民改為使用低耗能爐具,取代傳統用大量燒木頭;或是運用生質沼氣煮飯系統,善用農業廢棄物、動物糞便產生沼氣,進而轉化成燃料,減少多於碳排。另外,世界展望會也會幫助地區建設太陽能等再生能源。

若不立即作出改變行動,災難將迅速蔓延至全球各個角落,別等到發生到我們身上時,才後悔莫及。
為孩子迎戰氣候變遷!飢餓三十救援專線:(02)8195-3005 即刻救援動起來

關於《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
由《國際大風吹》李漢威、金鐘主持人蔡尚樺聯手主持,每集《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直播節目將邀請重磅來賓,帶大家深入淺出、探討急需人們重視的國際議題,並呼籲各界付出實際行動,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展開即刻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