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潮世代是享盡特權的人類──我們台灣千禧世代看到的景氣,又是何等光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身為剛出社會就深陷低薪結構、稀缺資源的千禧世代。就算我不買廉航機票不出國玩,不上咖啡廳不吃沙拉吐司,不允許自己擁有這一點點安靜舒服個人可以控制的時間,就算我今年都不吃東西這輩子都不出國,我還是買不起被你們炒出來的房子。
文:胡芷嫣
所以你認為,現在的年輕人可能永遠沒辦法擁有一間房?主持人問。
「當然沒辦法啊,因為你會花40澳幣(約900 NTD)買一片酪梨吐司和咖啡。」「(因為你)每天都想在外面吃,每年都想去歐洲玩。」
前兩天,在臉書上漫天蓋地的豬哥亮病逝和中國一帶一路新聞轟炸間,澳洲有一個叫Tim Gurner的億萬房地產大亨,在媒體上針對「年輕人為什麼沒錢買房」說出這些話,引起買不起房的澳洲年輕網民大肆撻伐。
覺得既視感很強嗎?嗯,台灣有徐重仁,澳洲有提姆哥喔。
但我認為有趣的不在這裡。
也不是身為一個酪梨恐懼者對歐美的酪梨狂熱感到困惑。
更不是,澳洲年輕人聽了提姆哥一席話醍醐灌頂,從此不再去文青咖啡店點fancy的酪梨吐司和手沖單品──
不,就算他們從今天起下定決心發憤圖強、絕食明志,只喝馬桶水和吃柏油路雜草,把賺來的每一分錢都存進小豬,以澳統計局公布2016Q2平均年薪78,832元來算,他們都要不吃不喝整整14.25年,才買得起一棟雪梨市房。(掰了位,台北人需要不吃不喝15.47年,香港人要19年)
不,以上都不是我覺得有趣的點。
我覺得這件事最有趣的,是說出這句話的提姆哥,只有35歲。他20歲時用積蓄以及向阿公借的錢買下一間健身房,用心經營兩年後賣給競爭對手,接著用獲利炒房然後炒著炒著無意間炒成澳洲房地產大亨,2017年身價來到4.73億美金,成為BRW Rich List最年輕的新上榜富豪。
就廣義的「千禧世代 Millennials」而言,提姆哥正是不折不扣的千禧人。
但是,澳英主流媒體報導以及鄉民對他的嘲弄,幾乎都將他和千禧世代對立起來。甚至有衍生輿論,把提姆哥和另外一位曾批評過文青咖啡店酪梨吐司的Bernard Salt(KPMG合夥人)並論為Boomers──儘管後者已經60歲了。
在台灣,我發現一件事情:只要從某個人口中聽到「經濟不景氣」五個字,我就大概可以知道這個人的年紀,有90%的機率,超過45歲。
理由之一,是「景氣」這兩個字本身就有點LKK。理由之二,是我們這些小毛驢,從沒經歷過經濟輝煌的年代,就像老子說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沒見過好景氣,哪來的不景氣。
而我們台灣千禧世代看到的景氣,又是何等光景?
出生那年台灣解嚴,大概是我這個年紀的人,在有生之年跟上我國歷史最值得慶祝的事。
10歲左右遇上台灣股市泡沫化,爸媽姑姨叔嬸全部被套牢。12歲教育部通過教科書一綱多本,但科舉照舊(借屍還魂),只是每學期要讀的科目課本突然間乘以四,而那些教了二十年書的高中老師,比你還不知所措。18歲通過高中聯考,在異地求學苦讀,新聞開始出現學歷貶值的報導。22歲讀完大學,手心冒汗準備出社會就業,然後,你猜呢?
2008年,金融海嘯。
那年全世界有多慘?你看過嗎?如果沒有,現在讓你看看。
然後台灣政府好聰明地推出了22K方案,幫助大學生就業,老人還教訓你要知足喔,不要不努力,想當年我們只有七千元你知不知道。
但我當時遁世多念了四年研究所,對慘況沒有應屆就業的人有那麼深的感觸。儘管如此,在如避世桃源的台大校園,我都不時隱約感到沿著紅磚圍牆刮搔的,畢業生的惶恐與苦悶。從學長姐同學的臉書貼文,從活動中心餐廳的電視新聞,從通勤公車窗上一張張疲倦無望的陌生臉孔,如冤魂逸盪。
這就是我這個千禧世代年紀的人求學成長的風景。
繼續關心提姆哥。戰後嬰兒潮(Boomers, 出生1946-1964) vs.千禧世代(Millennials, 出生1980-2000), 這兩大世代,在媒體再現或評論上,很常被併置(juxtapose)。
說也難怪,世代交替,當千禧草莓進入職場準備開創果醬人生時,正好是嬰兒潮老人盤躆高位的階段。僵化的定型結構,稀少資源的再分配、競奪,導致跨世代拉鋸和衝突,並不是什麼特別意外的事。
但案情沒有那麼簡單。
事實上,被經濟學人戲稱為「吃乾抹淨 sponging boomers」的世代,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格外幸運的。
「戰後嬰兒潮世代,是享盡特權的人類」,英國衛報編輯曾這麼下標。他們的「特權」包括:免費或幾乎免費的大學教育,便宜但一路上漲的土地房價,穩定一致的就業率,和優渥的退休金。英國總6.7兆鎊的財富,有80%以上在嬰兒潮世代手中;全英國內2.6兆磅的股票和存款,就有1兆屬於50-60歲族群。
至於台灣三、四年級生,小時候苦也絕沒有戰前世代苦,當他們進入社會成為中堅份子的人生階段,恰好是台灣解嚴,政治進入民主自由化,經濟進入黃金十年,社會言論民風漸開,「台灣錢淹腳目」的輝煌時期。靠夭。
「不要老是指責別人沒有給資源,世界要自己去創造」,幸運的嬰兒潮世代總是這樣告誡。他們確實是這樣走來的,他們今天所擁有的資源位置財力,確實是他們曾經打拼的結果──沒有人抹殺他們的努力,但他們卻誤以為,這~都~是~因為他們的努力。
那剛好趕上世界變局的時代,那有如春到萬物生生向榮的時代,那一去不復返可能是資本主義史上最迷幻如夢境的時代,淪為他們個人才幹的一個註腳。
Tags:
南投農業──農業再生成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921後,南投許多農村進行觀光轉型,投入當地社區營造、改善農產品設計、投入行銷曝光等,南投縣政府亦積極投入相關農村輔導及建設工作,讓縣內農村再生計畫得以順利推展。經過數年經營,南投農業再生成果亮眼,其中部分社區的環境綠美化成果,更獲選「2022建築園冶獎」的社區文化景觀營造類獎項肯定。
南投縣為台灣「觀光首都」,擁有全國最豐富的山林旅遊資源。但如同其他非都會區,南投縣亦面臨人口老化、青年外流問題。近年南投縣政府戮力投入農村再生工作,協助社區,推動高齡友善農村,讓社區長者可以受到照顧,健康共老。在青年返鄉部分,鼓勵在地青年投入農村發展,培訓青年參與社區事務、農村產業、社區環境營造、社區行銷宣傳等,成效斐然。
921之後,南投居多農村進行觀光轉型,除保留原有農業生產外,亦投入當地社區營造、改善農產品設計、投入行銷曝光等。20餘年過去了,部分農村已呈現老、破、舊狀況,有鑑於此,南投縣政府積極的投入相關農村輔導及建設工作,讓縣內農村再生計畫得以順利推展。在環境方面,以生活聚落為核心,透過僱工購料等方式,居民共同參與打造具在地特色的生活環境;在產業方面,輔導農村產業從傳統、小規模之初級產業,逐漸朝向優質化之生產經營,並結合社區在地資源進行加值發展與行銷,推動精緻且多元的特色產業;在生態面,輔導發展綠色旅遊及農村體驗等遊程,推廣生態多樣化之價值。
經過數年經營,南投農業再生成果,成績亮眼,頗受好評。其中水里鄉頂崁社區、草屯鎮平林社區及埔里鎮南村社區的環境綠美化成果,獲選「2022建築園冶獎」的社區文化景觀營造類獎項肯定。
以下分享南投農業再生、產業活化標竿案例,以饗讀者:
1. 水里鄉頂崁社區──陶器商品化研習計畫
緣起:
隨著時代變遷,古早陶器器皿以逐漸被塑膠製品所取代,水里陶瓷產業如今已不復早期鼎盛時期的榮景,目前本社區只剩「水里蛇窯」、「沐陶窯」及「力陶莊」等三家從事陶器有關的產業。為了發揚社區傳統產業精神,特辦理「陶瓷商品化研習」,精選對陶藝有技術的民眾參與,聘請專業講師來指導。一方面學習更進階的製陶技術,一方面可以設計開發社區商品,增加社區產值。
執行與效益:
為了產出社區陶藝產品,安排48小時的陶器模具相關課程,從陶器模具基本概念、實務操作、製作模具分片、母模以及後續的注漿成型技巧。最後完成了多款的夢風鈴及陶杯,配合上包裝盒後,即是專屬於頂崁社區的陶器商品。
2. 草屯鎮平林社區──社區植物染商品化計畫
緣起:
平林社區因參加南投縣「社區發展工作評鑑」,連3年獲獎,有很多社區或其他團體前來參訪,平林社區需要有更豐富的參訪行程,以及研發出能讓訪客DIY體驗的產品,以增加社區收入。故社區自106年開始利用社區內的花草資源,培訓植物染培力課程,希望藉由此次建立藍染模組商品化計畫,創造營收之餘,還能將平林之美,傳遞予更多遊客。
執行與效益:
本次計畫的研習課程,除了可以將植物染、敲拓染及花葉印染技術運用在DIY體驗上,而植物染商品化則產出了茶席桌布、門簾、絲巾及包裝提袋等商品。平林社區LOGO網版印刷則共產出了8個樣式的LOGO,2款的葡萄、荔枝娃娃,使用在帆布袋的圖騰印刷成效良好。
3. 鹿谷鄉竹林社區──來小半天玩大半天農情體驗活動
緣起:
竹林社區具備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除了是台灣孟宗竹及杉林溪烏龍茶的發源地,還擁有全台最大的銀杏造林,與合法特色民宿20家。社區欲推廣二日深度體驗遊程,除了可刺激地方觀光產業,亦可提高住房率,推廣綠色旅遊。竹林社區近年致力於開發竹產業精緻化,開發DIY模具及各種體驗型商品,冀望透過辦理體驗活動,推廣在地竹產業,並促進農村循環經濟。
執行與效益:
竹林社區自108年度開始辦理「來小半天玩大半天」活動,成功吸引許多遊客來此賞秋櫻、品茗茶,110年度活動更加廣大辦理為二日的活動,除了搭配夜櫻燈光秀、辦理茶席音樂會之外,還規劃生態及產業導覽路線之行程活動,讓來參與的遊客能夠有更多不同的體驗。
4. 國姓鄉石門社區──在地特色餐研習計畫
緣起:
石門社區目前有提供午餐及晚餐供長者用餐。為了顧及長輩吃的健康,社區志工絞盡腦汁做出營養美味的餐食,但因志工並非專業人員,故需要專業老師教導如何烹煮少油少鹽、健康美味的餐食。另外,因常有其他社區來石門參訪並用餐,「參訪用餐」是石門社區的收入來源之一,故希望老師可以教導利用在地食材研發專屬石門社區的特色料理。
執行與效益:
本計畫課程聘請二位專業老師,共計安排45小時課程,餐點的研發以石門社區小農在地生產食材為主,因此間接增加小農收益。菜色部分,大多利用社區小農所栽植的蔬果,如南瓜、香菇、咖啡、生薑、洛神花、竹筍、鮮菇、番茄、橄欖、梅子、苦茶油等等在地生產的蔬果,研發出一桌3,500元、4,500元、5,500元不等的風味餐,讓遊客可以來體驗「食在石門」的美食饗宴。
5. 中寮鄉和興社區──原生種植物調查解說訓練計畫
緣起:
和興村位處中寮鄉東側,全村地形丘陵連綿,地形變化多元,有數十個大小山巒和小谷地羅布其間,因此有許多天然生態資源。921之後,社區居民希望發展有機觀光文化農場,因此結合河川整治及綠化工程,闢建「原生種植物公園」,希望把園區變成一個具教育特色公園,故冀望透過此計畫,訓練社區居民認識植物及多樣的生態,未來遊客來參訪時,可以導覽解說,推動農村再生,增加農民經濟收入。
執行與效益:
本計畫原安排36小時生態相關課程,因受新冠肺炎三級警戒影響而延後上課日期,並將時數縮短為16小時,課程內容精簡為龍興原生種植物公園的原生植物辨識解說、社區蝴蝶辨識及解說(鳳蝶、粉蝶科、蛺蝶、灰蝶及弄蝶科)、原生植物園區及社區景點綜合解說演練。課程雖然精簡,內容卻十分充實,透過課程學員對於基本的植物辨識及公園內的原生種植物都有更深入的瞭解,透過講解練習與考試,居多學員已獲得講解員的資格,成效良好!
以上廣告由南投縣政府農業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