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畫】帶著恐懼跟小孩談性,只會將恐懼一併傳達給孩子

【插畫】帶著恐懼跟小孩談性,只會將恐懼一併傳達給孩子
長腿地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的社會普遍很避諱「性」,認為它很「骯髒」、「噁心」、「不該被談論」。健康教育也只用幾門課,匆匆帶過生理構造與生硬的性騷擾防治知識,導致小孩越來越扭曲對性的印象。

專欄-性教育是教關係

政論節目《新聞挖挖哇》中,性諮商師呂嘉惠談到關於父母對其子女性教育的觀念,她認為台灣的社會普遍很避諱「性」,認為它很「骯髒」、「噁心」、「不該被談論」。健康教育也只用幾門課,匆匆帶過生理構造與生硬的性騷擾防治知識,卻很少提及,當我們也許不幸遭遇性自主被剝奪的時候,應該要如何看待自己、保全證據;當我們想享受愉悅的性關係時,又要如何克服自己是否過於「隨便」的自責,以及衝破長久以來認為人應「滅人欲,存天理」,這樣扼殺人性慾望的詭異期待。

若說性、性器官很骯髒,那卻是誕生最純潔的生命的地方,也是所有生命的起源。若說性慾不可被大聲張揚,又為何我們就能夠接受同樣是生理需求的食慾?長久以來,性始終污名化的代價,便是我們離它最近卻最陌生,最好奇卻最不能夠好好認識它,最終導致它再也不是人與生俱來的慾望,而是成為權力關係的彰顯,甚至是加害的武器。

我們對於性的未知與恐懼,也更加深親子之間若談及此事,父母多半模糊帶過,或捏造虛假的說法來應付對於「性」好奇的孩子。事實上,在小孩的想法中,「性」並不髒,它跟所有初見的事物一樣,帶著中性的姿態,反而是周遭社會對於性的遮掩,同儕提到性時的竊笑、嬉鬧,導致小孩越來越扭曲對性的印象。

呂嘉惠在節目中表示,若家長帶著恐懼跟小孩談性,只會將恐懼一併傳達給孩子,到最後性對於孩子來說,變成一種「必須預防」的概念,這樣也未必能夠達到完好的性教育。最好的方式,便是家長必須克服自己對於性的恐懼,將「談性」的管道暢通,才能在孩子需要支援時,及時地給予協助,而不是第二度傷害。

責任編輯:黃郁齡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