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洋看歷史》:1571年全球化的起點,東亞海域成為「銀的時代」

《從海洋看歷史》:1571年全球化的起點,東亞海域成為「銀的時代」
Photo Credit:Kano Naizen CC0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五七一年西班牙人建設馬尼拉市,也順便開通了結合墨西哥和菲律賓的太平洋航路,使得地球上的最後三分之一(太平洋)也被涵蓋到世界經濟的網絡裡。因此,一五七一年可以說是全球化的起點。

文:羽田正

海域亞洲的商品

即使在十三到十四世紀的「開拓海疆」時代,印度洋貿易和內陸亞洲的商隊(caravan)貿易,連結歐亞大陸、非洲大陸。甚至,十五世紀末,歐洲人抵達美洲,重新將地球上的三分之一(美洲大陸和大西洋)與舊大陸連結起來。而且,一五七一年西班牙人建設馬尼拉市,也順便開通了結合墨西哥和菲律賓的太平洋航路,使得地球上的最後三分之一(太平洋)也被涵蓋到世界經濟的網絡裡。因此,一五七一年可以說是全球化的起點。

十六世紀的東亞海域,大眾消費(mass consumption)物資成為主要的貿易品,曾經被視為奢侈品的生絲、絹、陶瓷器、胡椒等物品,也成為更多廣泛階層的日常用品。十六世紀前半開始,東南亞、印度產的胡椒、香辛料、藥材、礦物質、織物等商品,透過華人走私貿易者與葡萄牙人,積極地帶到東亞海域各地,但是進入十六世紀後半,隨著華人海商的東南亞渡航解除禁令,以及葡萄牙、西班牙確保了與中國、日本的交易據點,貿易品趨向多樣化或者總體數量也大幅成長。這樣貿易圈的擴大和貿易品的日常用品化,也伴隨著肩負起貿易的族群多樣化,東亞海域的「交易時代」達到了巔峰期。

東亞海域的貿易品裡面,最大的熱銷商品就是本章開頭介紹的中國產生絲、絹、棉布。生絲、絹的主產地是位於江南三角洲中心部的水田地帶,棉布的主產地是三角洲東部沿著海岸稍微隆起的高地。尤其是湖州的生絲、蘇州或杭州的高級紡織品、松江的高級棉織物等,是全世界共通的名牌商品。例如十六世紀末,從澳門到長崎和印度的貿易船,就各自運載了一年六十噸的生絲,還有海澄到馬尼拉,也輸出大量的生絲、絹、棉布。

十六世紀末,根據澳門的葡萄牙人交易的輸出、輸入品清單,從中國(澳門)到日本(長崎)的輸出品是以生絲、絹為首,還有金、水銀、陶瓷器等物品;從中國運往印度的有生絲、絹、金、砂糖、生藥等,代價是從日本或印度流入的大量白銀。還有印度產的棉布也是東南亞的最大貿易商品,透過印度或葡萄牙的海商供給到東南亞各地的港埠地,一部分也運往東亞。

甚至,東亞海域的中國重要輸出品可以舉出銅錢,尤其是福建南部的漳州,是生產劣質仿造銅錢的中心地,透過十六世紀中期的倭寇勢力,被大量走私到日本。放寬海禁的十六世紀末,華人海商也輸出到東南亞各地,不管是在哪個地方對擴大貨幣經濟都發揮了很大作用。還有,十六世紀末,火藥或砲彈的原料需要硫磺、硝石、鉛等軍需品貿易也急速擴大。日本產的硫磺也輸出海外,另一方面中國產的硝石和鉛,也從澳門或福建走私到日本,東南亞產的硝石和鉛也經由澳門或馬尼拉,被運往日本。其他,還有穀物和加工食品也是主要的貿易品,暹羅、緬甸、爪哇等地的穀倉地帶的米被輸出到缺乏耕地的各地港市,還有從九州到馬尼拉,也運載了西班牙人的主食小麥或是航海用糧食的餅乾。

東亞海域的「銀的時代」

從中國輸出的生絲、絹、棉布、陶瓷器等,原本在東亞海域就有一定的需求,在世界市場裡也是需求度高的熱銷商品,這些商品的代價,就是海外的白銀不斷地大量流入中國市場。十六世紀末,歐洲的金銀比價是一對十二,日本是一對十左右,可是在中國是一對七左右,即使有龐大的外國白銀流入,可是銀的價值依然高昂。因此,在銀的購買力高的中國,運來日本白銀或新大陸銀,再將中國商品輸出海外市場的話,獲利率大幅提升。

在十六世紀,外國銀是透過下列三個路線流入中國。第一,石見銀山等地出產的日本白銀,透過葡萄牙人的長崎—澳門貿易或華人海商的走私貿易流入;第二是波托西銀山等新大陸銀透過西班牙的蓋倫帆船貿易,從墨西哥運往馬尼拉,之後由福建海商供給中國市場;第三是從墨西哥運往歐洲的新大陸銀,一部分用來投資葡萄牙的亞洲貿易,與舊大陸的白銀一起經由印度洋,從果阿帶到澳門。一六○○年前後,估計一年裡面有五十到八十噸的日本白銀流入中國,二十五到五十噸的新大陸銀經由馬尼拉流入中國,若包括經由印度洋運往澳門的白銀,一整年流入中國的外國銀的總量,估計高達一百到一百五十噸。

剛好在一五七○年代,明朝的一條鞭法普遍全國,大部份的租稅或勞役負擔改為繳納白銀,當然這是與外國銀的流入有連動關係。與輸出商品交易來的外國銀從東南沿海地區流入,被以長江下游地區為中心的國內市場吸收。於是,擴散到全國的白銀,有很大的部份作為租稅被明朝政府徵收,甚至其中的大部份被用來當作北方的軍需費,或是與蒙古或女真進行國際貿易(互市)時的貨幣,沿著萬里長城被送到北方邊境。一六○○年前後,明朝政府作為北方邊境的軍事費和互市的經費,一整年支出了一百五十噸程度的白銀,這幾乎與從海外流入的白銀量不相上下,還有被送往北方邊境的許多白銀,作為軍需品或購買中國商品的貨幣使用,再度回到中國內地。

如此一來,十六世紀末,外國銀流入中國和回流的結果,明朝的周邊地區形成了三處白銀集中的繁榮地帶。第一,銀的生產地所在的西日本;第二是日本銀和新大陸銀流入的福建或廣東等地的東南沿岸;第三,作為租稅徵收來的白銀,用來投入軍事費或互市經費的北方邊境。其結果是,在明代後期,江南三角洲作為輸出商品生產的中心地,尤其是都市的大商人享受泡沫般的經濟蓬勃景象,同時西日本、中國東南沿海、北方邊境也因為出產白銀或銀的流入而引起交易熱潮。

「相互爭奪」與新興勢力的抬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