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從海洋看歷史》:1571年全球化的起點,東亞海域成為「銀的時代」

《從海洋看歷史》:1571年全球化的起點,東亞海域成為「銀的時代」
Photo Credit:Kano Naizen CC0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五七一年西班牙人建設馬尼拉市,也順便開通了結合墨西哥和菲律賓的太平洋航路,使得地球上的最後三分之一(太平洋)也被涵蓋到世界經濟的網絡裡。因此,一五七一年可以說是全球化的起點。

在十六世紀的東亞和東南亞,多種勢力爭奪貿易帶來的利潤,甚至利用貿易利潤來強化軍事力彼此競爭,這般的各種勢力的「相互爭奪」裡面,出現將貿易帶來的利益與軍事力做結合的新興勢力,其中的一個典型是緬甸的東吁王朝(Taungoo Dynasty)。東吁王朝在十六世紀前半進出伊洛瓦底江的中部平原地帶,甚至攻佔孟加拉灣的海上貿易據點勃固,並遷都於此,統一緬甸全國。甚至,東吁王朝透過海上貿易取得大量的西洋火器,並且雇用葡萄牙人傭兵組織火砲部隊,往周邊地區進行軍事擴張,於一五六四年攻陷大城王國,終於使暹羅臣服其下,在印度支那半島建立起強大的帝國。

當東吁王朝擊敗大城王國的四年後,在日本織田信長攻進京都,將列島中心地區收服在其勢力之下。東吁王朝掌握以勃固為中心的海上貿易,組成戰鬥力強的火炮部隊,積極擴張勢力;而信長掌握了本州最大的貿易港,透過九州和東亞海域連結的堺,甚至廢止關所、振興城下町的商業、公定貨幣價值等措施來促進流通經濟,於是組織大規模的火繩槍部隊,邁向統一日本列島之路。

甚至,豐臣政權繼承織田政權之後,稱霸九州,直接統轄長崎和博多,試圖掌握海外貿易,同時透過一連串的政策,包括全國的土地調查(太閤檢地)、解除農民武裝和兵農分離(刀狩令)、禁止私人發動武力或戰鬥(惣無事令)、鎮壓國內外的海賊行為等,將原先離心力的、多元的各方勢力「相互爭奪」的狀況,在具有向心力的、單一的秩序下進行統合。

另一方面,豐臣政權希望和明朝開通國家貿易卻失敗了,之後的對外政策朝向誇大狂妄的擴張主義前進,在兩次的朝鮮侵略中爆發。豐臣政權把向心力強的權力發揮地淋漓盡致,動員西日本的全體大名,配備最新的火繩槍,派遣總數達三十萬人的軍隊到朝鮮。然而,因為朝鮮方面的抵抗與明朝的大規模救援,導致這個侵略戰爭以徹底失敗收場,也導致豐臣政權的自我毀滅。但是,由於這項在十六世紀堪稱是世界上最大型的軍事行動,使得以明朝為中心的國際政治秩序,也受到相當大的離心作用。

十六世紀的交易熱潮裡,上述的三處繁榮地帶各自掌握交易活動,從中獲取利益,強化兵器或水軍等的軍事力,發展出新興的商業/軍事勢力,形成「相互爭奪」的局面。在各自地區,他們的行動統合了相互競爭的各種勢力,並且朝著向心方向前進,可是另一方面,因為商業利潤和軍事擴張的相乘作用,以明朝為中心的東亞國際秩序裡面,也出現離心的方向性,而日本的豐臣政權就是先驅代表。

進入十七世紀,即使在明朝的東南沿海、東北邊境的繁榮地帶,在各種商業/軍事勢力的「相互爭奪」之中,特別有力的新興勢力獲勝而生存下來,在各自地區建立起有向心力的支配體制,同時與明朝漸行漸遠,加速離心作用。其代表就是東北邊境的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以及東南沿海的鄭芝龍、鄭成功父子。

世界規模的物品與人的移動

東亞海域的貿易秩序重組為新的體系,在十六世紀末迎來「交易時代」的巔峰期,同時也是世界規模經濟的出現期。東亞海域也與世界市場接軌,尤其是中國商品被運往新舊兩大陸各地。在印度洋海域,從十五世紀以前開始主要由穆斯林海商輸出大量的中國商品,甚至在十六世紀末,葡萄牙人直接供給中國商品到歐洲。十六世紀末,光是在里斯本的一條街就至少有六間中國陶瓷專賣店林立,或是果阿的醫院經常使用中國製的器皿裝食物。一六○三年荷蘭船擄獲了要前往里斯本的葡萄牙船,上面就運載了一千兩百箱的中國生絲和二十萬個中國陶瓷。

還有本章開頭也介紹了中國產的生絲、絹、棉布、陶瓷器等物品,由福建海商大量輸出到菲律賓,甚至西班牙的蓋倫帆船貿易,也是從馬尼拉運往墨西哥的阿卡波可。中國產的絹便宜又優質,也立即奪走西班牙本國紡織業者的墨西哥市場。甚至,因為中國生絲的流入,導致墨西哥當地的生絲生產一路衰退,另一方面使用中國生絲的紡織業卻發達起來。

甚至,中國商品從墨西哥被運往波托西銀山腳下的祕魯。十六世紀的祕魯,丈夫要製作妻子的衣服,如果使用西班牙產的絹要花上兩百披索以上的錢,但是中國產的絹只需要二十五披索,因此據說祕魯首都利馬的市民都使用高品質且昂貴的絹,利馬婦人穿的絹製禮服,比世界上的其他地方都還要豐富。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為了防止從波托西等地的祕魯、墨西哥生產的銀流出,經常下令禁止輸入中國商品,卻不見任何成效。甚至連被征服的印加民族也接納中國商品,一六○二年某位印加酋長夫人留下的遺產目錄裡,包含了「中國製色丁布料的緙織壁毯(tapestry)」,那個時候祕魯庫斯科的印加民族會送歷代印加國王肖像畫給住在西班牙的同胞,裡面就繪製了「中國製的塔夫塔布料織的白布」。

Photo Credit:YouTube影片截圖

主要是歐洲人負起世界規模的物品流通,東亞各國的民眾要憑藉自己的意志橫渡太平洋或印度洋的移動機會還是受到侷限,即使如此自十六世紀末起到十七世紀前半,除了天正、慶長遣歐使節這樣的有名例子之外,也確認到有從東亞移居到外部世界的民眾。十六世紀末的馬尼拉,有一萬人的華人和一千人的日本人居留,他們裡面不乏有人搭乘蓋倫帆船前往美洲大陸。根據一六一三年在祕魯的利馬進行的人口調查,顯示市內有三十八名華人,二十名日本人居住。他們多是下級工匠或是西班牙人的奴隸,推測大概是人口販賣或債務關係而到美洲的吧,甚至一六三○年代墨西哥市當局為了保護西班牙人理髮師,命令華人理髮師的數量限制十二人,可見墨西哥市似乎出現華人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