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從海洋看歷史》:1571年全球化的起點,東亞海域成為「銀的時代」

《從海洋看歷史》:1571年全球化的起點,東亞海域成為「銀的時代」
Photo Credit:Kano Naizen CC0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五七一年西班牙人建設馬尼拉市,也順便開通了結合墨西哥和菲律賓的太平洋航路,使得地球上的最後三分之一(太平洋)也被涵蓋到世界經濟的網絡裡。因此,一五七一年可以說是全球化的起點。

十六世紀以後的世界海上貿易,奴隸也成為最重要的商品之一。當然這在東亞海域裡也不例外,尤其是侵略朝鮮時被動員的大名,在當地綁架了為數不少的人帶到自己的領地內,賣給長崎等地的外國商人。那個時候,佛羅倫斯商人卡萊蒂也在長崎買了五位朝鮮人奴隸,卡萊蒂讓他們改信基督教,在果阿釋放其中四位,踏上歸途要返回歐洲時,是由一位名叫安東尼奧的朝鮮人與一位日本人的陪同。他們在大西洋遭遇荷蘭船的襲擊,日本人因此死亡,卡萊蒂和安東尼奧被帶到荷蘭,之後返回佛羅倫斯,安東尼奧移居到羅馬。

即使幾乎沒有留下史料,但是實際上應該有許多人因為人口販賣等緣故,從東亞各地渡航到美洲或歐洲吧。法蘭德斯繪畫的巨匠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在一六一七年在安特衛普(Antwerp)與從中國回來的耶穌會士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見面,留下穿著中國服裝的金尼閣肖像,也一起畫了穿著朝鮮冠福的東洋人男性肖像畫。被日本軍綁架,賣給葡萄牙人的朝鮮人,有很多人在長崎或澳門等地被迫改信基督教。這位男性也應該是改信基督教,被耶穌會士的金尼閣帶回歐洲。

十六世紀,尤其是到了後半,伴隨著世界規模的物品與人的移動,各種文化、信仰、工藝、技術等傳播開來,互相融合或者競爭。在第四章,這樣的文化交流各種面貌,尤其是關注東亞海域與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來展開敘述。

相關書摘 ►在「政治之海」致力於非政治化:十八世紀東亞四個「近世國家」的分棲共存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從海洋看歷史》,廣場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編集:羽田正
監修:小島毅
譯者:張雅婷

從媽祖信仰的傳播與倭寇、鄭芝龍鄭成功父子,看這一千多年來東亞海域的故事。

東亞海域不只有蒙古來襲與鎖國、「一口通商」,從媽祖信仰傳播之廣(東抵琉球、南達菲律賓印尼泰國)就足以證實東亞海域各地交流通商的活絡,當然這其中也將出陸權對於海洋的利用與警戒的矛盾、掙扎。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羽田正帶領讀者從跨越海洋的商品和情報、情報交流的印刷化與航海信仰的「在地化」和「近代化」等不同角度切入,帶讀者一窺橫跨千年的東亞海洋史。

getImage
Photo Credit: 廣場出版

責任編輯:王國仲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