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受困情緒的人生:關於放下、驕傲、原諒、慈愛與誠信

沒有受困情緒的人生:關於放下、驕傲、原諒、慈愛與誠信
Photo Credit: Deposite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魯佛蘿站起來,這個受害人跟傷害她的人淚眼相擁。在庫辛啜泣時,她梳過庫辛的頭髮,拍拍他的背。《時代》雜誌記者親眼見證,並聽到她說:「沒事了,我只希望你能把生命中最好的那一面活出來。」

文:布萊利.尼爾森(Bradley Nelson)

關於放下

《活出意義來》一書點出選擇你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讓負面情緒選擇你的重要性。這本書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博士是一名心理學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送進納粹集中營。身為研究人類行為的學生,弗蘭克博士很自然地開始觀察身旁的人。他注意到,人們對自身所處困境,以及對周遭觀察到的恐怖事物的反應,有很大的差異。弗蘭克博士發現那些選擇沉浸在無望感中的人,以及那些放棄的人,通常無法存活太久。

但讓他驚訝的是,即使身處這種筆墨難以形容的恐怖氛圍中,依舊有一群人選擇了愛與希望。弗蘭克博士如此寫道:

當時身處集中營的我們都記得,有人會穿過牢房去安慰其他人,把自己最後一片麵包送出去。這些人並不多,但已足以證明一件事,那就是你可以奪走一個人的一切,唯一例外的是:人類最後的自由——在任何情況下自由選擇自己的態度,選擇自己的路。

關於驕傲

聽到「驕傲」這個詞,你會想到什麼?對某項成就的驕傲?因完美執行一項任務而驕傲?也許你想到的是為自己支持的球隊或祖國而感到驕傲。這些驕傲並無不妥,但有一種形式的驕傲會暗中滋生,且非常具傷害性。

這種會傷害我們的驕傲,有時被稱為傲慢。它會出現在我們讓自己與他人或神對立時;在我們感受到對他人的憎恨、嫉妒、怨恨、優越感、惡意或憤怒時。傲慢是自私的,它就像鬧脾氣一樣,讓我們認為自己的方式是最好的,也是唯一可行的方式。

我們往往很難在自己身上認出傲慢。它被稱作「極大的惡」,因為它在眾人之中很常見。傲慢有個嚴重的問題,就是讓你不願意原諒他人,而是想要緊抓著你承受過的那些真實或想像中的傷痛,導致你產生憤怒、挫折感與怨恨等負面情緒。最終你可能會想要報復那些曾經錯待你的人。

當我們讓自己的意志陷在對抗他人、對抗神或對抗宇宙的泥淖中,我們就偷走了自己的力量。世上所有的力量都源自神,如果對抗神,就如同癱瘓自己,讓自己止步不前。

事實上,讓傲慢固守在你的生活中,只會阻礙自己的進步並傷害自己。傲慢會導致受困情緒產生,因為它不會讓你放手和原諒,不會讓你走上通往平靜的更高道路。起初你只會覺得怨恨,但傲慢最終會帶你往下走進負面感受的黑暗道路。

心中有怨恨,就會生出嗔念;放下怨恨,嗔念就會消失。

——佛陀

關於原諒

放下過去的受傷感受對你非常有幫助。你可能以為自己有正當理由緊抓著那些受傷的感受,因為唯有如此,那些傷害你的人才會受到懲罰。但事實上,緊抓住負面情緒傷害到的是你,不是他們。那些人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你的感受,但他們的感受完全是他們自己的事。就因為你選擇緊抓著過去不放來讓自己受苦,不代表那些傷害你的人也會跟你一起受苦。

也許他們真的做了很可怕的事,你似乎不可能放下,但這就是你有力量去做一件改變生命、對自己有特別意義之事的時候。

一旦決定原諒他們,你就能擺脫所有和這個問題相關的負面情緒。

Depositphotos_141515098_l-2015
Photo Credit: Depositephotos

我總是喜歡引用路易.史密德的這段話:「原諒就是讓一個囚犯自由,然後你會發現,那個囚犯就是你自己。」所以,為什麼不讓自己自由?為什麼要讓自己年復一年地經歷那些受傷的感覺,創造更多負面情緒和傷害?

提醒自己,讓事情過去吧,原諒吧。問題常起因於無知。

許多人之所以受苦,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對彼此做了什麼事。如果我們能夠了解自己對他人做的一切,就是我們對自己所做的,問題就解決了。

如果曾經有人錯待你,不妨想想耶穌基督給我們的榜樣。他被釘在十字架上時說了這麼一段話:「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在那樣的絕境中,耶穌選擇了愛與原諒,我們也可以。

二○○五年,專欄作家傑伊.艾凡森報導了一則全國性的新聞,這個真實故事傳達出原諒的力量。

如果今天有個青少年一時興起,把一隻重達二十磅的冷凍火雞從高速行駛的車上猛然擲到你車子的擋風玻璃上,不知你做何感想?如果歷經六小時的手術,你的臉在重金屬器械和手術盛盤中被拼湊起來,事後並被告知未來還須經過數年的復健之路,才能回歸正常人的生活,沒有死亡或永久性腦部傷害就該感到幸運了,不知道你心中是什麼滋味?

在得知攻擊你的人和其同夥一開始竟然只是因為他們偷了一張信用卡,準備去購物狂歡的路上隨手丟出那隻火雞,而這一切都只是為了好玩……你內心感受如何?

就是這種駭人聽聞的犯罪事件,驅使政治人物盡力促成加重刑罰的承諾。就是這種事件,讓國會議員互相拚搏,誰也不讓誰地踩在對方身上,試圖讓自己成為針對利用冷凍家禽進行犯罪行為而端出加重刑罰法案的第一人。

《紐約時報》節錄法庭律師的說法:這種犯罪行為無論處以何種刑罰,都不足以安慰受害者。他說:「即使是死刑也無法贖罪。」

也就是這樣,才讓整起事件的結局如此出乎意料。現年四十四歲的受害者維多莉亞.魯佛蘿先前是一家藝品代理商的經理,她非但不想報復,竟然還想拯救那名攻擊她的十九歲犯罪行為人萊恩.庫辛。魯佛蘿堅持請檢察官調出庫辛的資料,包括他的生平、成長環境等,並且堅持要提供庫辛一個認罪辯訴協議(注:法律上因被告承認犯有輕罪而獲得從輕處罰的協議)。一般來說,這樣的協議在美國境內會被判以六個月有期徒刑,並且在二級傷害認罪後合併五年緩刑。

假使庫辛被判定一級傷害罪成立,也就是原先最可能被控告成立的罪名,他會在牢裡蹲上二十五年;換句話說,屆時被丟回社會的庫辛將是一名沒有任何技能、沒有未來的中年男子。

但故事只說了一半,那天法庭裡上演的最後結果,才是真正扣人心弦的部分。

根據《紐約郵報》的報導,庫辛當庭走到魯佛蘿的座位前面,盈著淚,有些躊躇而小心翼翼地小聲道了歉:「我很抱歉對你做了那些事。」

魯佛蘿站起來,這個受害人跟傷害她的人淚眼相擁。在庫辛啜泣時,她梳過庫辛的頭髮,拍拍他的背。《時代》雜誌記者親眼見證,並聽到她說:「沒事了,我只希望你能把生命中最好的那一面活出來。」根據法庭紀錄,就連鐵石心腸的檢察官,甚至媒體記者,都不禁動容,強忍淚水。

關於慈愛

我們原諒他人的能力,源於自身給出愛的能力。最純粹的愛就是無條件的愛,也就是慈愛。

《新約聖經》中最為人熟知的其中一段,就是〈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部分經文如下:

1.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

2. 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祕,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

3. 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

4.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

5. 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

6.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7.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8. 愛是永不止息。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於無有;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知識也終必歸於無有。

為什麼原諒他人並懷有一顆慈愛之心,可以幫助你避免產生受困情緒呢?

因為慈愛就是愛,純粹而簡單,對我們的人類同胞發出無條件的愛。我也真心相信這就是我們會出現在地球上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我們是來到這裡學習發展這樣的愛。

當我們對他人有這種感覺,我們的心就會以愛的頻率共振,內在就會體驗到平靜與和諧。

處在這樣的頻率中,沒有任何黑暗可言,也沒有受困情緒會產生。

慈愛幫助我們不再著眼於自身,擺脫自我為中心,幫助我們關心並了解他人的需要。

這會讓我們犧牲自己的時間,服務他人,並提供物資給那些有需要的人。這幫助我們成為施者,也讓我們成為感恩的受者,而非取者。讓我們彼此建立一種連結,變成家人,成為兄弟。賦予個體價值,也讓我們變得更完整、更有歸屬感。

慈愛,是一種從心發出的純淨之愛。慈悲是神給我們的一份禮物,因為是出於神的恩賜,所以我們可以大大地向祂張口,也應該多多向祂要。

每當心中充滿慈愛,我們就在向外擴展,而非向內緊縮。我們在幫助他人實現快樂的同時,也會感受到喜悅。我們將關心他人的福祉視為讓自己開心的首要之務,將價值奉獻在社會及他人身上,使自己感到開心。如此,心得以在靈性上擴展,使我們變得有能力去給出並接收愛。

德蕾莎修女對人類的奉獻受到全世界的尊崇。有人問過她如何日復一日地堅持下去,而且每日面對垂死之人能夠供給食物、碰觸他們、撫平他們皺起的眉頭,並且安慰他們。

她說:「這不困難,因為我在每張臉上都看到基督的面容,如同在每個受苦的人身上我都看見基督正在經歷一場別有意涵的苦難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