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戰爭 ——從新加坡舊福特汽車廠二戰紀念館說起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根據新加坡日據時期歷史,日前在舊福特汽車廠的新展覽命名為「昭南展館:戰爭及其影響」,紀念戰爭、記憶戰爭所帶來災難和慘況,一是為了提醒後人未來這樣的歷史「不要再發生」(never happen again),另一種是「不要再發生在我們身上」(never happen to us again)。
撰文.攝影:洛謀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不足三個月,英國在東南亞的幾個殖民地-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紛紛失守。1942年2月15日,英軍在新加坡的福特汽車廠向日軍投降,日軍把新加坡易名為「昭南」(Syonan),新加坡亦開始了其三年零六個月的日本佔領時期。2006年,新加坡政府把當年英軍向日軍投降之地列為國家古蹟,並交由國家檔案局負責,在這裡開設和二戰相關的紀念館。為紀念二戰新加坡陷落七十五週年,紀念館在2016年閉館,經歷一年的整修與重新布展,於今年2月重新開幕。
國家檔案局的策展團隊原本把舊福特汽車廠的新展覽命名為「昭南展館:戰爭及其影響」(Syonan Gallery: War and Its Legacies),然而,由於紀念館外邊的設計,讓人容易混淆展覽和紀念館的名稱,再加上媒體報導,稱紀念館易名為「昭南展覽館」,引發了不少爭議,尤其是來自華裔的反彈。批評的一方認為,「昭南」是日本強加在新加坡的名字,代表著傷痛、苦難和屈辱,以之命名紀念館,是認可和美化日本侵略。
也有較溫和的批評,指出館方不敏感。國家圖書館(國家檔案局的上級單位)則認為,展覽以「昭南展館」為名,縱然會引起情感上的不舒服,但能準確反映該段歷史。另外,有歷史學者則認為,問題不在於「昭南」一詞,新加坡國家博物館的常設展,也有「倖存於昭南」(Surviving Syonan)展廳,認為如果展覽是用「昭南年代」、「倖存於昭南」等能清晰的名稱的話,會更為恰當。最後,新加坡政府宣布,把展覽名稱更改為「日據下的倖存:戰爭及其影響」(Surviving Japanese Occupation: War and Its Legacies)。
戰爭的記憶
當我看到展覽易名的新聞,首先留意的不是從「昭南」變更為「日據」,因為這是可以預料的;我更留意的,是展覽加上「surviving」(倖存、捱過)一詞。當下的反應是,那和國家博物館常設展中的「倖存於昭南」有什麼分別呢?會否重複著同一套論述?紀念戰爭、記憶戰爭所帶來災難和慘況,基本可以有兩種路徑,一是「不要再發生」(never happen again),另一種是「不要再發生在我們身上」(never happen to us again)。
前者的例子,就如西班牙內戰時期近乎全毀的格爾尼卡(Gernika,啟發了畢卡索的同名畫作)裡面的和平紀念館:在常設展的部分,一開始就表述什麼叫和平、為什麼會有衝突,然後再說西班牙內戰、格爾尼卡大轟炸,再談到和解共生。新加坡主流的二戰記憶,尤其是在政府的論述當中,則近於後者。研究新、馬兩國戰爭記憶的學者布萊赫本(Kevin Blackburn)和赫克(Karl Hack)認為,獨立後的新加坡政府,傾向把日本佔領下的三年零六個月,表述為不分族群的共同苦難。自1990年代開始,二戰時的陷落,變成了政府警惕國民,新加坡是很容易受到威脅的例證,所以需要國民共同努力,保家衛國——這論述一而再,再而三在許多紀念二戰的儀式時被重複,每年的2月15日定為「全面防衛日」。這一種對於二戰的記憶,甚至主導著好些博物館的敘事結構;我在樟宜博物館、舊福特汽車廠都聽見導覽員向參觀的國民與非國民,述說危機與防衛,或明示或暗示「不要再發生在我們身上」。
儘管國家有一套關於戰爭記憶的論述,但該套論述不一定就等同歷史記憶本身。在紀念館的館藏展示中,卻可能述說更為仔細、更為複雜的故事;當然,在日軍分而治之的策略底下,有和主流衝突的歷史記憶也毫不意外。舊福特汽車廠的二戰紀念館由國家檔案局負責,而國家檔案局收藏了不少由各方捐贈和二戰時相關的文物,也有和經歷過二戰的人的口述歷史——這些都是策展的重要資源。看完重新布展的舊福特汽車廠,看得出策展團隊是很努力想透過館藏,去述說更為立體的日本佔領新加坡時期的歷史記憶和其影響。譬如軍事上以外、日本佔領期間的「日常」是怎麼一回事——在重新布展後,有八成展品是首次展出,包括不少在過去一年從公眾募集而來的文物。
然而,努力展示館藏的做法,反而限制了紀念館的可能。現在的舊福特汽車廠,把整個展場都劃為常設展的空間,卻沒有預留空間做特展;也就是說,在可見的日子裡,公眾在館中只會看到同一組的展品和同一組的敘述,顯然地,有更多的館藏無法被展示。即使國家檔案局收到新的藏品,或者有學者或策展人在二戰相關的檔案或藏品中,看到一些之前被忽略的角度,也由於缺乏特展空間,使之無法呈現,間接限制了戰爭紀念館開啟不同歷史記憶之間對話的可能。
戰爭、藝術、博物館
藝術在戰爭時期和記憶戰爭中並不缺席,不少和戰爭相關的紀念館都會有不同情景下創作的藝術品,譬如在格爾尼卡和平紀念館,就有展示畢卡索〈格爾尼卡〉的複製品(原作在馬德里的索菲亞王后國立藝術中心);至於新加坡的樟宜博物館,則有展出盟軍戰俘在戰俘營的畫作,亦有女性平民戰俘縫紉給男性親友的作品。這些藝術品從不同的角度介入戰爭的記憶,譬如那幅縫紉,彌補了由男性主導的戰爭記憶的不足。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