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誰調換了我的父親》導演是枝裕和:「選角決定了作品八成的好壞」

《誰調換了我的父親》導演是枝裕和:「選角決定了作品八成的好壞」
Photo Credit: 傳影互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過去我一直認為作品是「對話」。是為了某人而做、寫下想要說給對方聽的話。設定好那種交流,我開始寫劇本、進行拍攝。可是《誰調換了我的父親》是以「自問自答」的方式做出來的。

過去我一直認為作品是「對話」。是為了某人而做、寫下想要說給對方聽的話。設定好那種交流,我開始寫劇本、進行拍攝。可是《誰調換了我的父親》是以「自問自答」的方式做出來的。我是在自己的腳邊挖洞,不知不覺將自己親身經驗的小故事給過度投射在主角身上。

尤其是拍攝中抓不準作品和自己的距離,已分不清那場戲或台詞是否有意思,以致將不確定情況下寫好的劇本帶到現場後又刪掉的情形一直延續到殺青為止。

因此我很感謝演員們都能客觀地在一旁看著,讓我受惠良多。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臉譜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是枝裕和
繪者:王志弘
譯者:張秋明

以影像溫和直視社會殘酷,透過捕捉日常瞬間呈現普世價值的是枝裕和,自從1995年以《幻之光》出道、驚艷國際影壇以來,有人將他視為小津安二郎的傳人;有人稱他是日本的侯孝賢;有人讚譽他是日本電影新浪潮的大師、中生代最重要的獨立導演;但他卻自況是,自成一派的電視製作人之電影導演:「我所運用的電影語言,顯然跟那些以電影為母語的正統創作人不同,而是有著電視腔的『自成一派』。」

是枝裕和除了分享每一部作品的創作起源、理念,也描述了作品拍攝時遇到的、讓他產生感觸的人事物。這部花了八年時間構想,以文字、手稿、劇照組合而成的類自傳,不只是是枝裕和近三十年的創作全紀錄,更是日本電影史上重要的一頁。已躍升為國際級導演的他卻謙沖的說:「我拍電影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什麼,也沒有能力改變。我只是希望成為電影百年歷史長河裡的一顆小水滴。」

立體含書腰
Photo Credit: 臉譜出版

責任編輯:王國仲
核稿編輯:黃郁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