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以「道統」粉飾「盜統」:中國歷史為什麼出了這麼多盜賊皇帝?

以「道統」粉飾「盜統」:中國歷史為什麼出了這麼多盜賊皇帝?
Photo Credit: Wu Youru CC0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的盜賊因為農村的貧窮而出現,因為治安的不完備而得以生存。那樣的盜賊,一有個什麼機會,就可能突然坐大。機會是各種各樣的,大致上能分為外在的因素和內在的因素。

那麼,是由誰來決定一個王朝是否為歷史性的王朝呢?那就是「正史」。

所謂的正史,就是每個王朝就前一個朝代的歷史編寫的官撰史書。官撰就是朝廷的著作。

這是一千多年來的慣例。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安定的王朝,朝廷就會聚集眾多學者來編篡前朝的歷史。這麼寫出來的歷史書被稱為「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等就屬於這一類。

有些人一聽到「正史」,就以為這是值得信賴的、記述著正確史實的歷史書,以為只要正史上記載的就肯定沒錯,其實,這是嚴重的誤解。正史的「正」字,是「政府著作」的意思,而不是「正確」的意思。正史上的不正確記述,實際上多如牛毛。

在正史的「本紀」部分被記載的,就是歷史上被承認的王朝(或者皇帝)了。那以外的就全都是擅自稱王了。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王朝才會被記載在「本紀」上呢?那就是獲得前朝禪讓的王朝,或者是強盛而長期存續的王朝。

接受前朝的讓位稱作「禪讓」。這和禪宗的儀式沒有關係。「禪」是「傳承」的意思。「禪讓」被認為是一種非常高尚的做法。眾所周知,三國時代的魏,就是接受了大漢帝國最後的皇帝——獻帝的讓位而建國的。

以暴力奪位,稱作「放伐」。這是一種粗暴的方式。

什麼人用暴力奪位呢?

一是王朝中有實力的武將。唐朝和宋朝都是這麼建立的。魏在實際上也是如此,只是表面上通過「禪讓」這種高尚的形式而已。

另一是外族。元朝和清朝都是外族入侵後建立的。

再一個就是盜賊了。

不論是禪讓還是放伐,新王朝的成立被稱為「革命」。有些人可能以為革命是一個新名詞,但其實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就有了。中國人只要一聽到革命就熱血沸騰,所以,盜賊也就不斷呼喊「革命!革命!」了。

以暴力方式建立的王朝之中,強盛而長期存續的王朝被記載在正史的本紀上,而衰弱的沒有多久就滅亡了的王朝則被當作盜賊處理。所以,簡而言之,到頭來還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相關書摘 ►《盜賊史觀下的中國》:悲劇英雄「闖王」李自成和他的流寇集團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盜賊史觀下的中國:從劉邦、朱元璋到毛澤東的盜賊皇帝史》,八旗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高島俊男
譯者:張佑如

為什麼在中國,不顧民心、非關正義的「盜賊」可以左右朝代興替?這和中國文化的本質究竟有何關係?

中國歷史上有兩大內部勢力,即「紳士」和「流氓」。紳士是知識分子,他們成為官僚或政治家,構成統治階級,追求「道統」。流氓則是社會遊民,聚眾結黨成為盜賊,並可能成為皇帝,實踐「盜統」。半部中國歷史,就是「道統」粉飾「盜統」的歷史。

而《盜賊史觀下的中國》就以中國的五個盜賊皇帝——劉邦、朱元璋、李自成、洪秀全與毛澤東探究這種「盜統」究竟如何形成。本書不僅讓我們得以明瞭中國底層社會的運作邏輯,更以「盜賊史觀」此新視野,重述了劉邦、朱元璋、李自成、洪秀全與毛澤東等盜賊皇帝的反叛之路!

getImage_(1)
Photo Credit: 八旗文化出版

責任編輯:王國仲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