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世界良心還是遮羞布?從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看世界人權演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組完整的條約得以進一步實踐人權宣言。不是每個國家都會簽署每份條約,但是只要簽署了一份公約,就表示同意接受其他簽署國的約束,而且必須在聯合國陳述與回答於何時以及為何違反人權宣言。
文: 克莉絲汀.舒茲—萊斯(Christine Schulz-Reiss)
聯合國是世界的良心,還是一塊遮羞布?
一名國家領導人在其他代表發言時,用鞋敲桌並砲轟對方愚蠢。一位政治家遞出象徵和平的橄欖枝,也帶了一把手槍。
在聯合國並不總是上演這種戲碼。但是當193個會員國的代表為和平與人權議題爭吵時,總是火花四射。那位用鞋敲桌的人是時任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 1894-1971),帶著手槍的是前巴勒斯坦領袖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 1929-2004)(編註:阿拉法特於1974年聯合國大會演講上說:「我帶著橄欖枝和自由戰士的槍來到這裡,請不要讓橄欖枝從我手中滑落。」),兩起事件已過去數十年,就發生世界上最重要的和平論壇——聯合國大會上。
這些事件顯示,就像兒童一樣,國家統治者也必須學會在爭吵中不忘尊重對方。但是最壞的言語,也好過立即揮拳,這也是聯合國成立的原因。即使經常發生火爆狀況,世界各國的重要代表仍然每年一度齊聚聯合國紐約總部參與大會。
聯合國是「世界的良心」,這一點也體現在人權問題上。戰爭販子和酷刑者必須考慮到,在大會中會招致其他國家公開的譴責,甚至被釘上恥辱柱。然而,聯合國卻無法如此簡單地藉此遏止罪行。因為儘管加入聯合國,會員國仍保有國家主權,而聯合國也禁止直接介入各國國內事務。因此批評者指責聯合國只是一些不義之國為遮掩其劣行的遮羞布。不過自1948年人權公約公布後,這塊遮羞布至少撕開了一個洞。
聯合國的政策是跨出去的一小步
駑馬十駕,儘管走得慢還是有所得。聯合國的人權條款是一種企圖宣言,不具一致性,不過其中某些部分也形成了條約和協定。誰簽署了這些,就必須受到他國的批評和檢視。聯合國無法強迫任何國家做什麼,然而數十年來,也累積許多策略和方法來對犯罪國施加壓力。他們最強的工具是迫使違反人權者透過鏡子照見自己的嘴臉,最重要的武器是語言,基本章程是外交手段。當然還不只這些,聯合國安理會另有制裁手段,例如祭出貿易抵制或派出維和部隊。為了監督人權狀況,還另設有人權事務高級專員。

文件需要耐性:條約和公約帶來什麼?
高舉人權的旗幟很棒,但是我們該如何實踐它?每個人做他能做的,我們互相幫助。這是公約的意義。誰簽署了它,就有義務做得比所表現出來的正面意願要更多一些。
一組完整的條約得以進一步實踐人權宣言。不是每個國家都會簽署每份條約,但是只要簽署了一份公約,就表示同意接受其他簽署國的約束,而且必須在聯合國陳述與回答於何時以及為何違反人權宣言。1966年,145個簽署名單擦亮了一份關於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的國際條約,也就是所謂的社會條約。
同年,148個國家也同意簽署另一份關於公民和政治權利的國際公約,這份公約不僅允許投訴其他國家,同時也為個別公民爭取到申訴的權利,也就是可以個人身分於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上指控國家違反人權。為了減低濫用與疏失,每個國家可以按自己的期限推行各項公約,要一舉達成並不容易。每個國家可以有自己的施行計畫,以及願意在何時實踐到何種程度。如果做不到,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就會針對個別國家提出建議。除了上述兩公約外,還有其他像是反對種族歧視、禁止酷刑、消除婦女歧視,以及保護兒童權利等各種公約。
從座艙引退:誰在何時向人權理事會申訴?
當國家剝奪個人的人權時,每個人都可以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提出申訴。從一些案例可以看出,申訴不僅只是針對身體與生命的威脅而已。
澳洲的飛機駕駛員向人權理事會控告自己國家的航空公司,因為公司打算強制他們60歲退休。18位人權理事會的專家判決,單就年齡因素不構成退休要件。在澳洲,這批機師的提告遭到駁回,他們因年齡而遭致歧視。一名俄裔拉脫維亞女教師因為未能獲准成為首都里加議會的候選人而提出告訴。根據她的說法,理由是她的拉脫維亞語太糟;對此,她提出一份入校服務語言測驗的合格成績單。
她認為因她的族裔背景而受到國家、社會的歧視。一名菲律賓市民未經正當審判遭到9年的不當羈押,該國因而被申斥。一名荷蘭母親為她孩子的半孤兒撫恤金爭取聯合國的幫助;孩子的父親在他出生前不幸離世,而這對父母並未正式結婚,社會保險局因此拒絕給付撫卹金。然而,不論是婚生子還是非婚生子都應享有同樣的待遇。祕魯再次受到外交孤立的處罰,該國政府拒絕一名17歲少女墮胎,而胎兒因先天重度殘疾,出生後不久即夭折。這名年輕的母親因不堪嬰兒過世,過度悲傷而身染重病。
當一位公民的國家參與簽署了聯合國各項民權條約卻又剝奪他的權利時,便可以得到人權理事會的幫助。
人權理事會是人形看板,還是權力機構?
沒有國家喜歡經常被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投訴。人權理事會專門揪出世界的痛處與邪惡,彰顯出聯合國艱難地在棘手問題上尋求各方平衡的嘗試。人權理事會的運作正好反映出聯合國的兩難。他們有機會將國家逼上檯桌,限制他們的權力。幾乎世界上所有國家在聯合國裡都有席位和投票權,甚至是那些將人權踩在腳下、剝奪人性尊嚴、嚴刑拷打或殺害自己公民的國家。通常這些犯罪國會試圖在年會上影響其他會員國如何回應其不正義的作為,以致人權理事會的任務異常艱鉅。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