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贊助你登珠峰,你會一試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走過這一趟珠峰大本營後發現,就算有人贊助,我也不會攻頂,因為這如同贊助我去尋死一樣。」
今年三月,當我用24日徒步237公里往珠峰大本營,為我們Light On的尼泊爾學校重建項目籌款後,我就問過自己和其他徒步者這個問題。
我在下山的路上遇到一個美國女生,我問她為甚麼要徒步珠峰,她說這是她的人生Bucket List。我續問她:「如果有人贊助你登珠峰,你會一試嗎?」當她回答「我會考慮」時,我當真呆了一呆,我說:「我走過這一趟珠峰大本營後發現,就算有人贊助,我也不會攻頂,因為這如同贊助我去尋死一樣,我可暫時不想死,人生中我還有很多事情想做呢。」
上網查了查,攀珠峰的死亡率約為7%,即每100個攀登者當中就有7個死亡,對比交通意外平均每10萬個人就有約17個人的死亡率為高。
老實說,我一路從2,000米走上5,550米的Kala Patthar以及珠峰大本營,即使適應了高山反應,我亦覺得「很辛苦」,辛苦的不是雙腳,而是晚上睡不穩,以及因為氧氣稀薄而舉步維艱的感覺。我實在難以想像人類是如何能攀上8,848米的世界最高峰。

因此,下山後我看了數部有關珠峰的電影,包括《Into Thin Air》、《Everest》、《Beyond The Edge》,也看了很多有關珠峰的資料。第一部與第二部電影講述的都是同一個災難,就是1996年兩個登山隊伍因為人為以及天災的原因,導致包括兩名開始把攻頂商業化的知名珠峰嚮導(Rob Hall和Scott Fischer)及其他攻頂者死亡的事件。為甚麼重拍?主要因為《Into Thin Air》是由知名作者Jon Krakauer以親身經歷的觀點敍述整件意外,但事後遭很多人指其報導不夠全面、主觀以及不準確。《Everest》除了根據Jon Krakauer的故事,也加上生還的另外兩個人寫的自傳來敍述整件事。
這次意外,是天災也是人禍,即使是攻了頂五次的Rob Hall也因為心軟,受一位已用了太多時間攻頂的團友拖慢,最終在接近攻頂處遇上暴風雪而葬身珠峰。另外印象深刻的是在8,000米以上的珠峰地帶竟然出然了「大塞車」,主要因為同一時間要攻頂的人數眾多,而山路狹窄,這亦是很多人太遲到達頂峰的原因之一。

而《Beyond The Edge》則是一套劇情式紀錄片,敍述了1953年Edmund Hillary和Tenzin Norgay成為全世界上第一人登上珠峰的經歷。最深刻是Hillary說他不是征服了珠峰,而是珠峰讓幸運的他能站在它的頂峰上一會兒而已。謙虛的他實在讓我感到十分敬佩!因為不同於現在每個攻項者均有雪巴人為其背負裝備,甚至有雪巴人為其在最難的Khumbu Icefall上搭鐵橋,甚或用直升機送上Camp I,在Hillary的那個年代,他和Tenzin可真是用自己的力量,一步一步地從大本營爬上頂峰。
此外,我又看了一些有關仍然留在珠峰上的屍體的youtube片段,基本上在272個葬身珠峰的人中,逾200具屍體仍在山上,有一些依然未能辨認出身份,有一些則成了人們攻頂的地標,也有些則成了一們攻頂的阻礙。

我不禁沉思,人們要登上珠峰的目的是甚麼?1953年Hillary和Tenzin均屬於英國的一枝珠峰探險隊,領隊的是一位陸軍上校,乃當時第九枝試圖成為第一隊能攻頂的隊伍。當他們成功攻頂後,剛巧是伊麗沙伯女皇二世加冕的時刻,整個攻頂充滿政治與帝國主意意味。
在《Everest》中,前郵差Doug 已是第三次攻頂,他希望藉自己的故事,告訴身邊朋友即使一個平凡人如他也能攀上珠峰,那世界沒有甚麼是不可能。日本女攀山家Yasuko則已攀了世界六個洲的最高峰,珠峰自然而然成為她要攀上世上七大洲最高峰的最後一個目標。我在5,164米的Gorak Shep跟一個已登上珠峰六次的雪巴人聊天時,他則告訴我:「It is fun to summit Everest.」
每個人都有其要登上珠峰的原因,就像有人的夢想是組織家庭、生兒育女;有人的夢想是環遊世界、周遊列國;也有人的夢想是事業有成、買樓買車等。夢想是主觀的,其他人很難評論是否值得。例如每個攀珠峰的人均要付出約7萬美元(約50-60萬元)的費,你說這些錢可以用來環遊世界幾個圈,我說這些錢可以用來為尼泊爾重建兩、三間學校,他卻寧願用這些錢來登珠峰,每個人的價值觀均不同,怎麼比較呢?
不過,我倒想大家思考一下當自己在珠峰上遇到需要被幫助者時,是否真的要「見死不救」?經典的例子是2006年英國登山者David Sharp,他成功攻登後,因為極度疲倦,從頂峰下降約450米後便坐下來,不久更被凍結了(還未斷氣)。超過40個正在攻頂的登山者,雖然經過他面前,在無論是以為他死了,抑或不想阻礙自己繼續攻頂的原因下,都對他見死不救。
當然,在登山者體力透支,自己沒能力下山的情況下,絕對是他自己的錯誤判斷,與人無尤,不能怪責見死不救的人。但若在自己有能力,卻為了自己成功登上珠峰的夢想,而不去盡力搶救身邊垂死的人,這則倒值得我們反思在我們要實現夢想的同時,是否可兼顧對弱者施以援手?
網上有太多有關討論,我倒想說說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Everest》這套戲內,雖然前郵差Doug在攻頂後已倒下,但Rob Hall怎麼也要把他拉下山,即使眼見暴風雪來臨,他也拒絕見死不救。另一隊的嚮導,Scott Fischer已完全虛脫,同行的夏爾巴人Lopsang拒絕丟下他不顧,最後是Scott要求Lopsang下山去找助手Anatoli Boukreev求救。而Anatoli,雖然救不了Scott,卻獨自在黑暗的暴風雪中拯救了另外三名團友。

既然連珠峰攻頂都商業化了,吸引每年約400人去攀爬它。徒步珠峰大本營的路線每年亦吸引約2萬2千人,以每年只有6個月適合徒步而言,即每天均有1千多人走在這山頭裡。還記得,我在接近珠峰大本營的單線雙程小徑上,確實不時出現「大塞車」。在山上,我不時聽到徒步者投訴人太多,嚴重破壞大自然。但另一方面,我也聽到夏爾巴人感恩珠峰大本營的生意養活他們一家人。

夏爾巴人主要聚居在約3600米的Khunde村莊,在Hillary於1953年登珠峰前,讓夏爾巴小孩接受教育的學校一間都沒有。其後,Hillary為夏爾巴人建立了很多學校、醫院、機場,慢慢這個地區也發展成徒步旅遊區,這條路上直至5,000米以上的所有旅館、茶館和挑夫,基本上都屬於夏爾巴人。我曾聽過有其他非夏爾巴族的尼泊爾人以酸溜溜的語氣說:「那些夏爾巴人都很有錢。」但又有誰願意像夏爾巴人一樣抵受嚴寒和惡劣的氣候,在5,000米以上開旅館?又有誰願意用頭頂托着那30公斤的物資,一步一步把徒步者需要的食物運上5,000米(而他們一日只能賺取約7美元)?又有誰願意把意圖攻頂者一步一步帶上珠峰頂,又帶回大本營(而他們「搏命」的整個攻頂過程的人工也只不過是1萬美元)(但我告訴你,尼泊爾政府只是發一張攻頂准許證數年前要2萬5千美元,現在雖已減價,但也要1萬1千美元)?

夏爾巴人聚居的Khunde村。photo credit: 作者提供
所以沒有誰對誰錯,要發生的就要發生,珠峰已無可避免地充滿徒步者以及攻頂者,而他們亦養活了很多自力更生的夏爾巴人。重點是如何最得平衡,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徒步者以及攻頂者,減少對當地人文及生態的破壞,例如尊重當地文化、宗教以及環境,也要努力盡環保的責任。珠峰路上布滿被棄置的氧氣樽以及破爛的裝備和帳幕已為人垢病,更被世人取名為「世上最高的垃圾場」。
其實在每個成功攻頂的人背後,也有一個或更多個的無名英雄──夏爾巴人,也有如Hillary所說的珠峰的恩賜──珠峰讓幸運的人站在它頂峰一瞬間。
我還記得,徒步於喜馬拉雅山裡,本來耀眼被白雪覆蓋的雪山突然消失在白茫茫、四野無人的風景裡,大自然讓我震懾得完全說不出話來。那一刻,大自然要讓我渺小的生命消失實在如吹起一粒塵埃那麼容易。我希望,我們的後代仍會有機會去感受壯麗的喜馬拉雅山,他們也有機會去認識漂亮可愛的夏爾巴民族。現在,我們與其把注意力放於個人攻頂的成就上,又或單單批評去不負責任的徒步或攻頂者破壞環境,我們何不把注意力放在如何保護珠峰的生態環境上,好讓未來的人們也能享受我們現在擁有的美麗景致吧。

延伸閱讀:「一個人,24天,237公里徒步珠峰大本營」
本文獲授權轉載,Light On 燭動Facebook專頁。
責任編輯:周雪君
核稿編輯:王陽翎
Tags:
2023迎向雲端浪潮,掌握職場躍進方程式,培養雲端硬實力就在此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未來,「雲端」將成為企業運作過程不可或缺的數位競爭力之一,而臺灣雲端服務商龍頭AWS即將於2月23日舉辦AWS線上雲端培訓日,免費傳授基本雲端概念技術,並幫助參與者認識雲端、學習AWS提供之上百種的免費雲端服務。
回首2022年來勢洶洶的數位轉型浪潮,數據運算、資料儲存、提升安全性等雲端技術早已成為企業製程最佳化、擴充業務規模、創造價值的重要利器,而在新的一年中,數據分析公司也指出,整合AI分析平台上雲不只能有效降低部署時間、減少人力成本,亦是在可見的未來中,提升商業價值、邁向永續轉型的科技大勢。因此,許多企業也延續轉型浪潮餘波,積極導入大數據、人工智慧(AI)、機器學習(ML)等進階數據科技,並搭配各式雲端服務來強化企業內部運轉效能,迎戰全新的市場挑戰。
數位革新不落人後,AWS助您入門雲端
當「雲端」從產業發展、轉型的熱門關鍵字轉變為2023年不分產業別,都有強烈需求的職場必備硬實力,每一位在產業中耕耘奮鬥的從業人員、或是初入社會職場的新鮮人,又該如何提升自我,加緊腳步跟上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數位革新呢?
好消息是,臺灣雲端服務商龍頭Amazon Web Services(AWS)即將於2023年2月23日的下午2點至5點,舉辦AWS線上雲端培訓日(AWSome day),透過專為雲端新手設計的一系列實用入門課程,一步步帶領大家了解雲端技術以及AWS服務。
專業講師彙整雲端精華,基本服務、創新應用一次滿足
AWS線上雲端培訓日是針對雲端新手所量身打造的免費入門實用課程。課程內容由AWS的資深業務發展經理KC Liang,以及AWS技術培訓師Stanley Huang共同帶領,兩人將從雲端趨勢、技術概念、產業應用等角度逐一介紹,並透過深入淺出地介紹及示範儲存、資料庫管理、運算和網路、資訊安全等基本雲端概念技術以及AI機器學習、區塊鏈、5G及衛星通訊等熱門創新服務,讓您即刻上手AWS高達100多種的免費服務。

課程結束後,除了獲得AWS提供的培訓證書、養成雲端技術能力,亦能了解如何透過雲端服務掌握市場優勢,所以無論是對雲端服務感興趣的新鮮人、企業或資訊相關的高級主管,還是擁有豐富開發經驗的工程師或技術人員,AWS線上雲端培訓日都能為您建立雲端技術概念、拓展應用視野,為個人或公司帶來正面性的影響。
更棒的是,AWS線上雲端培訓日不只開放免費報名,凡完整參加並填寫會後問卷的參與者皆可參加抽獎,有機會將Air Pods(第三代)與AWS客製露營燈免費帶回家!此外,若您是新用戶,在活動前註冊AWS免費帳號並填寫贈品申請表單,還能直接獲得「AWS不鏽鋼智慧型保溫瓶」,歡迎點此了解更詳細活動規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