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想變得圓滑一點,只是我真的做不到——也許這就是我們喜歡屈原的原因

我也想變得圓滑一點,只是我真的做不到——也許這就是我們喜歡屈原的原因
Photo Credit: Popolon @ CC BY-SA 3.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什麼我們會這麼喜歡屈原?並不是因為屈原很忠貞、很愛國,相反,很多人認為他是愚忠。那麼,是因為屈原死諫殉國嗎?也不是,因為死亡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我想,我們喜歡屈原的原因是,他很純粹,他有一顆很純粹的心。

想必各位高中都有學過一篇課文,〈漁父〉。這篇文章應該不是屈原本人所作(因為文風、用韻及形式都與屈原作品有很大的差異),而是後人為了懷念屈原而寫的一篇紀念短賦,這篇文章中非常形象化、戲劇化地呈現屈原的人格。

按理推想,「漁父」應該不是鄉間的尋常漁夫,而是一位賣包包的銷售員(喂),而是一位大智若愚的隱者。他問屈原,既然身在亂世,為什麼不要同流合污?為什麼要如此潔身自愛,以致不為世所容?

漁父就像是我們的長輩一樣,處處叮嚀我們在社會上要懂得看人臉色,虛與委蛇,不要惹禍上身,安靜做自己的事情就好。雖然這樣不能成就什麼大事業,但至少可以避禍全生吧。

——但世界上就是有人做不到。

為什麼我們會這麼喜歡屈原?並不是因為屈原很忠貞、很愛國,相反,很多人認為他是愚忠。那麼,是因為屈原死諫殉國嗎?也不是,因為死亡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甚至有人諷刺後代的讀書人是「平日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對國家根本沒什麼實質幫助。

我想,我們喜歡屈原的原因是,他很純粹,他有一顆很純粹的心。

白的就是白的,黑的就是黑的,為什麼世人可以黑白不分?屈原的一生都在困惑這個問題。一定有很多人告訴他,是非黑白不要分這麼清楚,要懂得觀察人情世故,也要學會保護自己,不要那麼堅持所謂的道義,否則最後一定會受傷的。

你可以說屈原太傻,太笨,太理想化了,但恰恰是因為這樣,我們才會喜歡他。因為我們太容易跟世俗妥協,太容易違背道義,太容易放棄心中的理想。

我們根本沒辦法像屈原一樣純粹,如此堅持心中的信念。我們的一生就是在妥協,在委屈求全,在苟且度日。

我們不但沒有引以為恥,反而還自鳴得意,認為自己的處世能力很強,反過來嘲笑屈原是想不開、是愚笨?

屈原會說,我就是不想變成像你這樣的人。

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我曾經聽說,剛洗完澡的人,一定會戴上乾淨的帽子,穿上乾淨的衣服。怎麼能夠讓清白的身體,沾染外物的污濁?我寧可投入湘水中,讓水洗淨我的身體,然後葬身於江魚之腹中,也不願讓自己清白的人格,蒙上世俗的塵埃。」

QuYuan
Photo Credit: 王圻 @ public domain

懷沙〉,是屈原的作品,歷來公認為是屈原的絕筆之作。他在這篇文章中最後一次痛苦地自我陳述,他說,他並不是沒有努力過,他不是沒有嘗試過讓自己變得圓滑,只是他真的就是做不到。

刓方以為圜兮,常度未替。
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
章畫志墨兮,前圖未改。
內厚質正兮,大人所盛。

「我曾經試著把直的東西削成彎的,但正直的道理卻是無法因此改變的。改變初心,恰恰是君子所鄙視的。何況我的初心就像圓規與繩墨一樣,不可能扭曲自己來適應世俗。敦厚的內在,正直的本性,這才是一個成熟的人所追求的價值。」


屈原在澄清自己不可能違背心中的正道之後,便開始說明,為什麼他仍會感到如此痛苦:正是因為他無法展現自己內在的正直,所以沒有人了解他,導致他只能被困在世俗的泥淖之中,無法展翅翱翔。

巧倕不斲兮,孰察其撥正。
玄文處幽兮,矇瞍謂之不章;
離婁微睇兮,瞽以為無明。
變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
鳳皇在笯兮,雞鶩翔舞。

「一個最厲害的工匠,如果沒辦法砍削木頭,誰又會了解他的高超技術?一塊最優美的黑色布料,被放在陰暗的角落,看到的人會說這是一塊破布。千里眼如果閉上眼睛,旁人就會以為他是瞎子。這個世界就是這樣,把白色的當成是黑色的,把該在上面的壓在下面。鳳凰被關在雞籠,雞鴨鵝卻在外面飛翔。」


最後,屈原抬頭看向遠方。路太長了,終點太遠了,完全看不到盡頭。

浩浩沅湘,分流汨兮。
脩路幽蔽,道遠忽兮。

「沅水與湘水不斷奔騰,不知流向何方。我看了前方的道路,充滿障礙物,終點究竟在何處?」

人生好難。


尾聲。

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
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

「我突然發現,人生是終究會有一死的,如果死亡終究無法避免,為何還要吝惜生命?現在我明白的告訴你,我將成為一個值得後人效法的對象了。」

18813489_1015342481929650_88679528983956
Photo Credit: 厭世哲學家

本文由厭世哲學家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