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年輕人對政治不感興趣?日本與台灣政治參與的比較

日本年輕人對政治不感興趣?日本與台灣政治參與的比較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筆者在台灣教書時,看到台灣年輕人非常熱衷於討論、參與政治。一方面覺得頗為羨慕,另一方面也開始思考日本年輕人的政治參與狀況。我初步的研究成果是:台灣年輕人所關心的政治主軸是「國家」,而日本年輕人關心的是「公共政策」。

文:清水唯一朗(慶應義塾大学總合政策学部教授 [1])
紀錄/譯者:簡君芳(早稻田大學國際教養學部)、林彥瑜(台大政治所碩士生)

本文為2017年4月21日清水唯一朗老師於「拿山瑪谷東京讀書會」所舉辦之演講討論會「日本の若者は政治に興味がない?日本と台湾の比較を通じて考える」,由早稻田大學國際教養學部學生簡君芳記錄、台大政治所碩士生林彥瑜口譯、校稿與註解。本文中文內容經講者本人同意後刊登,因此譯者以第一人稱書寫。

我在台灣教書的時候,看到台灣年輕人非常熱衷於討論、參與政治,內心一方面覺得頗為羨慕,另一方面也開始思考日本年輕人的政治參與狀況。我初步的研究成果是,台灣年輕人所關心的政治主軸是「國家」,而相較之下,日本年輕人關心的是「公共政策」。這是什麼意思呢?從既有的日本大學畢業生「最理想的職業」民意調查來看,未來想成為「公務員」的大學生非常多。對日本年輕人來說,好像成為行政官僚體制的一部分,比成為一個政治家還要酷。

現象:日本年輕人的低投票率

在三年前的日本眾議院選舉時,70多歲的日本人投票率,整整比20多歲的年輕人的投票率多了一倍左右。明明年輕人身體比老年人好得多,移動到投票所應該容易許多,可是20歲年輕人的投票率居然只有70歲老年人的一半,有人會以這樣的數字宣稱,日本的年輕人根本就是政治無感、對政治不感興趣(圖一)。

statistics
Photo Credit: 菜市場政治學
圖一 日本眾議院選舉各年齡層投票率之演變,1967-2013 [2]

從數字上看起來,確實會以為年輕人不關心政治。但事實上,去年日本把投票年齡從20歲降到18歲後,發現18歲選民的投票率竟然高達55%,這個比例比20多歲的人高非常多。所以,只以圖一的片面證據來宣稱「日本年輕人不關心政治」,是不適當的。

另一份日本內閣府的調查資料中顯示,日本年輕人關心政治的人數比例是58%,比英國、美國的數字都還要高(圖二)。這同樣也證明了,用特定的統計數據指出日本年輕人關心政治與否,是有問題的。

statistics
Photo Credit: 菜市場政治學
圖二 2008年內閣府第八次世界青年意識調查之「政治關心程度」[3]

年輕人不投票,會導致什麼問題?

但是,即使對政治的關心不能從低投票率直接推論,我們還是可以先想想,日本年輕人的相對低投票率這個現象,在日本導致了什麼樣的問題。最嚴重的問題是「只有某些特定團體或族群的聲音被反映」,而這些團體包括例如:

  • 年長者:

日文之中將這個現象稱為「銀髮民主」(silver democracy)。因為投票的都是年長者,當選的政治家就傾向推行有利於老人的政策。同時,年長者福利政策所需的稅金,卻由年輕人來負擔。

  • 動員力較強的政黨:

以日本的狀況為例,因為自民黨長年深入地方,耕耘町內會、商店街之類的組織勢力,而公明黨與宗教組織創價學會有密切的關係,所以自民黨與公明黨的聯盟選舉動員力特別強。要是年輕人都不投票的話,公明黨這種宗教政黨,就更容易滲入政府。

  • 利益團體:

尤其是一些職業取向的利益團體,如日本醫師會、日本護理師會、菸酒貿易商等。這些團體為了自己職業的利益而動員,所以這些人也一定會去投票。

如果年輕人都不投票,那麼由選舉結果所選出的政黨所提的政策就只會反映如上述三種團體的聲音,而不是全民的需求。雖然這並不是日本僅有的現象,但日本年輕人的低投票率確實導致了上述問題的發生。

為什麼日本人會有「低政治效能感」?

對於投票制度是否能夠反映出人民的需求的這一個命題,自1955年開始的「五五年體制」[4] 時期,大約有五成左右的人民覺得無法反映,但到了現在,已經有高達八成左右的人覺得無法反映(圖三)。

民意調查
Photo Credit: 菜市場政治學
圖三 2016年日本內閣府民意調查:國家政策之民意反映程度 [5]

「不信任政府、做什麼都不會改變」的感覺,根植在大部分人民心中,這是日本人的「低政治效能感」──人民不願去投票,因為覺得投票不會改變,甚至也覺得沒有換政府的必要。

在討論日本的「低政治效能感」的原因以前,我們可以先想想台灣政治效能感的狀況,比較之下才會了解日本的政治效能感確實是一個相對較低的狀態。

在台灣單一選區的制度下,小政黨要勝選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我在台灣的時候,曾經參訪過時代力量區域立委林昶佐的競選辦公室。空間非常狹小,工作人員有只有兩三個人。這在日本是絕對無法想像的事情,更不用說這樣的候選人最後還能夠勝選。因為在日本的觀念裡,這樣的小政黨一定不會贏,所以絕對不可能創造這樣的政黨。但台灣許多人熱情參與太陽花運動,所以像時代力量這樣從社會運動中崛起的政黨最後仍然成功勝選,可見台灣人政治效能感和社會運動關係之深,和日本相當不同。

除了台灣之外,比利時和西班牙也有相對於日本較高的政治效能感。例如在比利時,德裔與法裔之間、天主教與新教之間,有很大的紛爭與歧異,不同族群也有不同的認同,所以,比利時人為了要保護自己的宗教或是民族的利益,必須團結投票,所以投票意願也比較高。

此外,西班牙的政治效能感也相對較高。西班牙的第一和第二大黨──PP(人民黨)是保守派,PSOE(西班牙工人社會黨)社會民主派,所以這兩個大黨不可能結盟。若要結盟,他們各自要去尋求西班牙的第三大黨Podemos,一個以年輕人為中心創的政黨,以及與之相對的第四大黨CS(市民黨)。

而由於西班牙的年輕人工作機會少、經濟狀況差,所以有誘因會去參與政黨。如此一來,大黨為了與年輕人的政黨結盟,必須要給年輕人好處,因而提高年輕人參與政治的意願。

從上述三個國家的可以了解他們的年輕人都有參與政治的理由與契機。回到日本,日本人卻沒有類似程度的政治參與契機。而這樣的「低政治效能感」,其實是來自一些歷史因素:

  • 執政黨的長期執政以及在野黨的表現不佳

1994年日本的國會選舉制度改為單一選區制,目的就是為了要讓政黨更容易輪替。其實在2005年時,日本曾有過機會政黨輪替,但是在小泉純一郎的領導下,讓選舉的爭議點從「民主黨 vs. 自民黨」變成「自民黨內部保守 vs. 革新勢力」的對抗,自民黨因此勝選。後來,在2009年民主黨成功奪得執政權後,卻因為各種綜合性的原因──包括2009年的經濟衰退、2011年的東北大震災等,執政表現不佳,導致民主黨在2012年再次淪為在野黨。

  • 日本年輕世代與政治的關係:安保鬥爭的巨大挫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