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無形文化資產」的媽祖信仰

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無形文化資產」的媽祖信仰
Photo Credit:好讀出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年來臺灣的媽祖慶典活動已成為宗教觀光活動,吸引上萬信眾踴躍參與,媽祖信仰不僅已是國家所認定的重要民俗活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將媽祖信仰列入無形文化資產,成為了世界重要民俗文化之一。

文:陳虹因

天上聖母媽祖小檔案

誕辰:農曆三月二十三日

職司:海神

重要宮廟:臺北慈祐宮、臺中大甲鎮瀾宮、鹿港天后宮、彰化南瑤宮、北港朝天宮、臺南大天后宮。

媽祖信仰起源於中國福建地區,隨著閩粵移民而盛行於臺灣、香港、澳門等地,以及印尼、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的華人社會,甚至在日本、琉球、美國、加拿大等地都可見到天后宮、媽祖廟,顯示出媽祖的影響力與國際化。

媽祖姓林,是宋代福建莆田湄洲人,傳說自出生時,從未啼哭過,故被取名為「默」,又稱「默娘」。關於林默的生平故事有許多版本,大多形容她自幼聰慧靈巧、慈悲善良,與神佛有緣,並有神通,能預知人的旦夕禍福,經由鄉間的傳播,使得林默聲名大噪,被稱為神女,其得道後,鄉民們感念祂的神蹟,故修建祠堂奉祀,從此顯靈救難的事蹟越來越多,尤其是沿海的居民廣受庇佑,是漁民出海捕魚的心靈寄託,於是成為了中國東南沿海居民的重要信仰。

媽祖到臺灣

媽祖信仰何時來到臺灣,最早應可追溯至十七世紀,然而為何如此盛行於臺灣呢?除了渡海移民的信仰習慣外,更重要的原因與清朝政府派施琅攻打臺灣有關,施琅原先為明鄭軍隊的重要將領,卻因故得罪了鄭成功,其家族慘遭誅殺,施琅為了報仇而轉投清軍,在清康熙皇帝的支持下,施琅率清兵進攻鄭家軍。施琅為提高軍隊的士氣,供奉海神媽祖祈求護佑,順利攻下臺灣後,將此戰績歸功於媽祖顯靈,因而奏請清康熙皇帝冊封媽祖為「天后」。同時為掃除明鄭勢力,將臺南的寧靖王府改為大天后宮,列入官祀,媽祖信仰就在官方支持下在臺灣得以迅速的發展。

職是之故,媽祖成為了臺灣民間信仰中最受人們敬奉的神明之一,全臺各地都可見到天后宮或聖母廟,據官方統計共有九二四座(統計至一○二年)。

媽祖的封號

媽祖因神蹟顯赫,獲得中國歷代皇帝的封號,在宋代時被封為「夫人」,元代、明代時獲封為「天妃」,到了清代時更晉升為「天后」封號。

近千座天后宮中,屬於較早期興建的媽祖廟,大多是從福建所分靈而來,例如來自湄洲者稱為「湄洲媽」,源於同安者稱「銀同媽」等稱呼,著名的宮廟有澎湖天后宮、臺南大天后宮、臺南銀同祖廟、北港朝天宮等。不過隨著信仰在地化的演變,較具歷史的媽祖廟因香火興盛進而分香至周圍地區,故有俗稱「大媽」、「二媽」、「三媽」等的媽祖稱號,形成了媽祖文化的信仰圈。

三月瘋媽祖

在媽祖的信仰圈中,當媽祖誕辰(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時,依照習俗各地天后宮都會大肆舉辦祭典及進香活動,分靈的廟宇會返回祖廟進香或進行媽祖遶境護佑信徒,俗諺「三月瘋媽祖」,就是形容在此時節各地媽祖廟熱鬧的景象。

近年來臺灣的媽祖慶典活動已成為宗教觀光活動,著名的「大甲媽祖遶境」、「白沙屯媽祖遶境」、「北港朝天宮迎媽祖」等,吸引上萬信眾踴躍參與,媽祖信仰不僅已是國家所認定的重要民俗活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將媽祖信仰列入無形文化資產,成為了世界重要民俗文化之一。

分靈

「分靈」,又稱「分香」,是指信徒從祖廟中祈求神明分尊(身)、香灰、令牌等代表神明之物,帶回自家或新建寺廟供奉祭祀,並且定期需返回祖廟進香謁祖。臺灣屬移民社會,因此分香與進香的傳統自清以降就非常盛行,顯示出漢人慎終追遠的精神。

廟宇巡禮

一、臺中萬和宮(臺中市南屯區萬和路一段五一號)

臺中萬和宮
Photo Credit:好讀出版

萬和宮又稱「犁頭店聖母廟」,犁頭店原為巴布薩平埔族貓霧拺社分布之聚落,此地區是彰化平原進入臺中盆地之要衝,因此吸引大量移民聚集,是臺中市最早形成的市街,也是周圍拓墾者聚落的交易中心,因此打製犁頭的農具店鋪群聚於此,故稱「犁頭店街」。

萬和宮創建於一七二六年(清雍正四年),目前的建築空間為三開三進兩廊兩護龍的格局,萬和宮的歷史悠久,保存著許多重要的文物與民俗。

例如清朝時期的匾額、香爐,其中又以一七二七年(清雍正五年)的「福蔭全臺」匾最為著名,而老二媽西屯省親遶境、字姓戲與犁頭店特有的端午節穿木屐躦鯪鯉等民俗活動都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二、彰化南瑤宮(彰化市南瑤里南瑤路四三號)

彰化南瑤宮
Photo Credit:好讀出版

南瑤宮又稱「彰化媽祖宮」,創建時間為乾隆年間,南瑤里舊名「南窰」,因北邊為一築窰燒瓦的「瓦磘莊」而得名,昔日位於彰化縣城南門外,因與縣城內的「天后宮」相對,又被稱作「外媽祖」。

因是笨港天后宮的分靈,故須回笨港進香,在清朝時期是每四年進香一次,現已改為年年舉辦,信徒們會組成媽會,輪辦笨港進香活動及重要祭祀事宜,現存仍有老大媽會、老二媽會、興二媽會等多個媽會組織。

經過多次的重修改建,南瑤宮的建築特色是一混雜著閩南、日式與北方風格的建築群,最特殊者為奉祀觀音佛祖的後殿,是一參雜西洋風格的日式建築,有歇山重簷的屋頂、閩南建築的構架,並有街屋露臺的設計與歐風柱廊的外貌,又在一九七○年代興建凌霄寶殿及左右的香客大樓,成為了目前的廟貌。

三、雲林北港朝天宮(雲林縣北港鎮中山路一七八號)

雲林北港朝天宮
Photo Credit:好讀出版

又稱「北港媽祖廟」,媽祖神尊是由臨濟宗禪師樹璧法師在一六九四年(清康熙三十三年)自湄洲天后宮所恭迎來臺,廟宇創建於一七○○年(清康熙三十九年),屬國定古蹟。

由於朝天宮是由佛教臨濟宗禪師所主持的寺廟(現已改由管理委員會管理),因此祭祀儀典採用佛教傳統,並且與佛教寺院的關係密切,如臺南竹溪寺、臺南開元寺、高雄元亨寺等,都是與朝天宮相關的佛教法派系統。

從朝天宮分靈建立的廟宇,除了臺灣之外,在中國、美國、南非等地都可見,因此做為媽祖出巡的駕前護衛「莊儀團」(千里眼順風耳爺會,簡稱千耳眼爺會),也成立了世界各地的分團,每年都會回到北港參與媽祖的遶境活動。

四、臺南祀典大天后宮(臺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二二七巷十八號)

臺南祀典大天后宮
Photo Credit:好讀出版

大天后宮原為明寧靖王朱術桂王府,在一六八四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改為天后宮,到了一七二○年(清康熙五十九年),下詔臺南天后宮春秋二季舉行祭祀,並編入祀典,每月農曆初一、十五有官祭活動,此即「祀典大天后宮」名稱之由,也是臺灣最早的官建祀典媽祖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