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好聲音】《靈病》配樂:在第一秒就緊緊揪住觀眾,丟進另一個風格獨具的時空

【恐怖好聲音】《靈病》配樂:在第一秒就緊緊揪住觀眾,丟進另一個風格獨具的時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電影開場的配樂(原聲帶的第一首〈Heels〉)更證明了Disasterpeace雖然是第一次為電影作曲,卻深知恐懼的本色。

Disasterpeace《靈病》(It Follows, 2014)

Spotify|Apple Music|KKBOX

靈病》(It Follows)有點像是2014年版的《逃出絕命鎮》(Get Out)現象,以200萬美元的低成本燒出了無人預料到的盛大口碑和社會議題。而《靈病》的配樂,就像電影本身一樣,也是一問世就立刻擠身經典。

藝名Disasterpeace的電子音樂作曲家Rich Vreeland是在遊戲業闖出名堂的新人,以仿1980年代風格的八位元電腦音樂Chiptune著稱。導演大衛・勞勃・米切爾(David Robert Mitchellg)就是在紅遍半天天的獨立遊戲《Fez》中發現這位作曲家。

《靈病》的第一印象活脫就像1980年代約翰卡本特(John Carpenter)為自己的電影寫的音樂。雖然以1980年代的電子樂為主要風格,但Disasterpeace原來的音樂一點都不像約翰卡本特。

原本導演給了充裕的半年時間作曲,但因為電影出乎意料地進入坎城影展,Disasterpeace的工作時間瞬間被壓縮成為三週。會這麼像約翰卡本特,就是因為導演為了加速作曲進度,直接給了約翰卡本特、約翰凱吉(John Cage)、克里斯多福・潘德列茨基(Krzysztof Penderecki)等人的音樂給作曲家做參考。

參考音樂(temp score)是好萊塢現代作曲家的一大惡夢,因為它完全侷限了作曲家的發揮空間。但在《靈病》這個案例卻意外地加分了。

2000年以後的恐怖片音樂幾乎完全失去想像力,沒有太多旋律在觀眾心裡留下印象。突然回到1980年代的電音曲風,《靈病》的電子音樂主題幾乎是在第一秒就緊緊揪住觀眾,把觀眾丟進另外一個風格獨具的時空。

電影開場的配樂(原聲帶的第一首〈Heels〉)更證明了Disasterpeace雖然是第一次為電影作曲,卻深知恐懼的本色。他用電子樂器模擬開場這名女子突如其來拔腿狂奔的節奏,再用低沈的鼓聲代表那個看不見的怪物,就像夜半的敲門聲一樣,咚~咚~咚~步步逼近。

1980年代的電子音樂繞了一大圈又重回主流,反而電影配樂領域是稀有並顯得異常清新的風格〔不是漢斯季默(Hans Zimmer)幫那種電腦作曲〕。Disasterpeace絕對後勢可期。

(電影片段)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