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入學方式,中學教育急需的兩樣補帖:哲學與寫程式

除了入學方式,中學教育急需的兩樣補帖:哲學與寫程式
Photo Credit: Asahiko CC BY SA 3.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對於十二年國教的爭論多在入學方法上,但其實教學內容的革新才是重點,若能活化高中選修課程,加入哲學與程式設計的訓練,學生將真正學會如何獨立思考。

第一屆十二年國教在紛紛擾擾下算是展開了,整個社會的目光大部分都聚焦在入學方式上,而最終造成的是父子騎驢的窘境:政府、學生、家長部分都無法滿足的情況下吵吵鬧鬧的結束了。

但身為教育圈的一分子,我其實認為真正的重點在於學習內容上的鬆綁,這也是十二年國教的一部分,但未受外界太多注目。以下將就幾個部分切入這個主題,並提出一種可能的解決辦法。

中學缺乏哲學與通識教育

這幾年教育界熱烈討論的問題之一,就是法國高中畢業會考的哲學考題是否該在其中。就以今年六月的法國高中會考題目來說:(相關新聞請看此

【文學組】:

1. 作品是否能訓練我們的感知?
2. 我們應竭盡所能地讓自己快樂嗎?
3. 請評論卡爾波普耳的《客觀知識》選粹。

【理組】:

1. 藝術家是其作品的主宰嗎?
2. 我們活著是為了快樂嗎?
3. 請評論笛卡兒的《引導心靈的規則》。

【經濟社會組】:

1. 是否有選擇就算是自由?
2. 為什麼要試著去了解自己?
3. 請評論漢娜鄂蘭的《現代人的條件》選粹。

Photo Credit: Wilson Dias CC BY SA 3.0

Photo Credit: Wilson Dias CC BY SA 3.0

以筆者在教育圈數年的經驗,可以很肯定的回答:台灣的高中畢業生幾乎沒有人可以完整回答這些問題,即便扣除掉法國哲學家的題目也一樣。學生答不出來;那老師呢?很遺憾的是,能整體地以經典論述為底來完成回答的教師,也是鳳毛麟角。

至此,我們要問一個問題:哲學有何重要性?為何在歐洲,除了法國外,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國也將哲學列為高中必修科目?而德國、瑞典、瑞士則列為選修科目,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沈青楷先生曾指出:「培養出能夠自由思考、具有批判能力的人。因為這個目的,哲學自由思考的精神才不會在公民培育的落實過程中,簡單地淪為缺乏反思的道德教育,或是成為國家為了統治、馴化人民的意識形態灌輸工具。」。

除了在世界上哲學教育屬於前端的歐洲,我們可以看看離我們最近的香港在中學教育上的狀況。以下考題是香港中學畢業生參加的文憑試預試題目,科目是人人都要考的通識教育,在以下這這一道題目中,學生必須以40分鐘判讀完一份資料,完成三道申論式的問題。

雙重悲劇

(a)參考以上資料,你認為可如何將環球癡肥與流行病相提並論 ?( 3分 )
(b)比較資料1和2所表達的觀點。(6分)
(c)參考資料 2,你在什麽程度上認為這個雙重悲劇是由全球化引致的?解釋你的答案。

資料來源: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看完上述題目後,我們可以問自己,台灣高中生有能力應付像香港這樣的答題方式嗎?不論在資料的判讀、論點的陳述與答題的架構上,習慣於學力測驗幾乎都是選擇題的台灣學子們、而學力測驗的成績又幾乎佔了主要大學升學管道的情況下,有多少力氣去養成獨立思考與批判的能力,我想答案是很明顯的。

中學需要程式設計教育

哲學以及通識教育在台灣中學教育的缺乏,導致台灣人缺乏邏輯與獨立思考能力,是許多人公認的現象,除了此一危機外,另外可提供邏輯訓練的程式設計教育,在台灣的中學教育上,仍有許多改進的空間。

國中三年的電腦課在教學現場上,授課內容一般來說是看電腦老師的想法來決定,而普通高中的電腦課一樣是這樣的概念。

台灣中學6年的電腦課為何會主要是看授課老師來決定?答案很簡單,因為國中升高中的會考,以及高中升大學的學力測驗與指定考科考試都沒有程式設計的科目,也就造就了如此現象。

如果在中學時代想要受到比較完善的程式設計教育,可能是必須在技職體系的資訊科才能得到。那為什麼筆者認為程式設計能力在現今的世界是如此重要呢?試看以下一些新聞標題 :

• 〈新鮮事/英國小學生5歲起必學寫電腦程式〉

「從2014年末,英國中小學生的課程即將新添一門必修課:『電腦程式設計』,這意味著,英國小學生從5歲就要開始學寫電腦程式,直到16歲中學畢業。根據《每日電訊報》,當其他國家還在電腦課上教學生使用微軟文書系統,英國將是全球第一個把程式設計納入中小學課綱的國家。英國教育部和推廣運算教育組織的 CAS 與編程網站 Codecademy 攜手合作,找尋先導學校並為師生提供轉變所需的資源。」

•〈 17歲的億萬富翁!天才少年研發App致富

• 〈眾科技巨頭呼籲重視程式設計教育

「美國一家非營利機構Code.org最近邀請了眾科技巨頭的明星企業家,呼籲學校重視並鼓勵學生學習程式開發,解決美國嚴重的工程師短缺問題。這些明星企業家包括了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Facebook 創辦人馬克扎克伯格、Twitter 聯合創辦人傑克•多西以及Dropbox 聯合創辦人兼CEO Drew Houston 和Zappos CEO謝家華等。

同時也包括了體育界和政界的一些明星,比如NBA 邁阿密熱火隊球星克里斯和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和副總統高爾等。影片中首先引用賈伯斯的話說,這個國家的每個人都應該學習如何寫程式,因為它教你如何去思考。而蓋茲和扎克伯格等都談了自己的第一次程式經歷,並且說了他們為何要進入這個行業。」

Photo Credit: Alliance française de Wuhan CC BY SA 3.0

Photo Credit: Alliance française de Wuhan CC BY SA 3.0

務實的改進方法:高中選修課程活化利用

由上面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知道台灣目前在中學教育上,有幾個面向的訓練是極為缺乏的,總和歸納為邏輯、獨立思考、程式設計等。當然,以台灣考試領導教學的情況下,如果能在國中教育會考、學科能力測驗等攸關升學的重大考試增設以上相關學科,那相信效果會是最立即顯著的。

但這牽扯到課綱的設立、其他科目教學時數的競爭及是否有足夠與適合的師資等問題,勢必短期內無法解決,因此,筆者大膽的提出一個在體制內快速推動的方法,那就是高中選修課程的活化利用。

先解釋一下高中選修課程目前在教學現場的狀況。

簡單來說,這是十二年國教的一部分,教育部希望各校能夠有校際特色課程,與各科的特色課程,讓學生且主要是高一的學生能夠選擇。而目前施行的狀況,主要有以下幾個類型 :

一 、與附近大學合作開設特色課程,例如新北市立竹圍高中與鄰近的台北藝術大學合作開設設計相關課程,抑或 者是台北市立大直高中與鄰近的實踐大學合作等。

二 、 第二外語課程的開設。有些高中就集中大部分的選修課程,開設一系列如日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等第二外語課程,而師資的話,很多是外聘,例如德語就尋找歌德學院的教師等。

三 、以現有師資進行特色課程的開設,例如物理科教師就開設生活中的科學、歷史科教師就開設影視史學等。

Photo Credit: Ayaita CC BY SA 3.0

Photo Credit: Ayaita CC BY SA 3.0 樹莓派微型電腦

筆者的構想是,若高中在開設高一選修課程時遭遇困難,例如缺乏高等教育院校合作,或者是校內教師開設意願低落等,可以向教育主管機關提出申請,而教育主管機關則設立平台,媒合有意願進行哲學課程與程式設計課程的外聘師資。

以哲學課程為例,若教育主管機關與推動高中哲學教育多年的團體合作(如哲學星期五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協會),輔導他們進入校園,設計規畫教授高一上下學期由淺入深一系列的哲學選修課程,並由哲學系相關的畢業生與學校內老師一起配搭授課,相信不但能夠紓解一部分哲學系畢業生求職上的壓力,也因為與學校教師一起配搭上課,解除是否有無教學能力的疑慮。

而對高中教育推廣學會來說,能夠設計舉辦不定時的短講,進而到設計規畫上下學期共七十二小時課程,想必對建構出完整的哲學與邏輯思考課程內容,是有極大的助益。

另一方面,程式設計的課程,其實可以與為數眾多的自由軟體設計師合作,一方面,他們整體上可以比學校的教師更能帶來業界第一手需求的資訊,讓學生得知目前軟體開發界流行的語言、流行的趨勢等。

舉例來說,撰寫知名美食類APP〈食在方便〉的自由軟體設計師橘子魚,若能夠與淡水商工餐飲科的學生合作,一邊教授撰寫APP所需的程式語言,一邊一起跨界合作輔導學生團體合作挑戰專案,用以在APP商店被下載次數當作結算成績等方式,相信會激盪出許多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