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大師與樂手中的女超人,合力打造《神力女超人》的成功配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曙光》上映之時,末段「神力女超人」登場。角色與主題音樂的完美搭配,吸引了所有觀眾目光,讓我們再度了解到一首好的英雄主題曲的重要。趁著《神力女超人》獨立電影的上映,就先來了解背後的小故事吧。
DC大片《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曙光》上映之時,有多人表示觀影期間,因為混亂的剪接與劇情而昏昏欲睡,直到末段「神力女超人」登場。角色與主題音樂的完美搭配,吸引了所有觀眾目光,也反客為主的成為散場時的討論焦點,並且讓更多人期待她的個人電影上映。這首曲子的詢問度之高,讓我們再度了解到一首好的英雄主題曲的重要,趁著《神力女超人》獨立電影的上映,就先來了解背後的小故事吧。
兩位大師合力打造
這首歌曲的誕生當然要歸功於超級英雄配樂常客Hans Zimmer與Junkie XL(《300壯士:帝國崛起》《惡棍英雄:死侍》《瘋狂麥斯:憤怒道》)的數次合作所建立的默契,共同創作的這首〈Is She With You?〉,收錄在《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曙光》原聲帶當中,大概是近年來最佳的英雄主題曲,不僅旋律夠洗腦,識別度也超高,背後當然也是付出諸多努力。
Junkie XL就曾表示,比起其他角色,他跟Hans花了更長的時間來思考神力女超人的音樂個性:她是個擁有強大力量、長年隱居於神秘國度天堂島的遠古女神,需要一個強而有力的形象來襯托亞馬遜族部落的狂野。為此他們做了許多嘗試,甚至也一度考慮過加入歌唱。
尋找樂手中的女超人
作為一個標誌性的女英雄主題曲,Hans希望有更多的女性樂手參與,展現更多的女性差異。他認為樂手本身就要有能夠代表神力女超人的氣質,「我們主要的工作就是了解角色在片中所發生的一切,然後仔細地挑選適合的演員—每個樂手都是故事的一部分」。因此邀請曾經合作過的華裔大提琴手Tina Guo負責演奏弦律,知名女打擊樂手Sheila E負責錄製節奏。
「她看起來很有禮貌,非常得體,但一拉起大提琴就成為猛獸,像揮舞著劍一般演奏。」「她是很棒的樂手,擁有很高的技巧,正如同神力女超人在片中的表現。」兩人是這樣描述他們對於Tina的演奏。最後的結果就以帶有厚重效果的電大提琴主旋律搭配戰鼓帶出異國迷幻色彩的史詩風格。
Tina Kuo郭婷娜出生於上海,除了曾經與Hans合作過數次,實力堅強之外,本身也玩金屬搖滾,常常演奏一些Cover製成影片,服裝跟編曲也十分到位,看過影片就不難想像大師指定她為最佳代言人的理由了。
除了主題曲沿用Hans與Junkie XL的創作,《神力女超人》獨立電影中的其他配樂是由曾製作《鋼鐵英雄》與《泰山傳奇》配樂的Rupert Gregson-Williams負責,試圖繼續延伸主題形象,也嘗試讓配樂作為角色的寫照,花了更多心思描寫黛安娜在片中心境與力量的成長,當然Tina Kuo也繼續參與了錄製。片尾更有由希雅Sia與迷走小子Labrinth合唱的〈To Be Human〉,觀影時可以細細品味。
資料來源
- Behind the Music of “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
- One Change Wonder Woman Should Make From Batman v Superman, According To Hans Zimmer
- Rupert Gregson-Williams on composing the Wonder Woman score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楊之瑜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