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中國歷史為什麼出了這麼多盜賊皇帝?

中國歷史為什麼出了這麼多盜賊皇帝?
Photo Credit: Wu Youru CC0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的盜賊因為農村的貧窮而出現,因為治安的不完備而得以生存。那樣的盜賊,一有個什麼機會,就可能突然坐大。機會是各種各樣的,大致上能分為外在的因素和內在的因素。

文:高島俊男

盜賊坐大的條件

中國的盜賊因為農村的貧窮而出現,因為治安的不完備而得以生存。

那樣的盜賊,一有個什麼機會,就可能突然坐大。

機會是各種各樣的,大致上能分為外在的因素和內在的因素。

外在的因素,有饑荒、天災、與周邊民族或外國的戰爭、朝廷的財政膨脹、尤其是王朝末期社會秩序的崩解與社會不安等等。那樣的時候,盜賊就如雨後春筍般到處冒出來。這些原因,不管是哪一個,都還不能讓盜賊膨脹為數萬或數十萬人的集團。盜賊的規模要壯大到那種程度,內在的要素必不可少。

基本上,盜賊必須具備下述的一個條件或者幾個條件,規模才能壯大起來。

  • 第一,具有宗教的、神化的色彩。這是團結的核心,是每個人勇氣的源泉。

歷史上著名的盜賊,基本上都具備了這個條件。以既有宗教(大多數時候是佛教)凝聚人心,或者以新興宗教的活神仙為信仰的中心。

具強烈宗教色彩的盜賊被稱為「妖賊」或者「教匪」。

中國盜賊史上,登場最頻繁的,是佛教的一派——彌勒教.白蓮教。彌勒教和白蓮教的關係,其相異之處,要詳細說起來太複雜,簡而言之,從南北朝時代起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彌勒教,在元朝加入了一些其他要素,成為白蓮教。這麼理解就可以了。這兩者都宣傳說,天下大亂後,彌勒佛將會出現,建造一個理想的世界。打倒元朝的「紅巾賊」, 就是由被打散的彌勒教.白蓮教教徒所組成。

除此之外,東漢末年「黃巾賊」的太平道(道教的一派),以及十九世紀「太平天國」,別名「長髮賊」的基督教等,尤為著名。

共產黨的馬克思主義,雖然不是宗教,但集團的宗教性依據可以說是和上述集團近似的,都是承諾在大亂之後出現理想世界,且教義是不容懷疑、批判的。事實上,共產黨經常呼籲說,要把馬克思主義當成「信仰」。

  • 盜賊坐大的第二個條件是,不平知識分子的加入。

不平知識分子的「不平」有兩個意義。

一是,有才幹、有能力,但沒有得到公正的評價。因為無法獲得與能力相符的地位,而出現個人的不平。在過去的中國,知識分子必須通過被稱為科舉的官員資格考試,才能當官,但任誰都知道,科舉並不能合理地評價個人的資質和能力。所以落榜者要比中榜者要多得多。名落孫山的人都不認為自己是因為愚笨才落榜,都相信自己是「不遇」(有才能但沒有獲得合理的待遇),因此抱著不平的心理。這些不平的知識分子要是編造出什麼批評政府的言論,那可就危險了,所以,歷代朝廷都稱「野無遺賢」,設法予以吸收編入體制內或者給予救濟。但不平不滿的知識分子或者不遇的知識分子仍然到處都是。

另一是,對社會的不公平、不合理,基於正義感而產生的不平不滿。過去中國的文人,從小就飽讀儒家的四書五經。儒家的學問講的都是一些大道理,什麼公正、良心,以及以人民生活社稷為重之類的。富裕人家的子弟,由於從小就被灌輸了這些思想,所以心地善良、有強烈正義感的人特別多。年輕的時候尤其如此。他們對社會的各種不合理情況感到義憤填膺,認為「決不能容許!」這些人也是不平的知識分子。

在共產黨所寫的歷史書籍中,屬於統治階級的人,都壞到了骨子裡,只考慮如何剝削人民,因此,那些被剝削的人民才因不滿社會的不公而奮起,等等,寫得很簡單,但實際上事情並非那麼單純。

如果自己心中不存在一絲一毫公正合理結構的形象的話,是看不到社會的不公正、不合理的。這需要一定程度的知識基礎或訓練。進入白蓮教的人,被教說現下的社會有問題,彌勒佛祖即將現身拯救眾生,接受的也是一種知識的訓練,但遠遠比不上那些從小就不斷學習論語、孟子的人。「這個社會有問題!」說這話的,差不多總是知識分子。

不平的知識分子,或者抱著賭一把,一半豁出去了的心情,或者懷著滿腔的正義感,總之,有很多人加入了盜賊集團。畢竟知識分子和盜賊身分不同,一般都是由盜賊出面延請,知識分子在委身加入後被尊稱為「軍師」,負責策定戰略、口號、涉外和文書事務等工作。這麼做的話,盜賊也就跟著高級化,組織也能更好地運作了。

運輸工人和商人是必要的「資訊網」

  • 盜賊強大起來的第三個條件是運輸工人、行腳商人以及走私鹽販等的加入。

在過去的中國,交通和通信稱不上發達,但物資卻大量地在廣大範圍裡流通。其原因是,歷史上大多數的時候,權力的中心都在中國的北部。唐、宋的時候在黃河流域的長安、洛陽、開封等地,元、明、清的時候在北京,這一帶被稱為「北方」。與此相對,生產的重心在長江下游地區,這一帶被稱為「南方」。也就是說,北方是消費地區,南方是生產地區。因此,通過把南方生產的糧食與物資不斷地運送到北方去消費,整個中國就活絡起來了。也就是說,物資是縱向移動的。

說到具體是在什麼地方移動,最主要的是連接北方的黃河與南方的長江的南北向大運河。其他也有海路,但主要還是以運河為主。

此外也有東西向的,也就是橫向的移動。沿海地區的物資被運往內陸,內陸的物資被運往沿海地區。其中包括了食鹽等生活必需物資。如同「南船北馬」這個詞所體現的, 在北方,運輸主要是走陸路,在南方,則主要是走水路。

像這樣,由於物資大量地在廣大的範圍內流通,參與相關工作的運輸工人和商人也就很多。這些人對於哪兒有穀倉區、哪兒有物資集散地、哪兒有重要戰略城市、哪兒有官兵駐守、這些地方之間的道路與河川是如何相通等等,都具有非常豐富且正確的知識。不僅擁有知識,還擁有人脈。不管到何處,當地都有同業的夥伴,作為一個組織的網目, 形成一個資訊網、聯絡網,一個互助的組織。而且這些人之間有一種風氣,就是把朋友之間的信賴看得比什麼都重要的「義」或者「俠」的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