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輯】學校不教誰來教:為何孩子們需要性教育?

【圖輯】學校不教誰來教:為何孩子們需要性教育?
Photo Credit: 事件地平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年幼的孩子最容易成為被傷害的對象。當社會避而不談「性」,家長也過於保守,孩子就會在這方面永遠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我不希望有孩子人生第一次的性觀念,就是悲劇所帶來的傷痛。我想保護我們的下一代,因此我支持性教育。

文:事件地平線

前一陣子因為一位女作家的輕生,網路掀起了一波讓性教育進入校園的討論熱潮。「性教育」這三個字雖然聽起來有點像健康教育的課程,但它其實是一種價值觀的建立。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為何孩子們需要性教育」。

18766458_2324509671108360_33395735439536
Photo Credit: 事件地平線

說到「性」這個敏感的字眼,總是會有一群人覺得談論這個不夠純潔,太黃太暴力。而若是加上「教育」兩個字在後面,他們就會跳腳著急,性這個字眼在保守的人眼中似乎不該跟教育扯上關係,會讓單純的校園沾染糜爛腥羶色的氣息。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18766694_2324509741108353_11312300022702
Photo Credit: 事件地平線

其實性教育不是如你們想像的那麼可怕。性是一種很單純的東西,而性的行為源自我們的生理構造。

我們讓孩子學習關於性的教育,只是為了讓他們理解自己的身體、正確的性觀念、尊重別人也保護自己的身體自主權。

18815455_2324509754441685_34584898646788
Photo Credit: 事件地平線

有些人之所以這麼排斥性教育,是怕孩子太早認識性,或是校園帶頭宣揚性的觀念,會讓孩子早熟早戀,以至於引發許多社會問題。

18880263_2324509814441679_45115950631845
Photo Credit: 事件地平線

性教育的目的並非要教導孩子們提早享樂。事實上,提早對性有認知,對他們來說也有好處。在身體逐漸發育、對感情好奇的青春期時,正確的、健康的性觀念,能讓他們從中學會保護自己,勇於開口捍衛自己的性權益。這是關係到「價值觀」的建立。

18766460_2324509884441672_78310174439705
Photo Credit: 事件地平線

難道保守的校園,就會讓孩子們免於暴露在危險之中嗎?

從行政院性別平等會網站中找出的資料,民國103年到104年,6歲至未滿18歲這個年紀中,列入統計的性侵害案例每年高達6000多件。

18768226_2324510174441643_65333626996908
Photo Credit: 事件地平線

有更多的案例是沒列入統計中的。社會的角落裡還有許多兒少性侵害案件的受害者,他們躲在角落哭泣,隱忍不提自己的遭遇,因為社會對性的觀念依然扭曲,以及過於病態的保守,讓受害者無法開口,甚至會被檢討。

18891709_2324510247774969_15271008497157
Photo Credit: 事件地平線

而這跟支持兒少性教育有什麼關係呢?

年幼的孩子最容易成為被傷害的對象。當社會避而不談「性」,家長也過於保守,孩子就會在這方面永遠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當危險即將來臨時,他們將沒有辦法分辨,甚至於在受了傷害後,不知道如何為自己發聲,只能沉默忍耐。

18880157_2324510291108298_93565466366478
Photo Credit: 事件地平線

此外,在兒少期對於性不夠瞭解的孩子,沒有正確的觀念引導,未來也有可能成為侵害他人的加害者。

因為他們不懂如何尊重別人的身體自主權。

18814681_2324510324441628_60545766891828
Photo Credit: 事件地平線

「性」其實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但當社會都對它有骯髒不純的固執成見,將會落入:

性知識缺乏→無法保護自己→受到性暴力時有罪惡感→無法開口求助→社會緘默→下一代性知識缺乏

這樣的死循環裡。

18922563_2324510351108292_82729854108749
Photo Credit: 事件地平線

或許你無法在我說完這些時,就馬上改變你的想法,想像一個大家都能自在地開口談論性的社會。

18766380_2324510391108288_70181009028688
Photo Credit: 事件地平線

但是有許多因為不夠了解性而產生的傷害依然在持續發生。

這些案件並不會在你的粉飾太平下有所減少,每一個加害者或受害者,都有可能是你我的孩子。

我不希望有孩子人生第一次的性觀念,就是悲劇所帶來的傷痛。我想保護我們的下一代,因此我支持性教育。

延伸閱讀

本文經事件地平線授權轉載,原文刊登於此

責任編輯:王國仲
核稿編輯:黃郁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