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年輕的時候,誰都會因為看不見將來而迷惘。但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世代深陷的迷霧,或許比從前更濃,不僅看不見遠方,就連眼前也看不清楚。
文:田村淳
我每天都會使用推特、臉書、LINE官方帳號、Instagram、Mechika Boola等各種社群網站發表訊息。我光是推特帳號就有超過百萬人關注,粉絲們也會留下大量留言。我自己原則上會盡可能把粉絲們的留言全部看過。因為這是工作,所以老婆也允許我在她面前一直滑手機,但這樣的行為已經嚴重到讓我覺得自己該不會得了網路成癮症吧(笑)。不過,粉絲們給我的意見都很值得參考,所以我會努力讀完。
但我最近常常覺得這些留言越看越難過,因為人身攻擊的留言很多,多到甚至讓我驚訝:「大家累積了這麼多壓力嗎?」這些留言讓我覺得,他們似乎把對世界的不平、不滿、憎惡,全部發洩在我身上。
拜訪我網站的人以年輕人占多數,LINE官方帳號的好友多半只有十幾歲,我常聽他們說:「我沒有任何想做的事情。」「我沒有任何喜歡的人。」可能對他們來說,像我這種看起來在電視上大放厥詞的人,是發洩怒氣的絕佳箭靶吧。
甚至還有人留言寫道:「區區一個《男女糾察隊》的主持人,誰都可以做。」我也曾經忍不住反擊:「不然你來做做看啊!你如果能夠主持得比我好,我就把工作全讓給你。」
聽不到直接的聲音
我覺得現在留言給我的人,很多都陷入一股窒息感當中,想要發出求救訊號,但他們不知道要怎麼解決問題,也沒有動力。我每天都在想,既然他們有力氣對我發脾氣,能不能創造一個機制,讓他們把這份精力發揮在更現實的方向呢?
年輕的時候,誰都會因為看不見將來而迷惘。但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世代深陷的迷霧,或許比從前更濃,不僅看不見遠方,就連眼前也看不清楚。看著他們的留言,讓我深切感受到,現在的日本,是一個無法讓年輕人看見未來的國家。就這層意義來看,我在留言給我的年輕人身上,感受不到任何安倍經濟學的效果。行政體系或教育體系,是否應該多看看我們之間的互動,蒐集時下年輕人最直接的聲音呢?
因為對我的言語攻擊完全沒有停止的跡象,我還曾經在推特上公布可以直接找到我的手機號碼,要他們打來直接說!結果幾乎沒有人跟我連絡。
面對面爭論還是需要勇氣的,我實際體驗到,要聽到「直接的聲音」是多麼困難。
懷疑新聞的真實性
換個話題,四月開始,我在東京都會電視台有一個現場直播的評論節目《淳與隆的週刊評析》。這個節目以政治、經濟新聞為話題,所以我最近開始讀報。在做這個節目之前,我幾乎不看報紙,只在「新聞整理網站」上看新聞。
節目中有個單元,在歐巴馬總統訪日時,比較各家報紙關於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談判結果的報導。結果每家報紙的標題內容與報導的含意都不一樣。這讓我再次發現,每家報社都有自己的立場,於是我立刻訂閱兩家全國性的報紙,也希望自己每天能有時間把這兩份報紙全都讀完。
我希望年輕世代不要光從網路取得資訊,最好也可以讀報。對我進行人身攻擊是無法改變任何事情的(笑)。為了讓世界變得更好,不妨就從培養懷疑新聞真實性的態度開始。
我活到四十歲才重新體認到,無論是網路新聞還是報紙,都不應該照單全收,必須相互比較,培養分析資訊的能力。
我現在的想法
因為歐巴馬總統訪日而受惠的,應該只有「數寄屋橋次郎」壽司店吧。
因為媒體的報導一面倒的偏向美國,美日關係看起來牢不可分,而且維持兩國之間的關係也是重要課題。但是美國眼中的日本,比夏威夷還遙遠,美國居民也少,就只是一個遺世獨立又不可思議的小小島國。
我也覺得,所謂的安倍經濟學,不過就是在推動自民黨追隨美國的路線而已。背負一百兆日圓的國債很危險,透過日圓貶值偽裝出來的股票上漲,也只有一%的權貴受惠,儲蓄與退休金都被股票市場吸走了。我想,現在是日本必須建立起自己的經濟學的時候了。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田村淳教你如何受歡迎:日本綜藝天王寫給為人際關係而煩惱的你》,時報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田村淳
譯者:林詠純
假設滿分是100分,平均分數是50分,你覺得自己有幾分呢?
擁有日本綜藝天王地位、口齒伶俐的田村淳,看似天賦的才能,其實是不斷在失敗中學習的成果。他曾經是被霸凌的孩子,也不擅長與異性說話,被第一次交往的女孩說:「和你在一起很無聊!」一個禮拜就被甩了。於是小淳在中學時就有了自己不過是個35分男人的自覺。但更重要的體悟是:只有自己能為自己而戰!因為知道自己只有35分,所以比別人更用心,讓自己一點一滴的加分。他努力找到生存之道和屬於自己的位置——擔任人與人之間的橋梁,最終成為現在的主持界天王。
田村淳首度公開這段心路歷程,與他身為35分男人的「逆轉社交術」,從與人面對面談話到經營社群媒體的社交技巧,全面毫無保留大公開!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
最新發展:
Tags: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