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田村淳:網路留言讓我深切感受到,現在的日本無法讓年輕人看見未來

田村淳:網路留言讓我深切感受到,現在的日本無法讓年輕人看見未來
Photo Credit: 田村淳‏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年輕的時候,誰都會因為看不見將來而迷惘。但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世代深陷的迷霧,或許比從前更濃,不僅看不見遠方,就連眼前也看不清楚。

文:田村淳

我每天都會使用推特、臉書、LINE官方帳號、Instagram、Mechika Boola等各種社群網站發表訊息。我光是推特帳號就有超過百萬人關注,粉絲們也會留下大量留言。我自己原則上會盡可能把粉絲們的留言全部看過。因為這是工作,所以老婆也允許我在她面前一直滑手機,但這樣的行為已經嚴重到讓我覺得自己該不會得了網路成癮症吧(笑)。不過,粉絲們給我的意見都很值得參考,所以我會努力讀完。

但我最近常常覺得這些留言越看越難過,因為人身攻擊的留言很多,多到甚至讓我驚訝:「大家累積了這麼多壓力嗎?」這些留言讓我覺得,他們似乎把對世界的不平、不滿、憎惡,全部發洩在我身上。

拜訪我網站的人以年輕人占多數,LINE官方帳號的好友多半只有十幾歲,我常聽他們說:「我沒有任何想做的事情。」「我沒有任何喜歡的人。」可能對他們來說,像我這種看起來在電視上大放厥詞的人,是發洩怒氣的絕佳箭靶吧。

甚至還有人留言寫道:「區區一個《男女糾察隊》的主持人,誰都可以做。」我也曾經忍不住反擊:「不然你來做做看啊!你如果能夠主持得比我好,我就把工作全讓給你。」

聽不到直接的聲音

我覺得現在留言給我的人,很多都陷入一股窒息感當中,想要發出求救訊號,但他們不知道要怎麼解決問題,也沒有動力。我每天都在想,既然他們有力氣對我發脾氣,能不能創造一個機制,讓他們把這份精力發揮在更現實的方向呢?

年輕的時候,誰都會因為看不見將來而迷惘。但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世代深陷的迷霧,或許比從前更濃,不僅看不見遠方,就連眼前也看不清楚。看著他們的留言,讓我深切感受到,現在的日本,是一個無法讓年輕人看見未來的國家。就這層意義來看,我在留言給我的年輕人身上,感受不到任何安倍經濟學的效果。行政體系或教育體系,是否應該多看看我們之間的互動,蒐集時下年輕人最直接的聲音呢?

因為對我的言語攻擊完全沒有停止的跡象,我還曾經在推特上公布可以直接找到我的手機號碼,要他們打來直接說!結果幾乎沒有人跟我連絡。

面對面爭論還是需要勇氣的,我實際體驗到,要聽到「直接的聲音」是多麼困難。

懷疑新聞的真實性

換個話題,四月開始,我在東京都會電視台有一個現場直播的評論節目《淳與隆的週刊評析》。這個節目以政治、經濟新聞為話題,所以我最近開始讀報。在做這個節目之前,我幾乎不看報紙,只在「新聞整理網站」上看新聞。

節目中有個單元,在歐巴馬總統訪日時,比較各家報紙關於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談判結果的報導。結果每家報紙的標題內容與報導的含意都不一樣。這讓我再次發現,每家報社都有自己的立場,於是我立刻訂閱兩家全國性的報紙,也希望自己每天能有時間把這兩份報紙全都讀完。

我希望年輕世代不要光從網路取得資訊,最好也可以讀報。對我進行人身攻擊是無法改變任何事情的(笑)。為了讓世界變得更好,不妨就從培養懷疑新聞真實性的態度開始。

我活到四十歲才重新體認到,無論是網路新聞還是報紙,都不應該照單全收,必須相互比較,培養分析資訊的能力。


我現在的想法

因為歐巴馬總統訪日而受惠的,應該只有「數寄屋橋次郎」壽司店吧。

因為媒體的報導一面倒的偏向美國,美日關係看起來牢不可分,而且維持兩國之間的關係也是重要課題。但是美國眼中的日本,比夏威夷還遙遠,美國居民也少,就只是一個遺世獨立又不可思議的小小島國。

我也覺得,所謂的安倍經濟學,不過就是在推動自民黨追隨美國的路線而已。背負一百兆日圓的國債很危險,透過日圓貶值偽裝出來的股票上漲,也只有一%的權貴受惠,儲蓄與退休金都被股票市場吸走了。我想,現在是日本必須建立起自己的經濟學的時候了。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田村淳教你如何受歡迎:日本綜藝天王寫給為人際關係而煩惱的你》,時報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田村淳
譯者:林詠純

假設滿分是100分,平均分數是50分,你覺得自己有幾分呢?  

擁有日本綜藝天王地位、口齒伶俐的田村淳,看似天賦的才能,其實是不斷在失敗中學習的成果。他曾經是被霸凌的孩子,也不擅長與異性說話,被第一次交往的女孩說:「和你在一起很無聊!」一個禮拜就被甩了。於是小淳在中學時就有了自己不過是個35分男人的自覺。但更重要的體悟是:只有自己能為自己而戰!因為知道自己只有35分,所以比別人更用心,讓自己一點一滴的加分。他努力找到生存之道和屬於自己的位置——擔任人與人之間的橋梁,最終成為現在的主持界天王。

田村淳首度公開這段心路歷程,與他身為35分男人的「逆轉社交術」,從與人面對面談話到經營社群媒體的社交技巧,全面毫無保留大公開!

getImage
Photo Credit: 時報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