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仗自己打:具有時代意義的《神奇女俠》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神奇女俠》是一部由女性主演、由女性執導的電影,電影內的女超人在打,電影外也有屬於女權的戰鬥。
文:黃新
(小心劇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仗要打。
整部電影裡我最喜歡這句話。電影裡半神的戴安娜跟阿里斯打,是神與神之間的戰鬥;史提夫和夥伴在和德軍打,是國家與國家間的戰鬥。平行的兩個戰場,自己為自己奮鬥。《神奇女俠》是一部由女性主演、由女性執導的電影,電影內的女超人在打,電影外也有屬於女權的戰鬥。

歷史上來看,女性的「工作權」到現在也不過百年左右的時間。第一次意識到這件事情,是《解碼遊戲》中女主角說她破解了謎題,但男性職員(只不過是個看門仔!)卻壓根不相信,那種對女性打從心底的輕視,真是80年末出生的我難以想像。男女的不平等,即使到現代的電影圈,也還沒有完全解決。
除了實際的權力,大環境還存在著性別的刻板印象。2016年的電影《登入火星》中男主角是科學家,他的老婆是個作家。像這樣男理工、女人文的設定,總是可以在各種電影裡看到。
但最近似乎有些不同了,從《自殺特攻:超能暴隊》的女性領隊與女魔頭,《長城》裡也出了驍勇善戰的女將軍,到《神奇女俠》中的女英雄與女病毒學家,再到即將上映的湯告魯斯版《盜墓迷城》的女魔王。以往總是展現愛與包容的女性,也開始顯露出「野心」與「霸權」。
在這個時代,甚至還超越男女。在2016年的一篇美漫中,神奇女俠為一對同志情侶證婚。她跟超人有一段對話:
超人:「我不知道你是同志婚姻的支持者呢。」
神奇女俠:「克拉克,我的國家只有女性,對我們來說,這不是『同志』婚姻,這就是婚姻。」【1】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仗要打」。男性在想著賺錢時,女性在為了平等而奮鬥,而同志們則為了(他們認為的)基本人權在戰鬥。就在這個台灣宣布婚姻平權的2017年,《神奇女俠》具有時代的意義。
女性導演的觀點
在電影中,有一幕史提夫向病毒博士攀談,以「我理解妳」從感情上試圖攻破病毒博士的心防。以往電影多由性感美女去色誘科學家,這次男女角色對調,我覺得挺有趣。

導演處理激情的部分也大不同。以往看到的,多是兩人回到房間後,突然爆炸似的,以一種狂暴的方式開始性愛。而《神奇女俠》則是以一種緩慢的步調:兩人相視了很長的時間,史提夫慢慢關起門,慢慢地靠近,相視許久,沒有任何的話語、任何的挑逗,似乎全然的心靈交流,然後兩人輕輕一吻,卡!鏡頭就在這裡結束。
或是像我很喜歡的一景,史提夫將死之時,鏡頭特寫著他的臉,就這樣看著他,好長、好長的一顆鏡頭。像這樣細膩的感情,是我感受到《神奇女俠》的特別之處。
性別與權力關係
其實,從動畫時代開始,男性與女性創作者,在表現的手法上就大有不同。男性的創作者,多半會展現一種控制、主宰的行為;而女性創作者,則多半會和她所創造出來的世界和平共榮【2】。
這部分剛好也和阿里斯與戴安娜呼應。阿里斯看見人類的貪婪,於是想要控制、毀滅人類;而戴安娜則在戰爭中看見人類的愛與美好,選擇與世界和平共存。在戴安娜擊退了阿里斯以後,她不像超人要出來向政府示威,也不像蝙蝠俠要當夜晚的霸主,她選擇的是與時代共存,當個默默的觀察者,直到《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時才現身。(當然也可能只是這中間DC還沒讓她出場啦)
豐富的武打場景
另外,不得不誇讚一下《神奇女俠》的武打片段,沒有什麼特別的超能力,卻能有許多精采的動作鏡頭。雖然有些人可能覺得電影裡慢動作太氾濫,但這可能是必要之惡。
在著名的電影知識頻道Every Frame a Painting的〈How to Do Action Comedy〉中【3】,談論到現在西方電影處理動作鏡頭的方式,為了讓不會武打的演員能呈現出超人一般的打擊感,就必須使用大量的特寫,搭配快速的剪接、特效,去營造格鬥中的打擊感。
畢竟這些演員本身就沒有武打底子,即使像女超人的演員Gal Gadot——當過兩年兵,還接受了半年的武術指導,要能夠升級到「超級英雄」的戰鬥級別,還是太困難了。
作為時代標誌的《神奇女俠》
從電影內戴安娜和阿里斯的戰鬥,到電影外女導演和Gal Gadot本身的意義,都在在呼應了「每個人有自己的仗要打」這個概念。
因此,在這個平權意識逐漸抬頭的今日,我認為《神奇女俠》具有時代的意義。
註釋
- 出自泛科學的〈神奇女俠的身材跟能力不科學?那是因為你漏看了她科學的那一面〉,文章內甚至還談論到女超人的創作者,他的人生也非常具有婚姻平權的味道呢!
- 出自政大教授 Fabia 刊登在叮叮咚創作研究室中的文章〈動畫、性別、權力關係〉。
- Every Frame a Painting 的〈Jackie Chan – How to Do Action Comedy〉講述成龍在武打場景上有多麼高明,雖然從某些方面我也不太喜歡成龍,但從武打動作設計來看真的沒話說。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