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攀上70公尺高「撞到月亮的樹」,澳洲團隊首度為台灣杉攝下「等身照」

攀上70公尺高「撞到月亮的樹」,澳洲團隊首度為台灣杉攝下「等身照」
攝影團隊與「三姊妹」合影。攝影:Steven Pearce,徐嘉君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趟台灣行讓珍妮芙山納夫婦改觀。「如果你問一百個澳洲人,台灣長怎樣?他們百分百回答『大都市』!」徐嘉君說,他們走訪棲蘭和福山,發現台灣之美,有許多未踏勘過的原始地,連最高的樹都還沒有人找到,是很值得探索之地。

本報2017年5月15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高聳參天的台灣杉,是東亞最高的樹種,被魯凱族稱為「撞到月亮的樹」,只有極少數人得以完整觀看它的樣貌。來自澳洲的「Tree-Project」拍攝團隊最近來台,他們攀上70公尺高的森林頂端,沿著樹身升降,為台灣杉拍下每個高度的紀錄,再加以組裝成等身照。這也是首次有團隊為台灣杉紀錄完整的樹身樣貌。

「Tree-Project」提供觀看樹的不同視角

「台灣杉等身照片拍攝計畫」團隊是來自澳洲塔斯馬尼亞省的珍妮芙山納博士(Dr. Jennifer Sanger)和史蒂芬皮爾斯(Steven Pearce)夫婦,前者為附生植物研究學者,後者則為專業攝影師。拍攝團隊12日於農委會林試所發表演講,作為在台拍攝行程的結尾。這是他們全球的第三個拍攝計畫,70公尺高逐公尺拍攝的台灣杉照片,將組裝成一張照片,呈現台灣杉的面容,大約一個月後完成。

為樹木拍攝等身照片的濫觴,可溯及2009年國家地理雜誌拍攝在美國的全球最高樹種──紅杉;「Tree-Project」則是後繼之秀,類似計畫仍屬少數。促成這項計畫的林業試驗所研究人員徐嘉君說,一般人拍攝較高的樹木時,都得由下往上拍,比例也跟著改變。等身照片則以軌道沿著樹身升降拍攝每個高度,每張照片都以一比一的比例拍攝,不會扭曲、變形。

33877197123_5421786575_c
攝影:徐嘉君
台灣杉雄花。

徐嘉君是「台灣杉等身照片拍攝計畫」的催生者,他與珍妮芙山納都是國際間少數研究附生植物研究者。在一次倫敦舉辦的研討會,聽山納報告在澳洲以及紐西蘭做過的Tree-Project,便問他是否願意來台拍攝台灣杉(Taiwania cryptomerioides),並獲得山納首肯。去(2016)年10月,徐嘉君回台後再與山納確認,進而促成此行。

尋找「三姊妹」 重回中斷林道

徐嘉君心中最理想的拍攝對象就是台灣杉,拍攝主角是位於棲蘭山中的三棵台灣杉,山友稱為「三姊妹」。徐嘉君很久以前聽同事說,年輕時曾騎著越野摩托車到棲蘭山區的170林道底看這棵樹,後來林道斷了12年,再沒有機會回訪。

徐嘉君知道後,一直夢想著前往拜訪。2015年,他找朋友開車前往,他描述當時林道沿途的芒草,長得比車高,車子在半途,輪胎還掉到山崖下,用繩子拉上來;車子止於7K(公里)處,仍未尋獲傳說中的台灣杉。後來步行大約到11K處,才看到這三棵樹。由於時間不夠,此次未能攀爬,但是她不死心隨後再度上山,這次團隊成員在7K紮營,隔天揹著爬樹裝備前進,如願爬到樹頂。

年初再度探勘,並決定選這棵樹作為拍攝主角。4月19日拍攝團隊抵達台灣,20日就入山,並逐步完成任務。這項拍攝計畫也為一般未能接觸樹冠層的人,藉由影像一睹樹冠層樣貌。

「我們爬過更漂亮的樹,但是這幾棵樹可及性最高。」徐嘉君解釋。此次順利拍攝完成,他相當開心。他說爬山靠運氣,當初沒想到一定會拍成,另有備案拍160林道的扁柏,可是他最想拍的仍是台灣杉。

34646506366_86668653c6_c
攝影:徐嘉君
橫渡台灣杉。

由於澳洲粗大的尤加利樹,樹幹常常是空心的,對爬樹的人而言並不穩固;爬台灣杉時,確保繩常常固定在不到20公分的枝幹上,令兩位澳洲人憂心,他們不相信這麼細的樹幹爬得上去。徐嘉君則說,台灣的針葉樹十分堅實,只要比手臂粗,攀爬都沒問題。

這趟台灣行讓珍妮芙山納夫婦改觀。「如果你問一百個澳洲人,台灣長怎樣?他們百分百回答『大都市』!」徐嘉君說,他們走訪棲蘭和福山,發現台灣之美,有許多未踏勘過的原始地,連最高的樹都還沒有人找到,是很值得探索之地。

一棵樹 一個生態系

34646544196_102500439d
攝影:徐嘉君
2016年的台灣杉毬果。

爬大樹可說是附生植物研究者的宿命,研究附生植物就得從樹冠層研究著手,從爬樹的過程,讓徐嘉君體會到一棵樹能有多少生命力。

「從地表樹的根部,往上到樹冠層的過程,光線越來越亮。」拍攝團隊以相同設定拍出的照片,能清楚看出光影在樹身上的變化。

其次,原始林下陰冷潮濕的印象,也隨著樹幹高度改變。樹頂乾燥溫暖,微風徐徐,甚至可以曬太陽睡覺,迥然林下的世界。根據其他研究者收集的溫度變化資料,在塔塔加的雲杉,從地表到樹頂40公尺,溫度相差4℃以上。這足以說明,附生植物和地被植物的生長環境,極具差異性,附生植物相也隨著高度而有不同,甚至無法存活於地面上。

拍攝過程,徐嘉君也測量64.3公尺高的二姊,48根枝條的大小、方向、長度以及高度等,也觀察到有些附生植物在比較下層才會出現,有些則在比較外層出現。此外,方位也因東北季風影響,東北向的附生植物相對少,西南向比較多。

他在樹上紀錄約20種維管束植物,其中開黃花的著生杜鵑最特別,這在他調查樹冠層的過程,幾乎每棵老樹都能發現著生杜鵑的蹤影。

不過三姊妹們的年齡並不容易推估。大樹通常胸徑大,超出年輪鑽探範圍,以及樹幹呈現中空,年輕時期無法計算;再加上鑽探年輪都在離地2~3公尺之處難以施力等因素,很難估算年齡。目前年齡推估約介於400歲到800歲之間。

34630664916_cbb20f4400_b
攝影:徐嘉君
著生杜鵑。
33877190293_00c057b946_c
攝影:徐嘉君
即將開花的附生蘭小攀龍。

尋找台灣第一高樹 突破70公尺瓶頸

34646527686_681067a9db
攝影:徐嘉君
作業畫面。

樹冠層研究者都夢想著找出第一高樹。徐嘉君爬過最高的樹是72公尺的台灣杉,在雙鬼湖一帶,很難到達之處,卻有很多可能性。這些倖存下來、高聳入雲的台灣杉,見證了伐木停止的界線,它們都在林道底或路到不了的地方,因此都得揹著裝備走山路尋找。他觀察台灣的原始森林中,60~70公尺的樹最多,想找80公尺的樹卻不得,「再長10公尺應該不難,為何達不到?」那些伐木工口中流傳著上百公尺的台灣杉,始終未能親眼目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