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阿莫爭議」話外篇:百事可樂的落漆創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17年4月4日百事可樂刊出一則2分40秒訴求「活在當下」的形象廣告,企圖傳遞愛與和平、社會運動、族群團結、摩登時尚、甚至性別/兩性議題的公關形象,但遺憾的是廣告裡企圖傳達的訊息,對於議題本身的敏感度卻遠遠不足因而偏離事實。百事可樂迅速在24小時內將這支影片下架。
在〈華爾街銅牛與無懼女孩的二次創作〉中,我們提到今年3月8日《無懼女孩》透過「女性力量、兩性平權」的聲明,暗渡陳倉地傳遞上市投資公司的公關形象,不到一個月內另一則公關形象廣告卻是以慘敗撤架的結局收場。
2017年4月4日百事可樂刊出一則2分40秒訴求「活在當下」的形象廣告(見關鍵評論網、科技報橘、queerology.net):
廣告片裡描述一位白人模特兒在拍攝商業平面宣傳活動時,望著身邊的抗議活動,其中一位黃皮膚大提琴樂手向女模特兒挑眉示意「妹來否?」(在這之前,也不曉得這大提琴樂手在認真什麼,汗如雨下,拉斷琴弦,還一度跑去隔壁大樓頂樓練習),女模脫下金色假髮,丟向黑皮膚的化妝助理(黑人助理一臉肚爛,見The Late Show with Stephen Colbert YouTube 5:20位置),抹去唇膏,毅然決然(並且神奇地立刻換上牛仔褲)加入街頭示威抗議遊行。廣告中的抗議群眾刻意安排了各色人種和性別團體,手持標語「參與對話」(join the conversation)或是「對話」(Faites de la conversation)、「愛」、Love、peace、反戰標誌。終於白人女模穿越出群眾,手拿著百事可樂一派悠閒走向眼前維持封鎖線的白人警察。(漂亮女模都還沒示意,白人警察就好棒棒地自動接手糖水罐。)
頭戴hijab頭巾帶著鼻環的穆斯林女性攝影師(先前還在工作室惱怒自己的作品),按下快門拍下這一刻。接著現場一陣歡呼(歐耶!給我五!),片尾在女模帥氣帶領群眾走向鏡頭中帶出「有青才敢大聲」的價值(Live Bolder, Live Louder;好啦,我亂翻的啦,應該是「活得很敢,活得夠嗆」),最後帶出品牌口號「活在當下」(Live for Now)但顯然沒有活得很久。

廣告裡的女主角是一位21歲集實境秀演員、模特兒、廣告明星於一身的網紅Kendall Jenner,她在Instagram上擁有將近8,000萬粉絲,替Estée Lauder、Marc Jacobs、Calvin Klein、Fendi拍攝過平面或電視廣告。(NYTimes當天發表評論時是7,700萬,隔天US Today評論時是7,800萬粉絲。我寫這篇時已經是7,970萬了。)

Photo Credit: Kedall Jenner's Instagram
但出乎百事可樂高層的預期,負面評論不斷湧現。起初百事可樂仍舊支持這則廣告的用意:
這則全球性廣告表達來自各個不同地方的人們因追求和諧精神而齊聚一方,這是我們認為想要傳遞的重要訊息。(原文見adweek.com)
這則「百事瞬息」影片更加反映了今日世代以及活在當下的景象。 [⋯⋯] 這支創意廣告展現了一個團結時刻,表達了各個不同故事情節都匯集於此。它描繪了來自不同社群的人們自發地匯集團結,而百事可樂所訴求「活在當下」真實地意味著不必設限、無拘無束的生活生命。(原文見teenvogue.com)
但是反彈聲浪實在過大。廣告片尾女主角走向警察一景,似乎有意向黑人女性Ieshia Evans大無畏地站在武裝鎮暴警察面前的勇敢形象「致敬」(或者我們是否可以理解為「二次創作」?),但畫虎不成反類蛇(咦?),由一位白人演員重現2016年紀念因警察誤殺黑人的「黑人的命也是命」抗爭(Black Lives Matter, 簡稱BLM)中,「對峙於巴頓魯治」(Taking a Stand in Baton Rouge)的經典鏡頭(這張經典照片由路透社Jonathan Bachman所拍攝),顯然落差實在太大。這引起了社群媒體激烈反彈(衛報)。此一百事可樂廣告被譏諷為「Attractive Lives Matter」(漂亮臉蛋才是關鍵!見The Late Show with Stephen Colbert YouTube)。



Photo Credit: nydailynews.com

Photo Credit: NBC News

由於廣告刊登的時間實在過於敏感—金恩博士正是在49年前(1968)4月4日遭到行刺身亡—Martin Luther King Jr.的女兒Bernice King在廣告刊出的隔天(參考資料說是4/5星期三;實際上是4月6日凌晨)貼了一則推文:「如果爸爸當初知道百事可樂的威力就好了。」(If only Daddy would have known about the power of #Pepsi.)


Photo Credit:衛報、NYTimes、NBC News
就在Bernice King於4月6日午夜00:15寫下這篇諷刺又具感傷的推文,不到4小時內,百事可樂在凌晨3:52發表聲明道歉寫道:
百事可樂企圖策劃一個全球團結、和平與理解的信息。很明顯地我們沒能達成這個目標,並且在此道歉。我們對於這些嚴肅議題絕無輕視之意。我們即刻移除所有影片內容並且停止繼續播放。我們也同時對Kendall Jenner陷身於此表達歉意。(參考資料:USA Today)
但更重要的是推特的內文向Bernice King致意:
百事可樂始終相信金恩博士所帶給世人的遺產,並且對於金恩博士與其他為正義奮鬥的人絕無不敬之意。

Photo Credit: NBC News
這則結合愛與和平、社會運動、族群團結、摩登時尚、甚至性別/兩性議題的公關形象廣告,但遺憾的是廣告裡企圖傳達的訊息,對於議題本身的敏感度卻遠遠不足因而偏離事實。百事可樂迅速在24小時內將這支影片下架。
首先由一位白人女模巨星(在真實世界也是)「領軍」這場族群示威運動,顯示出百事可樂領導高層的誤判。片中一景安排一位黑人助理協助打理這位女模的裝扮,接著女模將脫下的金髮不屑一顧地丟給黑人助理,確實讓人感受不被尊重(難怪助理一臉不爽)。影片最後走向執法人員一幕讓閱聽者自然聯想到「黑人的命也是命」抗議運動,但真實的示威現場面對的是配備胡椒噴劑、棍棒,甚至可能更不人道對待的武裝鎮暴警察,在場感受到的是緊張憤怒與不安害怕,那絕非是影片中穿著1950年代警察制服的執法人員,或是離奇的背著大提琴上街的樂手一個挑逗眼神便可以邀請「參與對話」,而過於歡樂意象的示威遊行也沖淡了對於嚴肅議題的重視和肅然態度。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