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水的土地有什麼好看的?少年偵探團讓「成龍村」棄置土地重新活過來

泡水的土地有什麼好看的?少年偵探團讓「成龍村」棄置土地重新活過來
觀樹教育基金會官方網站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每到下雨天,各種汙染如化肥、農藥都會透過雨水流到下游,而養殖業引進了這些水,不是養不出來,就是養出來的魚貨被你我吃進去;這一切息息相關,不論我們住在山邊或海邊、都市或鄉間。

文:栗光(動物當代思潮團隊)

雲林縣口湖鄉是個怎樣的地方?這個問題也許我們的餐桌比我們清楚,因為逢年過節桌上的白蝦、文蛤、烏魚子大部分來自於此。

致力發展養殖業的口湖鄉成龍村,放眼望去是一池池魚塭,很難想像三十多年前這裡其實是一塊塊農田,直到民國七十五年八月二十二日的韋恩颱風來襲。韋恩不同於其他颱風從東部登陸,撞上中央山脈而弱化,它直接從濁水溪口進入,撲向沒有屏障的西海岸,沿海堤防潰堤,本來就有地層下陷問題的口湖鄉,這下田地全泡在海水與雨水裡,而且一泡就是一個月。

「一個颱風,兩次警報,三次登陸,四次轉向,民國七十五年的九月二十五日,口湖鄉依然泡在水裡,鹽分侵蝕,所有作物死去。農地不能再種植了,當地人很灰心,除了棄置沒有其他辦法。就這樣,泡水農田歷經多年,竟成了候鳥棲息地,每當東北季風開始,候鳥就來了。」觀樹教育基金會的成龍濕地三代班主任王昭湄說。

不能再繼續耕作,但養殖或許可行,當地居民開始轉職,嘗試新的產業。另一方面,部分土地於民國九十四年由農委會以「生態休耕」為名,提供補助。由於是「生態」休耕,農委會把這項職責轉交給林務局。幾年過去,環境議題興起,林務局進一步思考,這樣繼續補助下去是可行的嗎?以生態保育之名的休耕,真的對當地起了保育成效嗎?萬一有一天補助停了,民眾會選擇延續土地的生命,還是填起來作為他用?

「民國九十八年,受林務局委託,我們進入成龍村,想做點什麼。」第一個念頭是教育,帶領小朋友觀察環境,認識濕地。「那時常遇到阿公阿嬤反問:『那個有什麼好看?不就是泡水的土地?』可是我們持續地做,讓教案成為成龍國小的課程內容,也趁著傍晚去架設望遠鏡;那時候逆光最嚴重,可同時是垃圾車經過的時段,人們會走出家門,我們就可以趁此吸引居民,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透過望遠鏡看見濕地的美。」

發展在地環境教育
觀樹教育基金會

轉眼七年,當初第一批參與的國小六年級學生(小偵探)已經進入大學一年級了,隨著他們的成長、觀樹教育基金會的持續陪伴,孩子們變成更有能力的「少年偵探」,在每周周末用一個下午的時間,分別認養不同的工作。有時是空間維護,有時是照顧菜園,當菜園有了收成,基金會便鼓勵孩子們把成果送給想要感謝的人,或是村裡需要照顧的老人家——韋恩的肆虐破壞了產業,也導致人口外移、獨居長者比例增加等新問題。

幸好,隨著孩子們站出來,大人們無法再置身事外,漸漸積極參與基金會的各項活動,比方說早先的「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便是成功的例子。不僅讓當地居民有了新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家鄉,更逐步形塑出成龍村及成龍溼地成為一環境學習場域的願景,而因為「解說教育的需求」產生,「我們已經開設工作坊,希望未來讓『環境解說』成為當地居民的收入之一。」

雪球愈滾愈大,社區發展協會開始思考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在基金會協助下展開更積極的行動,透過不同方法把人力拉出來。「社區廚房特別吸引新住民。有趣的是,如果你跟他們說做完要自己吃,他們不會來,但如果你告訴他們做完要分送給村裡的老人家,他們就願意挺身而出。」

「但藝術節和生態觀察,這些都無法解決地層下陷等問題。」王昭湄很清楚,只有產業改變,一切才有希望。「我不敢說解決,但或許可以減緩。」

五年前他們租了一個池子,透過參與魚塭養殖取得當地人信賴。「只有自己動手去做,遇到有人抱怨濕地的保育使得鳥來魚塭爭食,謠言才能不攻自破。」她與夥伴們注意到,當魚塭一切正常、溶氧量足夠時,鳥並不會出現。「鳥也是想要方便取得食物,所以只有當魚塭出問題,魚蝦都為了呼吸空氣浮在表面,鳥才會出現。換句話說,鳥的出現其實是在告訴你池子出問題了,要趕快處理。」

此外,基金會也在向各方養殖達人請教後,決定將租來的長型魚塭隔成三個近正方形的池子,天天做水質紀錄。這麼做的理由,是注意到成龍村的魚塭多是長條型的,且當地居民節省,整個魚塭只放一台水車,並時常為節電捨不得開,他們推測這也許影響了水的含氧量,造成產量始終無法有所突破。「而考量到養殖業和農業在進排水部分很像,如同農業會擔心上游放了農藥,經水流入我這做有機栽種的土裡,養殖也一樣,一個池子生病、排出病死蝦,病毒便會經過灌溉溝渠進到其他魚塭,交叉感染,問題變大。所以我們第一個池子就是『放下』,用來養水,確定水沒問題了,才進到第二個池子。」

這些都還在實驗中,但王昭湄已經有些收穫,「當阿公阿嬤抱怨上游水不好,影響到下游的養殖,這些說法都是真的。不要覺得你住在山上,與海無關,其實每到下雨天,化肥、農藥都會透過雨水流入下游,而養殖業引進了這些水,不是養不出來,就是養出來的魚貨被你吃進去,這一切都是息息相關的。」

守護環境,你也可以做得到:

  1. 認識自己的家鄉,相信改變從自己開始。
  2. 每一次的消費都在形塑我們的世界,請選擇友善土地的產品。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