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師的異常性偏差:除了戀童癖外,你不可不知的「戀青少年癖」

狼師的異常性偏差:除了戀童癖外,你不可不知的「戀青少年癖」
Photo Credit: Deposite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是否有異常性偏好或心理病態,其實很難從外觀去判斷。而且司法心理學研究發現:心理病態特質伴隨有異常性偏差的人,比其他個案更快再犯、再犯率也更高。

「如果世上有人以強姦小女孩為樂,而我就在旁邊;

如果,我從她的十三歲活下來……」

——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近期因為一本書,性騷擾或性侵害的議題再次浮上檯面。大家或許不清楚性侵害隨時隨地都在發生,根據行政院的統計,一天當中平均會出現46位性侵害受害者,而實際上國內外官方數據都會低估受害者人數。

但有另一個統計數字是「查獲兒童及少年性交易」,在去年就有531位兒童青少年從事性交易,年齡分布分布在「0-11歲」、「12-14歲」和「15-17歲」其中「12-17歲」是大宗,在發展心理學也是所謂青少年時期。這樣的現象,可以很直白地說就是:有一群成人性交易的對象是青少年,而且這只是「查獲」的部分。

異常性偏差

一般來說,每個人對於性都有自己的偏好,只是這個偏好是不是「社會容許」以及「是否容易獲得滿足」。在司法心理學領域,對於性事只要兩造雙方同意基本上不會有什麼問題,但是如果違反法律規範,就可能是有些異常性偏差的特質。

多數人比較常聽到的是性騷擾、性侵害、戀童癖等。司法心理學領域,異常性偏差歸類在「性偏好症(paraphilic disorders)」,但是大家常聽到的是「戀童癖(Pedophilia)」。

既然是「偏好」就代表某一些年齡層都有愛好者,所以從小到老都有可能是某些性侵害加害者偏好的對象。對兒童較有性趣就是所謂的「戀童癖(Pedophilia)」,但有些是對學齡11-14歲兒童有性趣的「戀少年癖(Hebephilia)」,有些是對於青春期15-16歲感性趣的「戀青少年癖(ephebophiles)」,有些偏愛17歲以上的「戀成人癖(teleiophies)」,而總是受老年人吸引,對象約在六十五歲以上的稱為「戀耄癖(gerontophile)」。

但是,千萬不要以為戀青少年癖「只」對青少年有性趣,異常性偏差是對任何年齡層的對象,都可以產生性興奮,只是對於性偏好的族群比較能獲得性滿足。直白地說,有戀青少年癖的成人,可能也可以和成人發生性行為,但如果可以選擇則會偏好青少年,甚至性交易對象特別選擇青少年族群。 

預測再犯的因素

國際研究性侵害的心理學者Hanson和Morton-Bourgon(2004)將所有風險因素分為兩組預防性再犯的主要因素:「異常性偏好」和「反社會性人格特質」。如果一位加害者具有異常性偏好、心理病態性或精神異常等特質,基本上就是性侵害的不定時炸彈。一般在我們身邊的人,有沒有精神異常大概比較能從外顯行為去評估,但是是否有異常性偏好或心理病態,其實很難從外觀去判斷。而且司法心理學研究發現:心理病態特質伴隨有異常性偏差的人,比其他個案更快再犯、再犯率也更高。

所以在疑似性侵害事件中,無論是誘姦,抑或性交易對象是青少年,背後可能要留意的是有些人其實對於青少年是容易產生性興奮的。就如同有人容易對兒童產生性興奮,也有人會對青少年產生性興奮。

1
Photo Credit:林俊成
一般來說,很難直接從外顯行為去辨識誰是不是性侵害加害人,有些性侵害加害人會衣冠楚楚,甚至能言善道,更別說有異常性偏差跡象的加害者。目前對於性侵害加害人,還沒有一套有效的治療模式,確保他們不會再犯。 

怎麼知道青少年受到性侵害?

青少年的認知發展,通常沒有成熟到可以處理面對性侵害這個複雜議題,甚至很難事先預防,而侵害他的對象可能是他熟識的人,或者應該要保護他的大人。受害青少年可能會透過心理的防衛讓自己好過一點,所以身邊的人可以留意受害者可能出現的一些跡象。青少年疑似被性侵害行為的跡象包括:

  • 出現夢靨或其他睡眠問題
  • 容易分心或者注意力渙散
  • 飲食習慣突然變化,突然食慾降低或者大吃大喝
  • 情緒突然波動:憤怒、恐懼、不安或退縮
  • 留下似乎可能引發關於性問題討論的「線索」
  • 拒絕談論與成年人或兒童共享的秘密
  • 在書寫、繪畫、扮演或夢境中出現性相關內容或可怕的圖像
  • 談談一個新的老朋友
  • 沒有理由突然有額外金錢、玩具或其他禮物
  • 認為自我或身體是排斥、骯髒或壞的
  • 展示成人般的性行為,語言和知識
  • 自傷或自殺意圖

如果有這些症狀,首先要和青少年保持溝通,態度是開放且支持,讓他們知道可以找誰幫助,並不會給予責難或怪罪,不要害怕談論這個議題。但是,仍要提醒的是,有這些跡象,只是疑似受到性侵害,並不是一定受到性侵害,因此保持開放關心的態度,對青少年而言,才是最重要的支持。

本文經林俊成心理師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